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emperor's last testament usually involved the power-transferring problem. Although the emperor himself had ”passed away,” his last testament still continued being effective. Hence, the history must leave record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last testament naturally. The author brows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seven data about emperor's ”last testament.” Among them, two described the whole story of the last testament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Cm Dynasty, one was the last testament of Queen Lyu, two related to Emperor Jing of Han Dynasty, one was the last testament of Queen Dou, and one was the last testament of Emperor Wun of Han Dynasty. Besides, there was one that was not named the ”last testament” but equal to the ”last testament.” That was the last testament of Gao Zu (founder) of Han Dynasty. He summoned Thou, Bo, Marquis Jiang to kneel accepting the last testament beside his bed when he was about to die. For other emperor's last testaments, Ssu Ma, Chien only explained the gist of the content; only the last testament of Emperor Wun, he recorded the full text. Ssu Ma, Chien's thought of writing the history was meticulous and minute. Therefore, he must have a special intention to manifest the last testament of Emperor Wun in this way! To study the last testament of Emperor Wun, we can comprehend how Ssu Ma, Chien supplied the clues and gave the hints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to clarify Emperor Wun's thought, and explore Emperor Wun's style of life presented in his political career, and Ssu Ma, Chien's purpose of describing Emperor Wun on history further.
|
参考文献
|
-
(2005)。福井文雅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
連結:
-
黃子平(2002)。「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1(3),41-53。
連結:
-
篠原亨一(1994)。中華佛學學報。
連結:
-
顏智英(2004)。東城司篇章結構探析-以黃州作《浣溪沙》五首為考察對象。《師大學報》,臺北:
連結:
-
顏智英(2005)。論秘漸「博山道中詞」篇章意象之形成及組合。《師大學報》,臺北:
連結:
-
(1993)。民俗曲藝叢書。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論語》。
-
(1954)。《老子》。台北:中華書局。
-
(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
(2003)。屏東縣傳統藝術研討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2002)。發訪淤「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台北:漢學研究中心主辦。
-
《莊子》。
-
《後漢書》。
-
(1988).Les lign'ees taotstes du Nord de Taiwan.Taiwan:Cahier d'Extreme-Asie4.
-
(2004)。《朱熹譜頓》。中華書局。
-
(2004)。《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1974).TheWrittenMemorialinTaoistCeremoni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5)。臺灣民間信仰儀式。台北縣:空中大學。
-
(2003)。遠方。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
(2003)。2003年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
(1955)。《詩經》。《十三經注疏》
-
《孟子》。
-
(1998)。民俗曲藝。台北市:
-
(2003)。「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及道教文化資料庫主辦。
-
(1998)。《史記》。台北:中華書局。
-
《禮記》。
-
(2005)。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
(1954)。《老子》。《諸子集成》
-
《論語》。
-
(1936)。《朱熹全集》。上海商務出版社。
-
《孟子》。
-
(2005)。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台北市:師大國文系發行。
-
《荘子》。
-
〔俄〕列夫、托爾斯泰Leo Yolstol、賓嬰(2002)。《復活》
-
Alderete, John(2001).Dominance Effects as Transderivational Anti-Faithfulness.18,201-254.
-
Alderete, John(1999).PhD dissertation 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
Beckman, Jill(1997).Positional Faithfiulness, Positional Neutralization and Shona Vowel Harmony.14,1-46.
-
Benua, Laura.(1995).Identity Effects in Morphological Truncation. 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18: papers in Optimalily Theory.Graduate Linguistic Student Association,77-136.
-
Duaiunu, San(200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uanmu, San(1997).Recursive Constraint Evaluation in Optimality Theory: Evidence from Cyclic Compounds in Shanghai.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5,465-507.
-
Elordieta, Gorka & Maria M. Carreira(1996).An Optimality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panish Diminutives.CLS,32,49-60.
-
Feliu, Elena(2001).Output Constraints on Two Spanish Word-Creation Processes.Linguistics,39,871-891.
-
Fitagerald, Colleen M(2001).The Morpheme-Stress Principle in Tohono O'odharn.Linguistics,39,941-972.
-
Garrett, Susan(1996).Another Look at Spanish Stress and Syllable Structure.CLS
-
Goldsmith, John.Autosegmental and Metrical Phonology.
-
Goldsmith, John.(1976).Autosegmental Phonology.
