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

并列篇名

The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and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Early Post-War Taiwan (1951~1954)

DOI

10.7060/KNUJ-HA.201106.0001

作者

王文裕(Wen-Yue Wang)

关键词

豐年雜誌 ; 美援 ; 農復會 ; 農業推廣 ; 吳郭魚 ;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 U.S. aid ; Sino-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oreochomis hybrids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1 / 06 / 01)

页次

1 - 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豐年》雜誌可謂戰後台灣農業報刊中,時間最長、影響力之最大者。在本文所探討1951~1954年期間,《豐年》雜誌因採取中、日文對照形式,且中文力求淺白易懂,使它能跨越族群語言的鴻溝,同時擁有國語、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讀者。其經營方式雖從免費贈閱改為收費,但因售價不高,而成為當時農民主要讀物。《豐年》雜誌的內容廣泛,不侷限於農業技術、方法的引進,呈現出當時台灣農業發展的各個面向。《豐年》雜誌對戰後初期台灣農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吳郭魚在台灣的養殖推廣過程為例,可以看出它扮演政府與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樑,使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知識普及並深植民間。

英文摘要

The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long-standing agriculture public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From 1951 to 1954, the stint t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eliminated the huge discrepancy among different ethnic languages and attracted readers of a rich variety of dialects from Mandarin, Taiwanese, Hakka to Aboriginals as a result of its Chinese-Japanese bilingual arrangement; in particular, the Chinese was made readily comprehensible.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became the leading periodical for the farmers then due to its reasonable fare, though it had previously been free of charge.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 not limi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Instead, it demonstrated various aspects of agriculture in Taiwan at that time.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early post-war Taiwan. From the process of culture and promotion of Oreochomis hybrids, for instance, that Harvest Rural Periodica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the government to the public, popularizing the new breeds,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s implanting them in farm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53)。「豐年報」是農友自己的刊物。豐年,3(12)
  2. (1952)。來函照登。豐年,2(9)
  3. (1951)。吳郭魚。豐年,1(1)
  4. (1955)。編者與讀者。豐年,5(7)
  5.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三十六期(民國39 年)。
  6.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1 月30 日-2 月5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7. 《Office of Information & Education》,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0-3。
  8. (195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
  9. (1952)。豐年社寫給農友的一封公開信。豐年,2(6)
  10.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6 月23 日-6 月28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11. (1954)。附:啟本刊新添農業智識一欄。豐年,4(6)
  12. (1952)。本刊收費辦法啟事。豐年,2(11)
  13. (1951)。讀者來函。豐年,1(10)
  14. (1958)。給讀者一封公開信。豐年,8(8)
  15.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4 月6 日-4 月12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16. (1955)。編者與讀者。豐年,5(23)
  17. 〈台灣省政府准函糾正豐年雜誌使用日文一案復請查照函〉(民國40 年12 月7 日),《Office of Information & Education》,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0-3。
  18. (1955)。編者與讀者。豐年,5(8)
  19. (1952)。來函照登。豐年,2(10)
  20. 〈Monthly Activity Report〉(1953 年6 月),《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4。
  21.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2 月20 日-2 月26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22. (1952)。介紹農林廳廳長徐慶鐘博士。豐年,2(10)
  23. (1952)。本刊創辦人許伯樂先生返回美國。豐年,2(1)
  24. (1952)。如何應用農村物價比價表。豐年,2(15)
  25. (1952)。郭啟彰先生來函說明吳郭魚無毒並講述養殖方法。豐年,2(1)
  26. (1952)。農友們對本刊收費問題的意見。豐年,2(8)
  27. (1956)。讀者與編者。豐年,6(11)
  28. (1954)。台灣農家借款需要和使用情形。豐年,4(1)
  29.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7 月27 日-8 月2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30. (1956)。讀者與編者。豐年,6(6)
  31. (1952)。農村物價問答。豐年,2(17)
  32.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冬字第三期(民國35 年)。
  33.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1 月9 日-1 月15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34. (1956)。讀者與編者。豐年,6(2)
  35. (1952)。物價表的數字是怎樣來的。豐年,2(20)
  36. 〈Weekly Activity Report〉(1952 年11 月10 日-11 月16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37. (1951)。讀者來函。豐年,1(11)
  38. (1951)。吳郭魚養殖四個月已有半斤重。豐年,1(11)
  39. (1952)。本社對收費問題給讀者林先生的公開復信。豐年,2(8)
  40. (1951)。讀者來函。豐年,1(5)
  41. 〈Fortnightly Activity〉,NO.75(1951 年6 月27 日-7 月10 日),《Activity Reports》,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42. (1955)。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
  43. Myers, Romon H.,Ching, Adrienne(1964).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3(4)
  44. Yager, Joseph A.(1988).Transforming agriculture in Taiwan: The experience of 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5. 尹仲容(1960)。臺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46.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1962)。近年來之台灣農業。南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47. 安德生、夏之驊譯、蔡文希譯、龔弼譯(1951)。台灣之農會。中國農業復興委員會。
  48. 李力庸(2007)。《台灣農事報》與其糧食論述,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49. 汪彝定(1991)。走過關鍵年代。台北:商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0. 契波拉編、張彬村編譯(1989)。歐洲經濟史•工業革命篇。台北:遠流出版社。
  51. 胡興華(2004)。台灣的養殖漁業。台北:遠足出版社。
  52. 徐雅各(2005)。台灣鯛的崛起。科學發展,358
  53. 張宗漢(1985)。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54. 張紋城(2003)。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55.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
  56. 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臺灣經驗。台北:三民書局。
  57. 蔣夢麟(1957)。談本省農業推廣教育。豐年,7(14)
  58. 鍾博(1994)。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傳記文學,64(5)
被引用次数
  1. 蔡明諺(2015)。戰後初期台灣新詩的重構—以銀鈴會和《潮流》為考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41-71。
  2. 陳胤安(2020)。國家、權力與知識的本土化:台灣民族學/人類學之農業研究回顧。民族學界,45,159-212。
  3. 薛月順(2020)。吳郭魚在臺灣(1946-1980)-外來種之適應問題探討。國史館館刊,64,37-78。
  4. 楊光(2021)。從上海到臺灣的「本土」商品:論明星花露水的定位轉變。興大歷史學報,35,1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