题名

心有徵知-析論《荀子》中禮義道德之實踐可能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Practice in Xunzi

作者

丘慧兒(Yau, Wai-yi)

关键词

荀子 ; 禮義 ; 聖人的心體活動 ; 道德實踐 ; Xunzi ; li-yi ; self-cultivation of Sage ; moral practice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64期(2020 / 06 / 01)

页次

135 - 1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禮」作為傳統儒家思想核心之一:相比《論語》、《孟子》,主要以「仁」等的倫理情感解釋「禮」,視「禮」為內在道德情感的外化表現;《荀子》則提倡「禮生於聖人之偽」,強調「禮」為外在理性產物,而「心」能自主思慮抉擇,呈現有別於《論》、《孟》的一套禮學思想。《荀子》透過提出「人之性惡」,將道德價值抽離於道德本體之外,認為「禮」的起源藉由思辨建構。然而,基於其性惡論的主張下,道德的確立缺少了本體根基,未能充分證明「禮」的起因,這是《荀子》思想備受批評的地方,亦為其道德實踐研究今天所需正面處理的論題核心。有見及此,本文將嘗試解構《荀子》有關「聖人生禮義」的心體活動過程,並藉以歸論《荀子》中,禮義道德如何能得到實踐的可能。

英文摘要

"Li"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onfucianism. While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 both regard li as a kind of external expression of inner morality, Xunzi proposes that "li is created by the sage",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learning effort of human beings in response to the external context rather than a kind of inner virtue since Xunzi believes that human nature is evil. As a result, the pursuit of morality requires a conscious transformation of innate human nature by learning from ritual and self-reflecting the external impact, instead of a manifestation of inherent moral characteristics. Hence, Xunzi is always criticized that his theory of li is unable to be established since people are born lacking mo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explain how moral conscience is possible by re-examining the self-cultivation process of sages and how morality could be possibl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Xunz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楷(2009)。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誠論的精神修持意蘊。哲學與文化,36(11)
    連結:
  2. 何淑靜(2012)。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0
    連結:
  3. 曾暐傑(2014)。「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當代儒學研究,16
    連結:
  4. 曾暐傑(2017)。禮導形‧形入心‧心正身‧身心合──論荀子的身體觀及其修養論中的身心關係。漢學研究,35(3)
    連結:
  5. (元)陳澔(注)(1987).禮記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先秦]荀況撰,[唐]楊倞注:《荀子:二十卷》,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7. (先秦)荀況,王天海(校釋)(2016).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16).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9. (清)焦循,沈文倬(點校)(201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10. 勾承益(2002).先秦禮學.成都:巴蜀書社.
  11. 王楷(2009)。荀子誠論發微。中國哲學史,4
  12. 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何益鑫(2013)。立心通道──《荀子》關於心與道關係的學說。晉陽學刊,3
  14. 何淑靜(2016)。論荀子的「身─心關係」。揭諦,31
  15. 佐藤將之(2016).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6. 柯雄文, Antonio S.,李彥儀(譯),沈清松(審訂)(2017).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7. 韋政通(1966).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編)(2018).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
  19. 許從聖(2018)。虛靜‧壹一‧清明‧水喻──莊子與荀子的心論異同重探。臺大中文學報,60
  20. 陳民鎮:〈「清華簡」又新披露了哪些重要文獻〉,載《中華讀書報》網頁:https://mp.weixin.qq.com/s/2_9pxLA8ABEAMujt1SgQeQ,2018 年 11 月 24 日
  21. 陳光連(2014).知識與德性──荀子「知性」道德哲學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2. 馮友蘭(2000).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廖名春(2013).〈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 劉殿爵(編輯)(1996).荀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
  25. 鄧小虎(2015).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