-
Goldsmith, John.(1996).Autosegmental Phonology.
-
Ito, Junko & R. Armin Mester(1995).The Core Periphery Structure f the Lexicon and Constraints on Reranking.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18: papers in Optimality Theory, eds
-
Kager, Rene(1999).Optimality Theory.
-
KarenC.Duvai(1994).The Taoist Body.臺灣:南天書局.
-
Kenstowicz, Michael.(1994).Phonology in Generative Grammar.
-
Kenstowicz, Michael.(2005).Cyclic and Non-Cyclic Constraint Evaluation.Phonology,12,397-436.
-
Kenstowicz, Michael,B. Lakes(1996).Base-Identity and Uniform Exponence: Alternative to Cyclicity.In Current Trends in Phonology: Models and Methods,363-393.
-
Kiparsky, Paul.(1985).Some Consequences of Lexical Phonology.Phonology Yearbook,2,85-138.
-
Kiparsky, Paul.(1982).From Cyclic Phonology to Lexical Phonology.In The Structure of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Part I
-
McCarthy, J. John,Alan S. Prince(1999).Faithfulness and Identity in Prosodic Morphology.In The Prosody-Morphology Interface, eds,218-309.
-
McCarthy, J. John,Alan S. Prince(1993).Generalized Alignment.In Yearbook of Morphology 1993, eds,75-153.
-
McCarthy, J. John,Alan S. Prince(1993).Prosodic Morphology I: Constraint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
McCarthy, J. John,Alan. S. Prince(1995).Faithfulness and Identity in Prosodic Morphology.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occasional papers inlinguistics 18: papers in Optimality Theory, eds. Beckman Jill et aL.,249-384.
-
McCarthy, John.,Alan. Prince(1994).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Optimality in Prosodic Morphology,24
-
Mohanan, Karuvannur Puthanveettill(1986).The Theory of Lexical Phonology.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
Prince, Alan S.,Smolensky Paul(1993).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
Roca, Iggy,Wyn Johnson(1999).Constraints: Optimality Theory.In A Course in Phonology eds,584-629.
-
Rudolf Arnheim、李長俊(200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
Susan Fraiman(1993).Unbecoming Women: British Women Writers and The Novel of Developmen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Tesar, Bruce,Paul Smolensky(2000).Learnabilily in Optimality.
-
Wang, Jialing,Norval Smith(1997).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Neutral Tone in Chinese Putonghua.In Studies in Chinese Phonology, eds,185-218.
-
Yin, Yun-Mei(1991).Some Major Issues Mandarin Tonal Phonology.Taipei:
-
Yip, Moira(1980).The Tonal Phonology of Chinese.PhD dissertation,Bloomington;Indiana:
-
Zhang, Ning(1997).The avoidance of the third tone sandhi in Mandarin.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6,193-338.
-
丁煌著(1990)。道教學探索。台南市:成大歷史系。
-
九田教雄(1973)。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
-
丸山宏(2000)。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
大淵忍爾編著(1983)。中國人の宗教禮儀:佛教、道教と民問信仰。東京:福武書店。
-
大智浩、王秀雄(1975)。《美術設計的基礎》。臺北:臺隆書店。
-
仇小屏(2002)。《辭章學論文集》。臺北:福州雄獅: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
仇小屏(1998)。《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仇小屏(2000)。《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台婁圖書公司。
-
巴維爾(1987)。中國語文。
-
心岱(1982)。心岱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公司。
-
文徵明(1987)。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方苞、蘇惇元|沈雲龍(1966)。《方望溪先生全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輯第515冊
-
方師鐸(1970)。國語詞彙學:構詞篇。台北:益智書局。
-
方智範、鄧喬鄰、周聖偉、高建中(1994)。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王夫之(1979)。《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
-
王文顏(1991)。孔雀東南飛試析。《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王世貞(1983)。弇山堂別集。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
王本瑛(1995)。清華學報。
-
王立。《心靈的圖景》,上海:
-
王旭東(1992)。中國語文。
-
王希杰(2002)。《國文天地》。
-
王更生(1986)。《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王長俊(2000)。《詩歌意象學》,合肥:
-
王宣一(2003)。國宴與家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王建元、張錦忠(1995)。中外文學。
-
王秋桂(1989)。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2001)。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
王逸(1996)。離騷經序;四部叢刊;楚辭。
-
王煥琛、柯華崴(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
王葆心(1984)。《古文辭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王運熙、王國安(1986)。《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
-
王嘉齡(2000)。當代語言學。
-
王懋閎(1962)。《朱熹年譜》。世界書局。
-
司馬遷。《詩經》,《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司馬遷。《史記》
-
史雙元(1995)。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
-
平山久雄(2000)。中國語文。
-
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田仲一成(1989)。中國鄉村祭祀研究。東京:東洋文化研究所。
-
田自秉、楊伯達(1993)。《漢代工藝美術史》
-
田自秉、楊伯達(1993)。《漢代工藝美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
石基琳, Chilin,Wang Jialing,Norval Smith(1997).Mandarin Third Tone Sandhi and Prosodic Structure.” In Studies in Chinese Phonology, eds.81-124.
