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孔雀東南飛〉的章法結構及其美感

并列篇名

The Structure of the Writing Organization and Its Aesthetic in Narrative Poem "A Peacock Flies towards the Southeast"

DOI

10.6238/SIS.200509_(27).0006

作者

顏智英(Jy-Ing Yan)

关键词

孔雀東南飛 ; 主旨 ; 章法結構 ; 美感 ; 敘論法 ; 虛實法 ; 點染法 ; 順敘法 ; 劉蘭芝 ; 焦仲卿 ; A Peacock Flies towards the Southeast ; theme ; structure of the writing organization ; aesthetic ; narrate-comment ; abstract-concrete ; preface-story ; early-late ; Liu Lan-Chih ; Chiao Chung-Ching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5 / 09 / 01)

页次

143 - 1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第一長詩,產生於東漢末年,作者是無名氏。此詩在思想方面,反映了東漢末年動亂的時代中,人民反抗禮教、追求幸福的願望,深具時代意義;在形式藝術方面,有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生動的對話、逼真的描寫,更重要的是在一千七百多字中,有著複雜卻嚴謹的結構,亦即王世貞所謂之「亂而能整」,因此,其章法結構極具分析的價值。本文除了全面分析其章法結構以印證王氏的說法外,更從第一層及第二層章法結構(敘論法、實虛法)來探索詩篇的主旨所在,發現本詩在「顯」的主旨(即反抗禮教的現實主義思想)之下,另有「隱」在篇外的絃外之音(即歌頌堅貞愛情的浪漫主義思想);同時,嘗試對本詩的章法結構作美學上的詮釋,以見出其章法之美。

英文摘要

”A Peacock Flies towards the Southeast” is the longest narrative poem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omposed by an unknown writer at the end of the Tong-Han Dynasty. In content, the poem possesses high value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deep people's wish to pursue happiness in the disordered time; in art of form, it involves intricate plot, vivid characters, realistic description, and especially strict structure Which explained as so-called ”systemic and completed”. Thus, we attempt to study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e in the poem and find that: the first level structure (narrate-comment) displays the obvious theme of accusing feudal etiquette, and the second one (abstract-concrete) reveals the hidden theme as eulogizing inflexible love. At last, we annotate the aesthetic of the main structures in the poem in order to show the diverse aesthetic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po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顏智英(2004)。臺北,臺師大。
    連結:
  2. 顏智英(2005)。臺北,臺師大。
    連結:
  3. 大智浩、王秀雄(1975)。《美術設計的基礎》。臺北:臺隆書店。
  4. 王夫之(1979)。收於《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
  5. 王文顏(1991)。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 王運熙、王國安(1986)。《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
  7. 向振甫(1984)。《詩詞例話》。臺北:學海出版社。
  8. 朱振琪、許學東(1984)。內蒙古師大。
  9. 沈德潛(1983)。《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
  10.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11. 林崇宏(1999)。《設計原理》。臺北:金華科技圖書公司。
  12. 邱師燮友(1969)。《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
  13. 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14. 俞平伯(1986)。《俞馴白耑司曲論著》。臺北:長安出版社。
  15. 施淑婷(1999)。《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6. 柯慶明(1983)。《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17. 夏放(1988)。《美學:苦惱的追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8. 徐陵、吳兆宜、程琰、穆克宏(1988)。《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明文書局。
  19. 徐應佩、周溶泉(1981)。《昆明師院學報》。
  20. 張亞新(1985)。內蒙古師大。
  21. 張紅雨(1996)。《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22. 陳師滿銘(2003)。《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3. 陳師滿銘(2003)。《國文學報》。
  24. 陳源遠、尉履泰、高戈鋒(1981)。《山西師院學報》。
  25. 陳瑞芬(1994)。《藝術學報》。
  26. 陸又新(1992)。《屏東師院學報》。
  27. 楊國娟(1982)。《書和人》。
  28. 聞震(1982)。《晉陽文藝》。
  29. 劉淑娟(2001)。《吳鳳學報》。
  30. 劉熙載(1988)。《戮既》。臺北:金楓出版社。
  31. 樂承忠(1984)。杭州,《東海》。
  32. 錢谷融、魯樞元(1990)。《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33. 鮑德威、David Bordwell、李顯立(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34. 顏智英(2004)。臺北,臺師大國研所。
  35. 羅宏益(1995)。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