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崇古摹古及其心態探因

并列篇名

Ancient Worshipping and Ancient Tracing-An Investigation of Their Mindsets

DOI

10.7060/KNUJ-HA.200906.0121

作者

盧福壽(Fu-Sow Lu)

关键词

崇古 ; 摹古 ; 超越無望 ; 畫外之功 ; 集大成 ; ancient worshipping ; ancient tracing ; hopeless surpass ; skills beyond paintings ;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09 / 06 / 01)

页次

121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化藝術的崇古心態起源甚早,元之後更甚,近現代後則反轉。 「崇古」可能因於藝術形式發展可能性窮畫而生的「超越無望」的心理,衍生了「今不如古」的批判反省,包括繪畫原來崇高的教化作用,創作的真誠性,創作者人格風範的失落,以及對作品風格日趨巧熟、俗艷的不滿等。 崇古反映的是藝術史並非進步史,藝術原先形式的精質,會因演變而稀失。重視經驗傳承的封閉性農業政體,尤其習於在過往中尋求慣例權威,「崇古」可以理解,而藝術作為溝通形式,尋求共通的理解,亦不免要尋根探源,學習典範規則。 因崇古而摹古的「集大成」雖為積極的理想,但終不易成功。因為優異的藝術格品超越了筆墨技法,而且不同的藝術形式畢竟無法任意移植組合。

英文摘要

It started extremely ear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ancient worshipping of culture and art. The situation was much more serious after Yuan Dynasty; yet, the trend was reversed in the most recent modern times. ”Ancient worshipping” is probably from a state of mind of ”hopeless surpassing” caused by a poor possibility for the art form development. It generates a critical reflection that ”modern is not as good as ancient,” including the noble cultural teaching function by paintings, sincerity of artworks, the missing moral integrity of the artists, and the dissatisfaction to the art styles that become skillful, unrefined, and mediocre. Ancient worshipping reflects art history instead o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art form will evolve and become dissolved. A closed agriculture political regime that emphasizes historical heritage is accustomed to search for customary practices in the past. ”Ancient worshipping” is understandable for it can be used to find a mutual understanding for the art;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roots and search for origins from the history in order to learn patterns and rules.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a positive ideal for ancient worshipping and tracing; yet, it is not easy to succeed, after all. Since outstanding art personality goes beyond writing techniques, different art forms cannot be randomly transplanted or combin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90)。中國書法論著辭典。
  2. (1988)。觀念史大辭典。
  3. (1992)。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4. A. Toynbee、陳曉林譯(1978)。歷史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5. E.H. Gombrich、周小英譯(1994)。藝術中的主觀性和趣味問題。新美術,4
  6. E.H. Gombrich、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2000)。藝術與錯覺。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7. H. Bergson。諾貝爾文學獎選集:創化論。台北:環華百科。
  8. H.J.M.克萊森、劉冰譯(2006)。進化論的發展。社會科學,2
  9. Ingres、朱伯雄譯(2004)。安格爾談藝術。廣西師範大學。
  10. J.P. Eckermann、周學普譯(1999)。哥德對話錄。台北:商務。
  11. Jahanbegloo, R、楊禎欽譯(2002)。柏林對話錄。台北:譯林出版社。
  12. M. Weber、黃振華譯、張與健譯(1996)。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
  13. P.J. opitz、忠世偉譯、徐萍譯(1994)。“進步”-一個理念的興衰。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14. R. G. Collingwood、黃宣範譯(1991)。歷史的理念。台北:國立編譯館。
  15. R.A. Baron、D. Byme、曾華原譯、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
  16. V. Woolf、劉炳善譯(2004)。普通讀者。台北:遠流。
  17. 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1989)。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
  18. 卞孝宣(1989)。揚州八怪評論集。江蘇美術。
  19. 王國維(1982)。人間詞話。台北:學海。
  20. 史賓格勒、陳曉林譯(1978)。西方的沒落。台北:桂冠。
  21. 米芾(2000)。中國書畫全集。上海:上海書畫。
  22. 米芾(1975)。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
  23. 吳甲豐(1990)。臨摹、解釋、演奏-略論「傳移模寫」的衍變。中國文化,6
  24. 李公明(1993)。清初四王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
  25. 沈潔清(1996)。書法崇古意識探源。書法研究,4
  26. 阮元(1969)。石渠隨筆。台北:廣文。
  27. 俞崑(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
  28. 姚最(1975)。藝術叢編:續畫品。台北:世界書局。
  29. 馬持盈註譯(1987)。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30. 高步瀛選註(1971)。唐宋詩舉要。台北:明倫。
  31. 康有為(1975)。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
  32. 康有為(1968)。孔子改制考。台北:大通書局。
  33. 張大千(1967)。張大千畫集。香港:東方學會。
  34. 張庚(1986)。清代藝林傳記彙編。台北:明文。
  35. 張彥遠(1975)。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
  36. 張倩儀、王有為(1992)。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香港:商務印書館。
  37.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38. 梁漱溟(2005)。梁漱溟全集。山東人民。
  39. 郭若虛(1983)。畫史叢書:圖畫見聞誌。台北:文史哲。
  40. 陳洪綬(1986)。美術叢書:玉几山房畫外錄。江蘇古籍。
  41. 陳啟雲(2001)。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
  43. 湯一介(1989)。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4. 湯垕(1975)。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
  45. 賀昌群(1984)。魏晉思想。台北:里仁。
  46. 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簡史。台北:藍燈文化。
  47. 黃冬富(2003)。中國美術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48. 黃庭堅(1975)。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
  49. 黃錦鋐(1974)。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
  50. 歐陽修。欽定四庫全書
  51. 歐陽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
  52. 滕西奇(1990)。中國書法史簡史。
  53. 蔣驥(1947)。美術叢書。神州國光社。
  54. 謝赫(1975)。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張柏恩(2017)。李商隱〈重有感〉晚清模擬析論─以陳玉樹〈擬李義山重有感〉兩組詩為何。北市大語文學報,十七,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