-
石曉楓(2004)。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
任繼愈(1988)。《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
-
任繼愈(1988)。《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
-
列夫、托爾斯泰(2002)。《復活》。台北:木馬文化。
-
向振甫(1984)。《詩詞例話》。臺北:學海出版社。
-
圭璋(1976)。全宋詞。臺北:世界書局。
-
安藤智信(1971)。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1996)。《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
-
朱天心(1982)。未了。台北:聯經出版社。
-
朱天心(1977)。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
朱天心(1989)。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心(1989)。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心(1977)。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
朱天心(1977)。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
朱天心(1977)。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
朱天心(1989)。時移事往。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心(1989)。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心(1989)。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文(1989)。小畢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文(1992)。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文(1989)。炎夏之都。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天文(1989)。炎夏之都。台北:遠流出版社。
-
朱少麟(1999)。燕子。台北:九歌出版社。
-
朱少麟(1996)。傷心咖啡店之歌。台北:九歌出版社。
-
朱任生(1984)。《古文法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
-
朱建民(1989)。《張載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
-
朱振琪、許學東(1984)。《孔雀東南飛》的結構特色。《語文學刊》
-
朱國能(1995)。王昌齲曼塞詩中的「非戰」思想。《靜宜人文學報》,6,63-78。
-
朱漢民。哲學與文化。
-
朱熹(1979)。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江寶釵(1994)。。
-
牟宗三(1995)。《心體與陸體》。正中書局。
-
牟宗三(2003)。《周易哲學演講錄》。聯經出版社。
-
米青(1986)。語言教學與研究。
-
余培林(1980)。《新譯老子讀本》,臺北:
-
吳功正(1985)。《小說美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吳珘鈴, Xiu-ling(1995).Neutral Tone Sandhi in Mandarin Chinese: A Perspectiv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honology and Three Linguistic Components, Syntax, Semantics and Morphology.A thesis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吳訥(1998)。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
-
吳曾祺(1980)。《涵芬樓文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吳敬梓(1987)。儒林外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吳楚材、王文濡(1989)。《古文觀止》。臺北:華正書局。
-
吳龍川(200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
吳應天(1989)。《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吳闈生(1979)。《桐城吳氏古文法》。臺北:文津出版社。
-
吳闈生(1973)。《古文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呂新昌(1998)。歸震川及其散文。臺北:文津出版社。
-
呂錘寬(1994)。道教儀式與音樂。台北:學藝出版社。
-
宋·范曄。《漢書》。
-
宋文蔚(1993)。《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宋濂。宋學士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李文冰(1996)。《幼獅文藝》。
-
李延壽(1976)。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
李昂(1986)。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書店。
-
李昂(1985)。花季。台北:洪範書店。
-
李昂(1982)。愛情試驗。台北:洪範書店。
-
李昂(1982)。愛情試驗。台北:洪範書店。
-
李青(2005)。蘇州大學學報。
-
李昉(1971)。太平廣記。臺北:明倫書局。
-
李思敬(1994)。漢語”兌,[ê]詞音史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李珍華(1994)。《王昌齡研究》,西安:
-
李紀祥(2001)。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
李紀祥(1999)。歷史、理論與扛瘀。
-
李健(1996)。方言。
-
李渝(1991)。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書店。
-
李善(1966)。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
李榮(1992)。方言。
-
李樹(2004)。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
-
李澤厚(2001)。《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
-
李豐橋(2000)。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一輯――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討論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史料中心:臺北縣新店市。
-
杜修蘭(1995)。逆女。台北:皇冠出版社。
-
沈新林(2000)。歸有光評傳年譜。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
沈德符(2004)。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
沈德潛(1983)。《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
