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

并列篇名

Annotation of "Discussion on Making All Things Equal" and the Discrimination of Its Doubt Points

DOI

10.6238/SIS.200509_(27).0002

作者

周雅清(Ya-Ching Chou)

关键词

齊物 ; 物論 ; 成心 ; 常心 ; 天籟 ; 自然 ; clearing up purpose distinguishing ; the evaluation of things ; Intentionally ; Subjective ; Sounds of Nature ; such as itself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5 / 09 / 01)

页次

23 - 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將直截切入〈齊物論〉文本,擇要疏理容易滋生誤解的章句,並旁徵詮釋學對於詮釋活動的深刻反省,隨文辨析歷來各種詮釋的疑難之處,最後完成關於〈齊物論〉義理的一貫性詮釋。 透過上述的詮釋歷程,可以獲知,〈齊物論〉義理的全幅開展,不過是重重複複闡述「翻成心為常心」之義而已。若能確實掌握此義,就應當明瞭,莊子所欲平齊者,其實是因分別而起的物論、是成心所造作之「物」,而不是現實中客觀的、個殊的萬物。明乎此,除了可以對「齊物論」這一篇題的讀法、內涵,有一義理的決定之外,也能隨之釐清〈齊物論〉全文的詮釋分際,當然更可以避免吾人今日的詮釋,出現向客觀層面滑落的歧出。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will directly enter into the subject of ”Discussion on Making All Things Equal” to select and distinguish the sentences that might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quote the deep reflection of the hermeneutics on the annotation activities to discriminate the difficult parts of various annotations for ages and finally complete the consistent annotation to the argumentation of ”Discussion on Making All Things Equal”.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annotation process that the full development on the ideas in ”Discussion on Making All Things Equal” is just to elaborate iteratively the idea that ”to surpass the existing idea, switch to the idea of proving the truth”. If this idea is mastered, it shall be evident that ”seeing things as equal”, in view of Chuang-tzu, is in fact each individual existing idea which created in one's mind, instead of the things objectively and individually existing in reality. By making out this, we can not only decide the argumentation on how to read and interpret the title of ”Discussion on Making All Things Equal”, but also clarify the annotation limit of the whole text of the essay, as well as avoid the contemporary annotation to prevent the difference on the objective asp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楊祖漢(2004)。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鹅湖月刊,354,7。
    連結:
  2. 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3. (1997)。「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鹅湖月刊,270,20-31。
  4. 記續藏經。臺北:中國佛教會。
  5. 南華真經注疏
  6. (1306)。南華真經注疏
  7. 南華真經注疏
  8. Hans-Georg Gadamer。Wahrheit und Methode
  9. Immanuel Kant。二律背反。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0. Martin Heidegger、陳嘉映、王慶節(1989)。現象一詞的意義就可以確定為:就其自身顯示自身者。sein und Zeit。
  11. Robert E. Allinson。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12. 王夫之。莊子解
  13. 王先謙(1999)。莊子集解。北京:中華。
  14. 王孝魚(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
  15. 王叔岷(1992)。論莊子之齊物觀:「所謂物,包括情、事、理而言,非專指有形之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
  16. 王叔岷(1999)。莊子校詮。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17. 王金凌(2000)。《莊子•齊物論》釋義:「自我的蔽限由知幟和語言的功能局限而來•」。輔仁國文學報,16,63。
  18. 王博(2004)。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
  19. 王煜(1979)。王倪否定絕對的知,肯定相對的知。老莊思想論集,臺北:
  20. 王葆炫。老莊學新探
  21. 王葆炫(2002)。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
  22. 王德有(1998)。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
  23. 任繼愈(1993)。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
  24. 成氏。莊子內篇慈山註
  25. 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
  26. 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
  27. 朱峰(2000)。合肥,安徽文藝。
  28. 牟宗三(2003)。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聯經。
  29. 牟宗三(2003)。名家與荀子。臺北:聯經。
  30. 牟宗三、陶國璋(1999)。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
  31. 牟宗三、盧雪崑(2002)。莊子內篇慾山註。臺北:鹅湖。
  32. 牟宗三、盧雪崑(2002)。莊子齊物論講演錄。鹅湖月刊,323,1-7。
  33.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34.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35. 余英時(1984)。自由與平等。臺中:漢新。
  36. 吳怡(200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
  37. 吳怡(2004)。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
