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攖而後成-《聊齋誌異•嬰寧》故事探討

并列篇名

Everything Goes Smoothly after the Tumult-A Study of the Text Named "Ying Ning" in Liao-zhai zhi-yi

DOI

10.7060/KNUJ-HA.200712.0131

作者

王櫻芬(Ying-Fen Wang)

关键词

尋找 ; 成婚 ; 歸葬 ; 家 ; 攖寧 ; looking for ; marriage ; burying ; home ; going smoothly after the tumult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07 / 12 / 01)

页次

131 - 1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嬰寧〉故事從成年、成婚、歸喪、拜祭、產子過程,講的是生死連續,虛實參合,統合「人域」、「鬼域」、「妖域」,所完成生命歷程的論述。本文將其視為生命史解讀的文本來看時,探討角色人物從一個階段到另個階段的轉換,就儀式意義所點出某個特別時刻的來臨,那原初的生命特質,如何在禮俗的社會化過程,從探發自己的可能性,來達到內心的渴盼。而就此故事所提供的具體情境,在回應《莊子》「攖寧」之義時,所謂的生命寧和處,並不是停於原初的渾沌,而是不斷前行的開闊旅程,如何面向自己、面向整個環境,從紛紛擾擾處,淬發積澱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來完成每個階段裏的跨度了。

英文摘要

The story named ”Ying Ning” is about the continuance from life to death. It discusses the life process of growing up, marrying, burying, worshiping, and giving birth to a child. It is made up of the three parts including humanity, ghosts, and demons. Sometimes it is false, and sometimes it is true. As a text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lif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eremony marks the advent of a special moment from one stage to the other. The form of naturally moral integrity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meeting the aspiration in the heart in the process of worldly socialization. The story offer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to elucidate the meaning about 'Ying Ning' in Zhuangzi. The so-called peaceful life does not stand still in what it was, but is a wide and long journey without end, in which one will find the proper way to develop one'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de across every phase in the tumult when facing oneself and the entire situ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明憨山釋德清注(1973)。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書局。
  2. 清郭慶藩輯(1991)。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3. 清蒲松齡(1980)。聊齋誌異會校會註會評本(一)。台北:里仁書局。
  4.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1988)。玉臺新詠箋注。台北:明文書局。
  5. 王溢嘉(1993)。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
  6. 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譯、王靜慧譯(2007)。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 石育良(1996)。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
  8.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 伊雯‧殷伯─布雷克、簡寧‧羅伯茲、林淑貞譯(1995)。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杜普瑞、傅佩榮譯(1991)。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1. 周愚文編、洪仁進編(2005)。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2. 林素英(1997)。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3. 芮克、孟祥森譯(1991)。內在之聲。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4. 胡景乾、戴承元(2004)。從《嬰寧》看蒲松齡對人性美的構建。安康師專學報,16,63-65。
  15. 韋政通(1990)。倫理思想的突破。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6. 唐富齡(1990)。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17. 馬振方編(1996)。聊齋志異評賞大成。台北:建安出版社。
  18. 馬瑞芳(1990)。聊齋誌異創作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19. 張譽薰(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20. 郭于華(1994)。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郭玉雯(1985)。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陸又新(1992)。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馮文樓(1994)。嬰寧:一個本真而自然的存在。明清小說研究,1992(2),155-160。
  24. 馮文樓(2006)。試釋賈寶玉的「人倫」─與《聊齋志異‧嬰寧》的互證。東方叢刊,2006(1),230-240。
  25. 葉慶炳(1982)。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26. 趙伯陶(1995)。《嬰寧》的命名及其蘊涵。明清小說研究,1995(1),208-217+228。
  27. 藍慧如(2005)。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 嚴明(2006)。文言小說人鬼戀故事基本模式的成因探索。文藝研究,2006(2),55-60。
  29. 嚴靈峯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0. 蘇涵(2000)。《嬰寧》的文化解讀與小說的文化研究。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