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半生緣》之美感觀照

并列篇名

The Aesthetic of Eighteen Spring

DOI

10.7060/KNUJ-HA.200712.0109

作者

張嘉惠(Chia-Hui Chang)

关键词

半生緣 ; 張愛玲 ; 悲劇 ; 審美 ; Eighteen Springs ; Eileen Chang ; tragedy ; aesthetic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07 / 12 / 01)

页次

109 - 1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張愛玲許多出色的短篇小說相較之下,《半生緣》可說是張氏作品中少見的長篇佳構。全書瀰漫著哀傷綺婉的情調,美得懾人心魄。本文旨在探討《半生緣》一書之美感觀照,先分析書中幾段僅有「半生」的緣分形成之因,再由王國維及亞里士多德的審美觀點和悲劇理論去解讀全書,並提出張氏特有之蒼涼美學,一窺《半生緣》美感之發散。

英文摘要

Compared with many of Eileen Chang's distinguished short novels, Eighteen Springs is a rare long masterpiece of her works. The entire story is filled with a melancholy atmosphere, which is also so beautifully written that it will take away readers' breath.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involved in the story. Within the first few paragraphs, the cause of the fate that only lasted half a life is revealed. In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story is then deciphered by Wang Guo-wei and Aristotle's aesthetic perceptions and theories of tragedy. In the long run, it is topped off with Chang's particular aesthetic of desol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宋梅堯臣(1970)。宛陵集。臺北:臺灣中華。
  2. 唐司空圖(1987)。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
  3. 唐白居易(1981)。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4. 唐李白、瞿蛻園校注(1981)。李太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5. 唐杜甫(1980)。杜詩鏡銓。臺北:漢京文化。
  6. 唐陳子昂、楊家洛編(1964)。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
  7. 梁劉勰(1965)。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8. 清王國維(1968)。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
  9. 清王國維、徐調孚校注(2001)。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
  10. 清姚鼐(1966)。惜抱軒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1. 清納蘭性德(1980)。納蘭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2. Aristotle、姚一葦箋注(1993)。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
  13. Kennedy, William、陳迺臣譯(1977)。小說的分析。臺北:成文出版社。
  14. Schopenhauer, Arthur、劉大悲譯(1998)。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
  15. Weedon, Chris、白曉虹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6. 水晶(1993)。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
  17. 水晶(1970)。拋磚記。臺北:三民出版社。
  18. 水晶(1991)。雨過河源隔座看 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7(7)
  19. 王拓(1976)。張愛玲與宋江。臺中:藍燈出版社。
  20.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21. 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22. 朱光潛(1983)。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23. 周芬伶(1999)。豔異。臺北:麥田出版社。
  24. 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25. 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26. 林文欽(2003)。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27. 林幸謙(1995)。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24(5)
  28. 林柏燕(1980)。文學探索。臺北:大林出版社。
  29. 金宏達、于青(1992)。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30. 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31. 俞汝捷(1989)。小說二十四美。臺北:淑馨出版社。
  32. 唐文標(1976)。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33. 夏志清(1991)。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34. 張本楠(1992)。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35. 張素貞(1986)。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出版社。
  36. 張健(1996)。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
  37. 張健編(1984)。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學生書局。
  38. 張愛玲(1993)。半生緣。臺北:皇冠出版社。
  39. 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臺北:皇冠出版社。
  40. 張愛玲(1991)。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
  41. 陳炳良(1985)。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臺北:遠景出版社。
  42. 楊昌年(1999)。水晶簾外玲瓏月。臺北:里仁書局。
  43. 楊澤編(1999)。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4. 葉朗(1993)。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社。
  45. 詹悟(1998)。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書評,33
  46.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47. 廚川白村(1995)。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
  48. 蔡美麗(1987)。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14
  49. 蔡鳳儀編(1996)。華麗與蒼涼。臺北:皇冠文學出版社。
  50. 鄭樹森編(1989)。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
  51. 盧正珩(1994)。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出版社。
  52. 錢谷融、魯樞元(1990)。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社。
  53. 龍應台(1985)。一隻淡淡的哀歌─評張愛玲的。秧歌。新書月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