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明末官話記音資料管窺西儒中介語音系

并列篇名

The Western Missionary's Pronunciation-A Partial View from the Missionary's Mandarin Materials at End of Ming Dynasty

DOI

10.7060/KNUJ-HA.200512.0035

作者

王松木(Sung-Mu Wang)

关键词

中介語 ; 遷移 ; 耶穌會 ; 官話 ; 西儒耳目資 ; Interlanguage ; transfer ; the Society of Jesus ; Mandarin ; 西儒耳目資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5 / 12 / 01)

页次

35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漢語對於西洋傳教士而言有著極大的「語言距離」,況且傳教士初學漢語時早已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再加上缺乏合宜的師資與教材,在種種不利於第二語言學習的限制之下,可以想見早期耶穌會士所說的漢語必定受到母語的負遷移而帶有「洋腔洋調」,顯現中介語的語音特徵。 本文以三種拉丁文對譯漢語官話語音的資料為考察對象,即:羅明堅與利瑪竇合編的《葡漢辭典》(1585-1586)、利瑪竇的四篇羅馬注音文-《西字奇蹟》(1606)、金尼閣《西儒耳目資》(1626)。這三份譯音資料均是以官話為目標語,彼此間隔約各為二十無,分別紀錄著傳教士不同階段的中介語語音,本文嘗試著排比三種譯音資料,觀察拼音方案的細微變動,藉以窺見西儒由母語逐步邁向漢語官話的動態歷程。

英文摘要

Obviously there is a great language distance to the Western missionary in Chinese, especially after the critical period. Lacking suitable material and teachers led to their second language study to certainly have negative transferred phenomenon and self-developed their only interlanguag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ree kinds of translate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materials: ”Portugal's Chinese dictionary”(1585-1586), ”Miracle of the Western Word” (1606), ”Ears and Eyes of Western Confucianism”(1626). These three copies of transliteration materials regard Mandarin as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noted down the missionary's different interlanguage pronunciat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author compares them parallelly to observe the slight change of the scheme of the spelling and detect their journey of learning the Mandarin pronunci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羅常培 1930 〈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史語所集刊》1本3分:267-338
  2. (2000)。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北京:中華。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4. (2001)。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5. 利瑪竇 1606 《西字奇蹟》,《利瑪竇中文著譯集》:245-289,上海:復旦大學
  6. (1995)。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京:北京大學。
  7. Chen, Matthew Y.(2004)。Francisco Varo (1627-1687), a pione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32(1),1-19。
  8. Yang, Paul Fu-mei(1989)。The Portuguese-Chinese Dictionary of Matteo Ricci: a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Introduction。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
  9. 方豪(1983)。中西交通史。台北:文化大學。
  10. 方豪(1968)。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臺灣學生。
  11. 王松木(2000)。中正大學中文所。
  12. 王松木(1994)。中正大學中文所。
  13. 王揚宗(1995)。「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大陸雜誌,90(6),39-45。
  14. 古屋昭弘、劉麗川譯(1991)。《賓主問答釋疑》的音系。音韻學研究通訊,17,26-40。
  15. 布朗、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朗文。
  16. 弗朗西斯科.瓦羅(2003)。華語官話語法。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
  17. 白珊(2003)。在中國的西方語言學傳統。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
  18. 吉布斯(2002)。為什麼日本人r、l音不分?-語言如何塑造大腦?張開嘴巴或許有答案!。科學人,10,16-17。
  19. 沈福偉(1988)。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東華。
  20. 金薰鎬(2001)。西洋傳教士的漢語拼音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古漢語研究,2001(1),33-38。
  21. 威廉.科爾曼、嚴晴燕譯(2000)。19世紀的生物學和人學。上海:復旦大學。
  22. 胡曉彤(2004)。明代來華耶穌會士通曉漢語的原因及影響。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1),33-36。
  23. 范定洪(2004)。中介語語音系統的成因研究。重慶大學學報,2004(1),90-92。
  24. 計翔翔(2002)。十七世紀中期漢學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國志〉和安文思〈中國新志〉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
  25. 徐海松(2000)。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
  26. 馬西尼(2003)。十七、十八世紀西方傳教士編撰的漢語字典。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
  27. 張玉來(2003)。明代外國人(歐人)所傳習的漢語官話的語音性質。第八屆國際暨第廿一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
  28. 張西平(2003)。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的研究初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集,廈門:
  29. 張西平(2003)。16-19世紀西方人的中國語言觀。漢學研究通訊,22(1),7-17。
  30. 許菊(2004)。標記性與母語遷移。解放軍外國語學報,2,47-52。
  31. 費賴之、 馮承鈞譯。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台北:台灣商務。
  32. 楊福綿(1995)。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辭典》所記錄的明代官話。中國語言學學報,5,35-81。
  33. 董明(1996)。明代來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及其影響。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90-95。
  34. 董海櫻(2003)。16-17世紀中期西方漢語研究的歷史分析。浙江學刊,6,140-144。
  35. 趙元任(1992)。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與發展,北京:
  36. 趙殿紅(2002)。明末清初在華天主教各修會的傳教策略述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48-59。
  37. 劉埜(1982)。《西儒耳目資》與中法文化交流。河北師院學報,1,51-55。
  38. 劉鈍(2002)。從“老子化胡”到“西學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奇特經歷。法國漢學,第6輯
  39. 潘爾豔(2003)。中介語-學習者的語言。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4,59-60。
  40. 魯國堯(1985)。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音問題—讀《利瑪竇中國札記》。南京大學學報,4,47-52。
  41. 薩丕爾、陸志韋譯(1985)。語言論。北京: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