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南投語言活力消長的調查研究-中生代居民第一語言及最流利語言之比較

并列篇名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aiwan Mandarin and Taiwanese: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Ability of Middle-aged People in Nantou

DOI

10.7060/KNUJ-HA.200906.0065

作者

陳淑娟(Shu-Chuan Chen)

关键词

第一語言 ; 最流利語言 ; 語言活力 ; 南投 ; 語言轉移 ; 台灣 ; Taiwan Mandarin ; Taiwanese ; Hakka ; Austronesian ; language proficiency shift ;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theory ; Nantou ; Taiwan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09 / 06 / 01)

页次

65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調查南投縣境內閩南、客家及原住民區的中生代居民,比較其第一語言及現在最流利語言的變化,藉此探究各語言活力的變遷。研究問題為:(1)調查南投閩南區、客家區、原住民區的受訪者,其第一語言及最流利語言是否與族群人口分佈一致,並探究其意義;(2)比較各區受訪者的第一語言與現在最流利語言,探究其關係內含怎樣的語言能力轉移。我們採用問卷調查法,有效問卷2033份。調查發現:客家區的受訪者,大多數人的第一語言及最流利語言是閩南語,而非客家語。探究其因,是因為南投的客家語被地方的強勢語言-閩南語包圍,弱勢語言島不易維持;加以客區的國姓鄉閩、客長期混居,客家人也逐漸接受了閩南的語言和文化。比較受訪者的第一語言及現在最流利語言,發現南投的南島語、閩南語、客家語及華語,只有現在最流利語言是華語的比例,高於第一語言是華語的比例。這種現象顯示:華語的活力增強,他語的活力減弱。語族活力理論可用來解釋此一變化。本研究案例說明:華語在「語言的地位」及「制度的支持」這兩個因素,先取得絕對的優勢,而後,各族群的部份中產階級發展成華語族群,華語因此成為最具活力的語言。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concerns two issues. First, we compare the speaking frequency of such native languages as Taiwanese, Hakka, and the Austronesians to related populations. Second,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se varieties of languages occur because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dominant pressure of Taiwan Mandarin. We find that, in the Hakka area, the first and most fluent language spoken by most middle-aged people in Nantou is Taiwanese rather than Hakka. Statistical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people speaking Taiwan Mandarin most fluently exceed those speaking it as the first language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theory, we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as a result of the dominant status of Taiwan Mandarin and the active enforcement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The middle-aged people in Nantou demonstrate language proficiency shif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Ciles, H. (Ed.),Bourhis, R. Y.,Taylor, D. M.(1977).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Academic Press.
  2. Giles, H.,Johnson, P.(1987).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mainten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68,69-99.
  3.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0(2),375-419。
  4. 洪惟仁、程士毅(2008)。台灣的語言方言與族群遷徙工作坊會議論文。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5. 陳俊傑(2003)。國姓鄉福佬人客家裔漢人的族群關係調查。南投縣: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6. 陳淑娟(2004)。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7.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8. 簡史朗。南投縣志語言篇(邵語)。南投縣: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9. 羅啟宏(1992)。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190,41-68。
被引用次数
  1. (2016)。東勢客家話舌葉音聲母的共時變異:社會語音學觀點。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9,12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