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禮教與情教-馮夢龍〈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扮裝意涵探析

并列篇名

Between Moral Codes and Affection Co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of Gender Disguise in Feng Meng-long's Work "Li Hsiu-qing Being Brother to the Chaste Woman Huang Shan-cong"

DOI

10.7060/KNUJ-HA.201106.0065

作者

林秀蓉(Xiu-Rong Lin)

关键词

馮夢龍 ; 李秀卿 ; 黃貞女 ; 扮裝 ; 禮教 ; 情教 ; Feng Meng-long ; Li Hsiu-qing ; the Chaste Woman Huang Shan-cong ; gender disguise ; moral codes ; affection codes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1 / 06 / 01)

页次

65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末馮夢龍(西元1574~1646)《古今小說》卷二十八〈李秀卿義結黃貞女〉,為了帶入「正話」裡明代隨父外出販香的黃善聰,於「入話」時先敘述花木蘭、祝英台、黃崇嘏的故事,這篇小說首尾以這四位女扮男裝形象為主軸,雖非出自馮夢龍原創,然由於扮裝角色跨越魏晉南北朝、唐代至明代,足以縱觀時代思潮與禮教寬鬆的脈動關係,同時內容也呈現了馮夢龍有別於主流性別規範對女性貞操、愛情與才智的見解,可見馮氏對禮教與情教之間的衝突矛盾進行修正調解。本論文主要從性別文化的視角切入,首先針對先秦以來主流性別規範對性別空間與服飾的制定,來回顧扮裝現象因時代思潮影響而具有不同的詮釋空間;其次檢視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中女扮男裝的深層意涵,並比較馮氏小說中扮男與扮女的形象異同;最後評定該文本的時代意義。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Feng Meng-long (1574-1646) mentioned stories of Hua Mu-lan, Zhu Ying-tai and Huang Chong-gu in the preface to his work ”Li Hsiu-qing Being Brother to the Chaste Woman Huang Shan-cong” in the 28(superscript th) chapter of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from Ancient to Present. It depicts Huang Shan-cong who made a living by vending incense with her father. This story is pivoted around four females in disguise as male roles, both in its preface and ending. Although not created by Feng Meng-long, the theme featuring a cross-dressing heroine can be found in literary works in the Wei Jin Nan Bei, Ta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could serve as a focal point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ing cultural conceptions and the weakening of moral codes. In addition, Feng Meng-long proposed his views on female virginity, romantic love and intelligence, which differed dramatically from the mainstream thinking of his time. Clearly, Feng attempt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conflicting moral codes and the proposed affection codes. With a perspective on gender and cultur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how the mainstream of gender ideology had defined gender differences and dress code since the Pre-Qin Era, to review the varying interpretations of connotations of gender disguise in different times. Then, the connotations of cross-dressing in the story ”Li Hsiu-qing Being Brother to the Chaste Woman Huang Shan-cong” and the differences underlying the females in disguise as males, and vice versa, in Feng's works were also delved into. The final section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in relation to its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
  2. (1981)。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3. 宋李昉(1978)。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 明王陽明(1981)。陽明全書•傳習錄。台北:中華書局。
  5. 明吳震元(1985)。奇女子傳。台北:天一書局。
  6. 明李贄(1974)。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7. 明焦竑輯(1968)。焦氏筆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 明馮夢龍、魏同賢編(1993)。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Millett, Kate、鍾良明譯(1999)。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 王引萍(1991)。試論《三言》中的婦女主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總報,2,79-85。
  11. 王宇清(1967)。中國服裝史綱。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12.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13. 王維堤(1991)。衣冠古國-中國服飾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王鴻泰(1994)。《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5. 吳玉杏(2003)。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16. 吳智和編(1982)。明史研究論叢。台北:大立出版社。
  17. 巫仁恕(1999)。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0(3),55-106。
  18. 李玲珠(2004)。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
  19. 李澤厚(1987)。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
  20. 沈從文(1981)。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龍田出版社。
  21. 周迅、高春明(1988)。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台北:文津出版社。
  22. 周靜書編(1999)。梁祝文化大觀。北京:中華書局。
  23. 林真瑜(2007)。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林麗月(1999)。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3),111-157。
  25. 夏鑄九(1993)。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唐山出版社。
  26.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27. 容肇祖(1983)。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
  28. 袁宏道(1980)。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29. 曼素恩、楊雅婷譯(2005)。蘭閨實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出版社。
  30.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31. 張宏生編(2002)。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32. 張振軍、毛德富(1988)。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
  33. 張璉(1993)。《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2),237-250。
  34.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1987)。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5. 陳宏謀(1961)。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
  36. 陳東原(1965)。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7. 陸樹崙(1985)。馮夢龍研究。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8. 喻緒琪(2008)。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39. 費絲言(1998)。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40. 黃應貴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41.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42. 路工編(1985)。梁祝故事說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熊賢關(1999)。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的女英雄。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
  44. 劉果(2008)。《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
  45. 劉軍華(1998)。馮夢龍的「情教觀」與《三言》中的女性形象。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51-55。
  46. 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
  47. 劉慧英(1995)。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8. 蔣美華(1998)。馮夢龍婦女觀析論。國文學誌,2,297-232。
  49. 蔡祝青(2000)。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50. 鄭雅文(1993)。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51. 蕭振誠(2004)。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
  52. 閻瑋(1997)。《三言》、《二拍》主要男性形象管窺。明清小說研究,145-156。
  53. 駱新編、姚莽編(1991)。衣冠滄桑-中國古代服裝的文化觀。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
  54. 鮑家麟編(1979)。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55. 羅蘭‧巴特、李維譯(1998)。流行體系(I):符號學與服飾符號。台北:桂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