-
汪榮祖(1997)。史傳通說。台北:聯經出版社。
-
汪學群(2005)。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
邢向東(1996)。方言。
-
周明(1994)。《中國古代散文藝術》。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
周英雄(2000)。從感官細節到易位敘述。書寫台灣,403-417。
-
坤新雄(2000)。《東坡詞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
季季(1978)。異鄉之死。台北:大地出版社。
-
季季(1966)。屬於十七歲的。台北:皇冠出版社。
-
季季(1976)。拾玉鐲。台北:慧龍出版社。
-
季季(1987)。異鄉之死。台北:大地出版社。
-
季季(1968)。誰是最後的玫瑰。台北:水牛出版社。
-
尚慧萍(2003)。中國韻文學刊。
-
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
於梨華(1996)。一個天使的沈淪。台北:九歌出版社。
-
於梨華(1969)。燄。台北:皇冠出版社。
-
於梨華(1970)。歸。台北:皇冠出版社。
-
於梨華(1963)。夢回青河。台北:皇冠出版社。
-
林以通(1991)。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語文分析論文集。台北:
-
林安梧(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
-
林東海(1983)。《詩法舉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林倩葦(2005)。自由時報。成長小說的寫作與出版。
-
林海音(1985)。城南舊事。台北:爾雅出版社。
-
林崇宏(1999)。《設計原理》。臺北:金華科技圖書公司。
-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
林雲銘(1997)。《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
-
林傳芳昭(1978)。中國佔教史籍要說。京都:永田文昌堂。
-
林燕惠, Yen-Hwei(1999).On the Ranking of Faith-Root and Faith-Affix in Chinese Affocal Phonology.
-
林蕙珊=Lin Hui-shan(1999).An .Optimality Theoretical pproach to Tone Sandhi in Mandarin, in Taiwanese, and in Mandarin-Taiwanese Code-Mixing.
-
林濤、王理嘉(2004)。語言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林雙不(1985)。大學女生莊南安。台北:前衛出版社。
-
松本浩一(2001)。圖書館情報大學研究報告。
-
牧田諦亮(1953)。佛教文化研究。
-
牧田諦亮(1978)。佛教人物史話。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邱妙津(1996)。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邱妙津(1994)。鱷魚手記。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
邱師燮友(1986)。《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
-
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
金發根(1997)。《簡購學到第十六期·勞貞-先生秩榮慶論文集》。
-
金發根(1997)。〈漢文帝的政治智懸〉。《節膞學到第十六期,勞貞一先生秩榮慶論文集》
-
金聖嘆、王之績(1981)。《才子古文讀本》。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1988)。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俞平伯(1986)。《俞馴白耑司曲論著》。臺北:長安出版社。
-
姚麗華(2000)。論王昌齡七絕的意境。《語文學刊》,136,6-8。
-
施舟人(1966)。台灣文獻。
-
施舟人、Franciscus Verellen。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q Press。
-
施叔青(1988)。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
-
施叔青(1975)。拾綴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
-
施淑婷(1999)。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
柯品文(2001)。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億。文訊
-
柯慶明(1983)。《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
柳存仁(1991)。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段學儉(1998)。中國韻文學刊。
-
胡百華(1988)。華文世界。
-
胡問濤、羅玲(2000)。《王昌齡島扁年校注》,成都:
-
范祥雍(1993)。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
范銘如(2001)。土地氣味的家族史。聯合報
-
范曄。《後漢書》
-
唐圭璋(1988)。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
唐君毅(1997)。《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
唐君毅(1996)。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灣:學生。
-
唐彪(1976)。《讀書作文譜》。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
唐蘭(1974)。《文物》。
-
唐蘭(1974)。〈《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47第十期,(總221期)
-
夏放(1988)。《美學:苦惱的追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
孫守中。歸震川先生年譜。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
孫克強(1999)。唐宋人詞話。新化:河南文藝出版社。
-
徐陵、吳兆宜、程談冊、穆克宏(1988)。《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明文書局。
-
徐碩方(1986)。《史漢論稿·論文景之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
徐碩方(1986)。《史漢論稿·論文景之治》
-
徐應佩、周溶泉(1981)。婀娜多姿 哀婉動人―談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昆明師院學報》
-
徐鍾珮(1978)。餘音。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
徐艷(2002)。精妙的複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讀解。《古典文學知識》,3,10-12。
-
桓寬。。
-
桓寬(1936)。《潛夫論》
-
桐谷征一(1971)。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
殷允美, Yun-Mei(1989).PhD. Dissertation.
