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臺灣「燈謎」對《詩經》的運用

并列篇名

Shijing in Taiwanese Lantern Riddle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DOI

10.7060/KNUJ-HA.201012.0071

作者

王淑蕙(Shu-Hui Wang)

关键词

經學記憶 ; 詩經 ; 燈謎 ; 日治時期臺灣 ; 唐景崧 ; memory of classics ; Shijing ; lantern riddle ; Taiwan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 Tang Ching-Sung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0 / 12 / 01)

页次

71 - 9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傳統文人於日治時期運用《詩經》的狀況。藉由「燈謎」謎底運用《詩經》為例,以挖掘、探究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如何看待、運用經學的記憶。研究發現自1914年10月《臺灣日日新報》以〈陳風•澤陂〉或〈鄭風•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為謎底開始,直到1936年3月《三六九小報》以〈小雅•巷伯〉「謂爾不信」等為謎底的20多年間,有不少文人雅士藉由創製燈謎,以延續其傳統的經學記憶。本文依「唐景崧與臺灣謎學」、「日治時期臺灣以經書製謎之文本與概況」、「日治時期臺灣燈謎運用《詩經》的互文研究」等面向,論述傳統文人身處巨大的歷史斷裂中,如何運用《詩經》記憶之議題,以凸顯後科舉時代的傳統文人,身陷於「肯定」與「嘲弄」巨大經學記憶之兩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use of Shijing in lantern riddles by Taiwanese literati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Using the lantern riddle answer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as examples, we discovered how Taiwanese literati under Japanese rule viewed and used the memory of classics. Since October 1914, the Taiwan Daily Newspaper has used ”yo-mei-yi-ren” (there is a beautiful lady) from Chen Feng‧Ze Po or Zheng Feng‧Ye You Man Cao as a riddle answer. Additionally, 369 Minor Journals used ”wei-er-bu-xin” (people will say that you are untruthful) from Xiao Ya‧Xiang Bo as a riddle answer in March 1936.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many literati tried to keep the traditional memory of classics through creating lantern riddles related to Shijing during this period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use of memory from Shijing by Taiwanese literati under great historical disjunc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ang Ching-Sung and Taiwanese ”Riddle-Ology,” overview and text of classics as Taiwanese riddle answers, and research on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Shijing and Taiwanese lantern riddle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From our discussion and examination, we discovered that traditional literati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ere stuck between two opposing ends of approval and mockery of the memory of classics representing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毛文芳(2004)。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159-222。
    連結:
  2. 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81-119。
    連結:
  3. 黃美娥(2006)。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32。
    連結:
  4. 施梅樵:〈論詩樂(續前)〉,《孔教報》第1 卷第10 號,(1937 年8 月1 日)。
  5. 黃純青:〈詩會孔子廟〉,《三六九小報》,第201 號(昭和7 年7 月23 日)。
  6. 周定山:〈刺激文學的研究-讀書窳沫之一〉,原載於《南音》第1 卷第11 號,(1932 年9 月27 日)。
  7. 鄭坤五:〈臺灣國風〉,《臺灣藝苑》,第2 卷第2 號,(昭和2 年6 月1 日)。
  8. 謝汝銓著,魏清德輯:〈臺日漢詩壇•詩經〉《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7 月9 日,夕刊4 版)。
  9. 尤養齋、王文德、王則修、許子文、陳材洋、彭鏡泉、陳梅峰、劉文達、陳材洋:〈詩與文孰重論〉《臺灣文藝叢誌》,第12 號,(大正8 年12 月15 日)。
  10. 佚名:〈澎湖鯉素/奇物饋遺〉《漢文日日新報》,(1905 年9 月8 日)。
  11. 施梅樵:〈論詩之教義〉,《孔教報》第1 卷第7 號,(1937 年4 月30 日)。
  12. 施梅樵:〈論毛鄭詩學〉,《孔教報》第1 卷第11 號,(1937 年8 月30 日)。
  13. 一酉山人:〈秋燈館謎話〉,《三六九小報》,(昭和6 年7 月9 日)。
  14. (1989)。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施梅樵:〈論詩之教義(續前)〉,《孔教報》第1 卷第8 號,(1937 年5 月31 日)。
  16. 黃文虎:《謎學全史》,《三六九小報》,臺南市,(昭和9 年4 月3 日-昭和10 年9 月6 日。
  17. 連橫:〈雅言(四七)〉《三六九小報》(昭和7 年6 月9 日)。
  18. 施梅樵:〈論詩有六義〉,《孔教報》第1 卷第8 號,(1937 年5 月31 日)。
  19. 佚名:〈諧著二則•新詩經〉,《臺灣日日新報》,(1924 年12 月29 日)。
  20. 洪棄生:〈講詩書後緒論〉,連橫編:《臺灣詩薈》第9 號,(1924 年10 月)。
  21. 龍洲:〈木瓜に就て〉,《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10 月28 日)。
  22. 林履信:〈筆史〉《臺灣詩薈》,第5 號,(1924 年6 月)。
  23. 鄭坤五:〈話柄〉《三六九小報》,(昭和10 年11 月23 日)。
  24. DeFleur, Melvin L.、Everette E. Dennis、戴皖文譯、王筱璇譯、勤淑瑩譯(2005)。大眾傳播概論。臺北:雙葉書廊。
  25. 江啟綸(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26. 吳文星(1988)。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01-8。
  27. 吳文星(1978)。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62-89。
  28. 吳毓琪(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9. 呂興昌(1998)。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新竹:
  30. 林偉洲、張子文、郭啟傳(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
  31. 林慶彰編(2000)。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臺北:臺灣學生。
  32. 林慶彰編(2000)。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施懿琳(2004)。傳統漢詩卷。臺北:玉山社。
  34. 唐景崧、黃朝傳評注(1958)。謎拾評注。臺北:新興書局。
  35.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2006)。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
  36. 張啟豐(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
  37. 連橫(1992)。雅堂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
  39. 黃純青(1992)。晴園詩草。臺北:龍文。
  40. 楊碧川(1997)。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前衛。
  41. 臧雲浦、朱崇業、王雲度(1991)。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2. 賴辰雄主編(2007)。法曹詩人壺仙賴雨若詩文全集。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
  43. 謝汝詮(1992)。雪漁詩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台北:
  44. 謝國文、謝汝川輯(1992)。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臺北:龍文。
被引用次数
  1. 李威寰(2017)。近50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臺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當代儒學研究,22,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