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環境與歷史-清代臺灣野生鹿消失的原因分析

并列篇名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An Analysi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aiwan Wild Dee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OI

10.7060/KNUJ-HA.201006.0079

作者

楊志遠(Chih-Yuan Yang)

关键词

清代臺灣 ; 野生鹿 ; 環境變化 ; 經濟行為 ; 平埔族 ; 原住民 ; during Taiwan the Qing Dynasty ; wild deer ;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 economic activity ; Ping-pu peoples ; aborigines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0 / 06 / 01)

页次

79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野生鹿」在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曾扮演著極為關鍵的地位。明末以降,隨著臺灣貿易交流的擴大,「鹿」成為出口的大宗商品,因此直接或間接地導致野生鹿的消失,此一過程作為臺灣區域研究的一個對象,其實有它特殊的意義。首先人類經濟行為引起環境的變化,最終導致野生鹿在臺灣逐步的消失;其次是原住民族賴以維生的「鹿場」喪失,亦導致原住民被迫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原住民既存的狩獵行為,因一物種,特別是野生鹿的消亡,進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繼而不得不接受外來移民-「漢人」的農耕型態,藉由此一歷史現象的觀察,亦說明了人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本文主要論述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藉由現存的歷史文獻,來爬梳清代以前臺灣野生鹿群的分佈與生息;二是說明臺灣原住民狩獵型態與鹿的共生關係;三是經濟行為下,鹿成為商品所帶來的物種滅絕的悲歌。清代以前臺灣野生鹿逐漸消失的過程,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人類過度的經濟行為,所導致環境變遷的結果,當野生鹿遭到滅絕式的屠殺時,原住民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存方式,空蕩蕩的「鹿場」,也只能被迫放棄,給源源不斷移入的漢人作為墾殖的土地。臺灣野生鹿的逐漸消失過程,可視為臺灣歷史發展中環境與歷史相互影響的指標之一。

英文摘要

The wild deer us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More than three or four hundred years ago, numerous deer had once inhabited the plains of Taiwan. Howeve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Taiwan wild deer became the staple commodity as a major exportation, not only resulting in the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the Taiwan wild deer because of the hunting by the inhabitants in the fields but also causing the tremendous change of the lifestyle for the aborigines: the aborigines made use of the deer to boost market, not just for the need of everyday life. Eventually,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the immigrants chang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er that were farmed and hunted, ruining the farming system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a word, the human economic activity causes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finally leads to the vanishing of the deer by degree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宗仁(2005)。近代台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台大歷史學報,36,53-106。
    連結:
  2. 黃武智(2006)。《台海使槎錄》的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以<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為例。興大人文學報,36,419-452。
    連結:
  3. (2004)。全臺詩。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4. (1997)。動物角外形鑑識參考手冊。台北:農委會。
  5. (1963)。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北:
  6. (2000)。平埔族與台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7. McCullough, D.R.(1974).Status of larger mammals in Taiwan.Taipei, Taiwan:Tourism Bureau.
  8. 丁日健輯(1959)。治台必告錄。台北:
  9. 中村孝志、吳密察編、翁佳音編(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台北:稻香。
  10. 中村孝志、許粵華譯(1958)。十七世紀台灣鹿皮之出產及其對日貿易。台灣銀行季刊,10(2),131-147。
  11. 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北:
  12. 王人英(1967)。台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台北:民族所。
  13. 王穎、詹世琛(1998)。台灣梅花鹿。台北:內政部。
  14. 田哲益(2003)。卑南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
  15.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台北:
  16. 江桂珍(2003)。談十七世紀台灣鹿皮之貿易。歷史文物,13(3),4-11。
  17. 江樹生(1985)。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8. 江樹生(1987)。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四年度報告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四年度報告,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9. 江樹生譯(1985)。蕭壠城記。台灣風物,35(4),80-87。
  20. 池永歆(1999)。清初詩文所描述的台灣地理景觀(下)─以《諸羅縣志》阮蔡文詩為例。鵝湖,24(11),41-48。
  21. 吳明遠譯(1959)。老台灣。台北:
  22. 李壬癸(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
  23. 村上直次郎、許賢瑤譯(2001)。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
  24. 沈有容(1956)。閩海贈言。台北:
  25. 沈澎生(1984)。台灣梅花鹿衰亡史。大自然,3,60-62。
  26. 阮思華(2002)。台灣原住民捕鹿業的發展。農業考古,3,268-289。
  27. 周鳴鴻(1960)。鹿在台灣。台灣銀行季刊,12(1),196-208。
  28. 周憲文編(1980)。臺灣經濟史。台北:開明。
  29. 周鍾瑄(1958)。諸羅縣志。台北:
  30. 林英彥(1969)。台灣先住民在狩獵時期之經濟生活。台灣銀行季刊,20(2),260-275。
  31.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文化中心。
  32. 洪安全編(2001)。清宮宮中檔奏摺台灣史料(三)。台北:故宮博物院。
  33. 洪麗完(2009)。熟悉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台北:聯經。
  34. 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秉啟。台北:
  35. 郁永河(1959)。神海紀遊。台北:
  36. 夏之芳(2004)。台陽紀遊百韻。廈門:廈門大學。
  37. 康培德(2005)。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明鄭時期。台北:國史館。
  38. 康培德(2001)。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平埔族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
  39. 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台北:台大。
  40. 曹永和(1997)。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41. 陳奇祿(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
  42. 陳盈豪、施宗雄(1992)。鹿與台灣地名緣由之探討。東海學報,33,1047-1056。
  43.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台北:
  44. 程俊南(1999)。清代台灣方志在社會人類學的材料─以《台灣府志》與《諸羅縣志》有關1717年以前的平埔族風俗紀錄為例。台灣風物,49(2),65-88。
  45.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台北:
  46. 黃逢昶(2004)。台灣雜記。廈門:廈門大學。
  47. 楊永智(2005)。台灣傳統漢詩中有關「鹿」的意象析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6,121-151。
  48. 董元火、周世力(2008)。物種瀕危等級的劃分和瀕危機制研究進展。生物學教學,33(6),5-6。
  49. 詹世琛、王穎(1999)。墾丁國家公園台灣梅花鹿野放追蹤調查研究─梅花鹿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50. 劉正剛、孟超(2006)。經濟行為與環境變化:清前期台灣野生鹿消失探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1(1),150-157。
  51. 潘英編(1998)。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
  52. 蔡泰彬(2003)。清代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傳統生活與族社遷徙。白沙人文學報,2,187-210。
  53. 黎烈文譯(1958)。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
被引用次数
  1. 盧正恒(2022)。海洋環境史視野下臺灣海峽海難:以清代班兵與水師為討論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3),5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