-
浦起龍(1988)。史通通釋。上海:上海書店。
-
班固。《漢書》
-
班固。《禮記》。
-
袁剛(2003)。中國古代政府機構設置沿革。黑龍江:
-
袁瓊瓊(1981)。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出版社。
-
袁瓊瓊(1983)。酈固人的事。台北:洪範出版社。
-
袁瓊瓊(1983)。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出版社。
-
袁瓊瓊(1985)。春水船。台北:洪範書店。
-
郝譽翔(2000)。遊並。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高雄義堅(1994)。支那佛教史學。
-
高禎雯(2001)。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台北:
-
高懷民(1994)。《宋元明易學史》。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4)。國音學,台北:
-
康丁斯基、吳瑪俐(2000)。《點線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張大春(2003)。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張子樟(1999)。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
-
張子樟(1999)。苦難的試煉-大陸新時期」說中的成長經驗。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
-
張子樟(2000)。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
張西堂(1965)。王船山戰普。台北:文星。
-
張孝裕。輕聲辨義舉例,台北:
-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
張志公(2001)。《中學語言教學研究》,廣州:
-
張亞新(1985)。談《孔雀東南飛》的結尾。《語文學刊》
-
張法(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
-
張屏生(1997)。聲韻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張春榮(1986)。《修辭萬花筒》。臺北:駱駝出版社。
-
張春榮(2002)。《作文新饗宴》。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張春榮(2001)。《修辭新思維》。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張紅雨(1996)。《寫作美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張紅雨(1996)。《寫作美學》。高雄二麗文文化公司。
-
張素貞(2001)。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
-
張豈之(1992)。《中國思想史》
-
張豈之(1992)。《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公司。
-
張曼濤(1978)。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張曼濤(1978)。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台北:大乘文化出出版社。
-
張堂錡(2000)。幼獅文藝。
-
張惠菁(2000)。末日早晨。台北:大田出版社。
-
張會恩、曾祥芹(1995)。《文章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張壽康(1990)。《文章學導論》。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
張瀚(1986)。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讓(1991)。我的兩個太太。台北:九歌出版社。
-
張讓(1991)。我的兩個太太。台北:九歌出版社。
-
張讓(1988)。我的兩個太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曹仕邦(1999)。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
-
曹冕(1934)。《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
曹雪芹、高鶚(1983)。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
曹麗娟(1999)。童女之舞。台北:大田出版社。
-
梁啟超(1990)。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
梅家玲(2000)。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
梅家玲(1998)。漢學研究。
-
梅家玲(2001)。漢學研究。
-
梅家玲(1998)。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陳義芝主編。
-
清·方苞、蘇惇元(1966)。《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書局。
-
許徇儒(1985)。《作文百法》。臺北:廣文書局。
-
逢耀東(1998)。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逢耀東(1992)。新史學。
-
途耀東(1980)。食貨月刊。
-
陳文玲(2000)。多桑與紅玫瑰。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
陳必正(1999)。王昌齡七絕詩。《新埔學報》,17,29-36。
-
陳佳君(2001)。國立臺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虛實章法析論》
-
陳佳君(2002)。《辭章學論文集》。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
-
陳佳君(2004)。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川專士論文。《辭章意象形成論》
-
陳來(2004)。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
-
陳宗夔(1956)。四音刊要本。台北:世界書局。
-
陳芳明(1998)。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陳長房(1994)。幼獅文藝。
-
陳若曦(1993)。陳若曦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
陳若曦(1987)。陳若曦自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
陳師滿銘(2003)。《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陳師滿銘(2003)。論章法「多、二、一(0)」結構的節奏與韻律。《國文學報》
-
陳望道(1984)。《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
-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
-
陳雪(1996)。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
-
陳雪(1996)。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
-
陳雪(1995)。惡女書。台北:皇冠出版社。
-
陳雪(1995)。惡女書。台北:皇冠出版社。
-
陳雪(1999)。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陳雪(2004)。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出版社。
-
陳援庵(1983)。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
-
陳源遠、尉履泰、高戈鋒(1981)。忠貞的愛情不朽的詩篇―略談《孔雀東南飛》的藝術特色。《山西師院學報》
-
陳瑞芬(1994)。孔雀東南飛析論。《藝術學報》
-
陳榮捷。《思與言》。
-
陳滿銘(2001)。《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陳滿銘(2003)。《章法學義結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陳滿銘(2002)。《國文學報》。臺灣師大:《國文學報》。
-
陳滿銘(2002)。《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陳滿銘(2003)。《蘇辛詞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
-
陳滿銘(1993)。意象與辭章。《修辭論叢》,351-375。
-
陳滿銘(2004)。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以「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作考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
-
陳滿銘(1999)。《詩詞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陳滿銘(2003)。從意象看辭章之內容。《國文天地》
-
陳瑤華(1994)。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中文研究。
-
陳靜(1981)。中華學苑。
-
陳蘭村、張新科(1991)。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陳満銘(2003)。《國文天地》。
-
陸又新(1992)。「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因素探討。《屏東師院學報》
-
陸志葦(1977)。漢語的構詞法。香港:中華書局。
-
章微穎(1973)。《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蘭臺書局。
-
傅修延(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于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
-
勞格文=Jhon Lagerwey(1987).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Macmillan.Macmillan.
