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境緝私權之分化與衝突-戰後台灣海關緝私權之歷史變遷(1945~1987)

并列篇名

The Disunions and Conflicts of Anti-smuggling Authorities on Border-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aiwan Customs' Anti-smuggling Authorities during 1945-1987

DOI

10.7060/KNUJ-HA.200912.0083

作者

李文環(Wen-Huan Lee)

关键词

海關 ; 緝私 ; 緝私艦 ; 保安司令部 ; 警察 ; customs ; smuggling crackdown ; anti-smuggling boats ; Taiwan Provincial Security Command ; Police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9 / 12 / 01)

页次

83 - 10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9年5月20日台灣展開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體制。在此體制下,軍警尤其是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從港口、機場全面介入海關查緝走私的權力。軍方以「基隆高雄兩港船舶進出口手續及檢查辦法」為權力基礎,在通商口岸成立以聯合檢查處,直接干涉海關的緝私作業,並以港口司令部監控船舶的進出,甚至要求檢查海關及港務局的作業船隻等。這些措施不僅直接衝擊海關的緝私權,並對於極需高度機動性的海關巡緝艦艇,產生莫大的滯礙,進而影響海關的海上緝私成效。 在此時代背景下,台灣的緝私組織明顯呈現多頭現象,海關的海上緝私武力相對不受重視。如政府遷台後的二十六年間,海關巡緝艦艇幾乎全部沿用戰前的設備,以及海軍淘汰的軍艦三艘,這些艦艇不僅老舊缺乏機動力,而且維修成本高,多半處於停駛的狀態。事實上,長達二十餘年間,海關僅擁有1-2艘的巡緝艦負起全台的沿海巡緝,因此當走私型態從港內零星偷渡轉變為貨櫃掉包、夾藏,以及外海漁船闖關、接駁時,海關緝私能力就備受挑戰。而緝私成效明顯不彰,也埋下日後海關巡緝艦艇被移撥給海巡署的因子。

英文摘要

Martial law was declared in Taiwan on May 20(superscript th), 1949, and had lasted thirty eight years since the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ilitary and the police, especially Taiwan Provincial Security Command, were given full power to crack down on smuggling activities in replacement of the customs in seaports and airports. The military took ”Regulations Governing Import/Export Procedures and Inspection in Keelung and Kaohsiung Harbors” as the basis of its power, and set up unified inspection offices in trade ports which directly intervened in the customs authorities' anti-smuggling enforcement. These practices not only harmed the customs' authorities, but also hampered the customs' anti-smuggling patrol boats which often required high mobility. Given the above background, Taiwan's anti-smuggling authorities had been branched out, and the customs' maritime force was relatively neglected. For example, during the twenty six years aft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ame to Taiwan, the custom was still using pre-war boats and decommissioned navy ships. These vessles were very aged and difficult to maintain, and most were not even seaworthy. In fac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the customs had only one or two boats used to patrol Taiwan's entire coastline. Therefore, when smuggling activities increased and grew in scale and scope, the customs' anti-smuggling ability was often put to test. The low efficiency in smuggling crackdown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customs' boats being taken over by the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高雄關六十年度第二季業務檢討會紀錄。
  2. 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1997)。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4. 王洸(1982)。中華水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5. 何鳳嬌(1990)。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
  6. 李文環(1998)。張鐘聲先生訪問記錄。
  7. 李文環(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8. 李文環(2001)。失落的「小上海」—戰後初期的布袋港研究(1945-1949)。台灣風物,51(4),53-94。
  9. 李文環(1999)。戰後初期台灣關貿政策之分析(1945-1949)。台灣風物,49(4),50(1),129-170,69-106。
  10. 李文環(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11. 李文環(2006)。戰後初期(19451-1947)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與駐台海關之矛盾與衝突。台灣史研究,13(1),99-148。
  12. 李文環(1999)。高雄海關史。高雄:財政部高雄關稅局。
  13. 政經報(1945)。糧食問題對策—政治經濟研究會第一次討論討論會紀錄。政經報,1(1),16-20。
  14. 胡念祖(1997)。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15. 胡念祖(1997)。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16. 孫修福、何玲(2005)。中國近代海關史大事記。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
  17. 海關總稅務司署人事科。海關職員題名錄,第七十四期。上海:海關總稅務司署人事科。
  18. 海關總稅務司署人事科編。海關職員題名錄,74,1。
  19. 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1977)。海務年報。台北:海關總稅務司署。
  20. 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編印。海務年報。
  21. 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編印。海務年報。高雄關六十五年度第三季業務檢討會紀錄。
  22. 翁嘉禧(1998)。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3.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1992)。關稅、海關緝私法令彙編。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
  24.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編印(1992)。關稅、海關緝私法令彙編。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
  25. 財政部關稅總局(1992)。關稅法及其施行細則歷次修正條文對照表。台北:財政部關稅總局。
  26. 財政部關稅總局(1995)。中華民國海關簡史。台北:財政部關稅總局。
  27. 財政部關稅總局編印(1992)。關稅法及其施行細則歷次修正條文對照表。台北:財政部關稅總局。
  28. 高雄港務局(1945)。引繼書—舊高雄稅關部分,手稿。
  29. 高雄關稅務司署(1971)。高雄關六十年度第二季業務檢討會紀錄。
  30. 高雄關稅務司署(1972)。財政部高雄關業務簡報。高雄:高雄關稅務司署。
  31. 高雄關稅務司署(1976)。高雄關六十五年度第三季業務檢討會紀錄。
  32. 高雄關稅務司署編印(1972)。財政部高雄關業務簡報。高雄:高雄關稅務司署。
  33. 連心豪(2004)。中國海關與對外貿易。湖南:岳麓書社。
  34. 連心豪(2004)。中國海關與對外貿易。湖南:岳麓書社。
  35. 陳天儒(1974)。水上警察學。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36. 陳天儒(1974)。水上警察學。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37. 陳天儒(1974)。水上警察學。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38. 陳詩啟(1999)。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
  39. 陳詩啟(2004)。從明代官手工業到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40. 陳詩啟(1999)。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
  41. 陳興唐(1992)。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42. 傅正主編(1989)。雷震全集,32 冊。台北:桂冠圖書。
  43. 傅正主編(1989)。雷震全集,32冊。台北:桂冠圖書。
  44. 湯熙勇(1997)。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45. 董熙(1997)。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十年回憶。傳記文學,68(3),67-70。
  46.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1993)。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47. 蔡增基(1989)。航政史料。台北:國史館。
  48. 鄭梓(1994)。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中: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49. 蕭文彬。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50. 蕭文彬(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51.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200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52.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200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53.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註(2000)。從戒嚴到解嚴—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台北:國史館。
  54. 顏清梅(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55. 嚴演存(1991)。早年之台灣。台北:時報出版社。
  56. 蘇新(1945)。再論糧食問題。政經報,2(1),1-3。
  57. 警備總司令部警務處(1989)。警備在台建軍史。台北:警備總司令部。
  58. 警備總部(1958)。警備年鑑。台北:警備總部。
  59. 警備總部(1958)。警備年鑑。台北:警備總部。
被引用次数
  1. (2021)。1950 年代保安司令部諜報組的組織佈建與偵防行動。臺灣史研究,28(4),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