  38. 李勉(1973)。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商務。
  39. 沈善增(2001)。而莊子說『一與官為二,二與一為三』,則是強調從無到有、從道到物,是無明妄念所致。還吾莊子―〈逍這進〉、〈齊物論〉新解,上海:
  40. 見氏(1986)。齊物論。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
  41. 見氏(1993)。生存與智慧召-莊子哲學的現代闈釋。上海:人民。
  42. 周熾成(2004)。嚮柱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
  43. 林安梧(2000)。「存有三态论」与「存有的治疗」之构建-道家思维的一个新向度:道家……而现实存在的異化,追根究底的是導生於『语言』的执着、命定。」。鹅湖月刊,306,29。
  44. 林希逸(1972)。《南華真經口義》:「物論者,人物之論也,猶盲眾論也。」。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7,39。
  45. 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
  46. 林聰舜(1987)。莊子的「小大之辨」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384。
  47. 宣穎(1974)。《南華經解》齊物論下解題:「大道既喪,而百氏之爭嗚也。」。無求備齊莊子集成續編,臺北:
  48. 洪漢鼎(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
  49. 洪譯。真理與方法
  50. 胡楚生(1992)。老莊研究。臺北:學生。
  51. 胡適(2001)。中國哲學史大綱。石家庄:河北教育。
  52. 唐端正(1992)。先秦諸子論叢續縞。臺北:東大。
  53.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
  54. 高柏園(1992)。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
  55. 崔大華(1997)。莊學研究。北京:人民。
  56. 崔大華。莊學研究
  57. 張默生(1993)。莊子新釋。臺北:天工。
  58. 梁徐寧(2002)。中國人民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9. 莊周(1972)。南華真經注疏。臺北:藝文。
  60. 莊周(1972)。莊子•齊物論。臺北:藝文。
  61. 莊周(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
  62. 陳少明(2004)。北京,北京大學。
  63. 陳氏。老莊新論
  64. 陳品卿(1984)。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
  65. 陳鼓應。老莊新論
  66. 陳鼓應(1998)。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
  67. 陳鼓應、胡楚生、王博。老莊新論。北京:北京大學。
  68. 陳鼓應、胡楚生、王博。老莊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69. 陸西星(1974)。無求備齊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
  70. 陸長庚。南華真經副墨
  71. 陸象山(1980)。陸九淵集•語錄上。北京:中華。
  72. 陸象山(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
  73. 章太炎(1973)。齊物論釋定本。臺北:廣文。
  74. 章太炎。齊物論釋
  75. 傅武光(1990)。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臺北:文津。
  7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77. 勞思光(1997)。新編中國哲學史,1,272。
  78. 普濟。五燈會元
  79. 程顥、程頣。河南程氏遺書
  8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81. 馮友蘭(1998)。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
  82. 馮友蘭、繼愈為。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
  83. 馮友蘭、繼愈為。中國哲學史新編
  84. 黃錦鉉(1991)。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
  85. 傳斯年(1936)。誰是「齊物論」之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7-567。
  86. 熊鐵基(2003)。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
  87. 趙衛民(2003)。莊子的風神―齊物論新探:「說顏成子游聽過人間的音樂,沒有聽過大地的音樂,即使聽過大地的音樂,也沒有聽過天上的音樂」。中文學報,8,14。
  88. 趙衛民。真宰恰是自我意識的病痛,是隨機心種種的俗情以為有個真宰在,恰恰是『唯情所發』的假宰真宰恰是自我意識的病痛,是隨機心種種的俗情以為有個真宰在,恰恰是『唯情所發』的假宰,未出版
  89. 劉光義(1986)。莊學蠡測。臺北:學生。
  90. 劉坤生(2000)。齊物論新解:莊周與蝴蝶卻是截然的不同,界限分明、無法混淆的,精神與物質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這就是事物的變化啊。中國文化月刊,243,16。
  91. 劉坤生(2002)。齊物論本旨論稿:他意谓:由道生一的『一』,加上表述這種理論的『言』就成了『二』,兩者相和就成了『三』。哲學與文化,339,727。
  92.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93.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94.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95. 劉笑敢(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96. 劉勰(1968)。臺北,商務。
  97. 德文。真理與方法
  98. 鄭世根(1993)。臺北,學生。
  99. 鄭宗義(2001)。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論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人文學報,400-401。
  100. 賴錫三(1998)。《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齊物論中的物:是就天地萬物來說的,即all beings。……絕非主體的對象化活動,而境物則各各以其本然在自生自長。國立編譯館館刊,27(1),2。
  101. 賴錫三。《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這裹的『齊』,是在工夫實踐復所顯發的真實境界
  102. 賴錫三。《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
  103. 錢穆(1985)。莊子纂箋。臺北:東大。
  104. 憨山(1973)。莊子內篇慈山註。臺北:新文豐。
  105. 謝大寧、牟宗三(1994)。齊物論釋。鹅湖月刊,44。
  106. 譚宇權(1998)。臺北,文津。
  107. 鐘秦(2002)。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
  108. 吴康、邱棨鐊(1999)。莊子哲學體京論。臺北:文津。
  109. 吴康、邱棨鐊(1969)。老莊哲學。臺北:商務。
被引用次数
  1. 楊穎詩(2012)。莊子與郭象三籟說辨析。鵝湖月刊,441,40-49。
  2. 楊穎詩(2015)。從《老子》到《河上公注》的詮釋轉向─以工夫型態為討論核心。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1),1-25。
  3. 楊穎詩(2019)。融貫性詮釋-用郭象以《老》注《莊》為例展開討論。東吳中文學報,3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