-
勞格文、許麗玲(1996)。民俗曲藝。台北市:
-
彭雅玲(1993)。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曾召旭。鵝湖。
-
曾春海(1986)。《朱熹易學析論》。輔仁大學出版社。
-
曾昭旭(1996)。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
-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
-
曾祥芹(1995)。《文章學與語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曾祥芹(2001)。《現代文章學引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
曾慥(1975)。樂府雅詞;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書館。
-
湯用彤(1988)。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
-
湯用彤(1992)。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
焦竑(1982)。玉堂叢語。臺北:木鐸出版社。
-
馮品佳(2000)。幼獅文藝。
-
馮品佳(1996)。幼獅文藝。
-
黃天驥(2003)。《詩詞創作發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黃永武(1978)。《中國諄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黃佐(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黃叔琳(1971)。文心雕註。台北:明倫出版社。
-
黃明理(2005)。中華文化的詮釋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清華大學。
-
黃俊傑、吳素倩(1988)。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黃益元(1992)。王昌齡生平事跡辨證。《文學遺產》,2,31-34。
-
黃啟江(1997)。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黃淑貞(2002)。臺灣師大國研所教學碩士論文。《主旨(糸岡領)安置於篇腹的結構類型析論》
-
黃群建(1993)。方言。
-
黃錦銨(1981)。《中學國文教材教法》。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
黃璧珍。玉門關探蹤。《歷史文物月刊》,7(7),97-102。
-
愛亞(1985)。曾經。台北:爾雅出版社。
-
楊如雪(1998)。《文法ABC》。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楊辛、甘霖(1991)。《美學原理》。臺北:曉園出版社。
-
楊佳嫻(2004)。台灣成長小謝巽。台北:二魚文化。
-
楊倫(1998)。《杜詩鏡銓》。臺北:藝文印書館。
-
楊家駱(199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出版社。
-
楊國娟(1982)。孔雀東南飛的倉蚱意識與技巧。《書和人》
-
楊照(1998)。夢興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楊樹達(1988)。《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楊樹達(1988)。《漢代婚喪禮俗考》
-
葉嘉瑩(1988)。唐宋詞名家賞析·溫庭筠。台北:大安出版社。
-
鄒同慶、王宗堂(2002)。《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
-
鄔昆如(1995)。《哲學概論》。五南出版社。
-
寥咸浩(2000)。幼獅文藝。
-
寥咸浩(1996)。幼獅文藝。
-
廖輝英(1983)。油麻菜籽。台北:皇冠出版社。
-
漢·桓寬。《顛鐵論》。
-
漢·桓寬(1936)。《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北京二中華書局。
-
端木三, San(1995).Metrical and Tonal Phonology of Compounds in two Chinese Dialects.71,225-259.
-
聞震(1982)。敘事詩的藝術典範―談《孔雀東南飛》。《晉陽文藝》
-
赫洛克、胡海國(1987)。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趙元任(1992)。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與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趙元任、丁邦新(1987)。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趙崇祚、蕭繼宗(1988)。花間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
趙曉蘭(2003)。文學評論。
-
劉枝萬(1983)。臺灣民問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
劉思量(200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劉師培(1982)。《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劉恩伯、孫景琛(1994)。《中國漢代畫像舞姿》。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
劉恩伯、孫景琛(1994)。《中國漢代畫像舞姿》
-
劉挺芳(1969)。《漢代文化》。台中:文明書局。
-
劉挺芳(1969)。《漢代文化》
-
劉淑娟(2001)。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解析。《吳鳳學報》
-
劉熙載(1905)。《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
-
劉熙載(1988)。《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
-
劉鳳芯(2002)。中國時報,開卷。
-
劉慶雲(1995)。詞話十論。台北:祺齡出版社。
-
劉錫慶、齊大衛(1994)。《寫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樂承忠(1984)。談《孔雀東南飛》。《東海》,杭州:
-
歐陽子(1980)。秋葉。台北:爾雅出版社。
-
潘人木(1988)。馬蘭的故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
潘人木(1985)。蓮漪表妹。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1992)。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練滿銘(1998)。《國文教學論叢·續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蔣平、謝留文(2001)。方言。
-
蔣伯潛(1972)。《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泰順書局。
-
蔡素芬(1998)。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社。
-
蔡淑華(1999)。。
-
鄭文貞(1996)。《篇章修辭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鄭雅文(2000)。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鄭錦全、鍾榮富(1994)。國語的共時音韻。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鄭錦全, Chin-Chuan(1973).A Synchronic Phonology of Mandarin Chinese.
-
鄧喬彬(2001)。文學遺產。
-
鄧廣銘(1980)。《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
-
魯允中(2001)。輕聲和儿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
黎志添(1999)。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公司。
-
蕭宇超(1999)。聲韻論叢。台北:學生書局。
-
蕭漢民(1987)。船山易學研究。北京:華夏。
-
蕭滌非(2001)。《唐詩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
蕭颯(1981)。如夢令。台北:九歌出版社。
-
蕭颯(1993)。單身慧惠。台北:九歌出版社。
-
蕭麗紅(1981)。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社。
-
蕭藹父、許蘇民(2004)。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
賴保禎(1999)。青少年心理學。
-
錢谷融、魯樞元(1990)。《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
-
錢谷融、魯樞元(1990)。《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
錢惠英(1991)。方言。
-
錢謙益(1965)。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
-
駱以軍(2000)。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鮑德威、李顯立(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
薛希洪、任立達(2003)。中國古代官吏考選制度史。青島:青島出版社。
-
謝國平(2004)。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
謝無量(1990)。《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
-
謝肇淛(1977)。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
-
謝職輝(200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九十二年度「臺灣道教齋儀音樂資糊采錄暨數位化詮釋典藏計畫第一期:以台南地區為主」成果報告書。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鍾文音(2001)。昨日重現。台北:大田出版公司。
-
鍾榮富(1994)。華劉世界。
-
黛安·艾克曼、莊安祺(2004)。氣味、記憶與愛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齋藤、章蓓蕾、王浩威(1997)。成年兒童與家庭危機。台北:商周出版社。
-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聶華苓(1969)。失去的金鈴子。台北:大林出版社。
-
顏吉辰(1993)。宋代佛教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顏智英(2004)。韋莊《菩薩蠻》聯章五首篇章結構探析。《中國學術年刊》,臺北:
-
魏怡(1996)。《散文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魏明安、任菊君(2001)。王昌齡從軍行小箋。《文學遺產》,6,39-53。
-
瓊瑤(1963)。窗外。台北:皇冠出版社。
-
羅宏益(1995)。孔雀東南飛新論-從女性主義批評出發。《傳習》,臺北:
-
譚優學。王昌齡行年考。《文學遺產增刊》,12,174-192。
-
蘇海涵(1973)。莊林續道藏。台北:成文出版社。
-
蘇偉貞(1984)。有緣千里。台北:洪範書店。
-
蘇偉貞(1990)。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
-
蘇偉貞(1992)。熱的絕滅。台北:洪範書店。
-
蘇偉貞(1984)。紅顏已老。台北:聯經出版社。
-
釋道修(2000)。桃園,。
-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張志成(2004)。歐洲飲食文化。
-
鑒勵操(1993)。《寫作方法一百例》。引卜萬卷樓圖書公司。
-
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無毅:從尼采到梅洛龐蒂。中外文學,26(11),10-50。
-
龔道明(1980)。歸有光研究,臺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