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父子之道”在董仲舒天人哲學中的建構意義與價值所在

并列篇名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ue of "The Way of Father and Son" as Advocated in Tung Chung-shu's Philosophy

DOI

10.6238/SIS.200603_(28).0002

作者

黃清順(Ching-Shun Huang)

关键词

父子之道 ; 親親 ; 尊尊 ; 陰陽 ; the way of father and son ; to love one's parents ; to respect the senior ; Yin-Yang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06 / 03 / 01)

页次

29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試圖探討「父子之道」在董仲舒天人哲學中的核心意義,藉由歸納《春秋繁露》中對於「父子」關係的相關陳述,推演並釐清董氏天人哲學的思維底蘊。在董仲舒心目中,所謂「父子之道」為先後之道,「父子之道」也就是尊卑之道,就結構意義觀察,「父子之道」是維繫社會秩序的最高準則,董仲舒之所以不殫其煩地建構涵蓋一切的天人哲學,其詮釋關鍵便在於「父子之道」的理解上。

英文摘要

”The way of father and son”, advocated by the great Confucian master of the Han Dynasty, Tung Chung-shu (董仲舒), w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of his philosophical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ries to deduce and clarify Tung's philosophy by means of generalizing the relation of father and son in Chun Chiu Fan Lu (春秋繁露). According to Tung, ”The way of father and son” refers to the priority sequence; that is, the priority for the senior and the junior. In turns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way of father and son” is the basis of public order.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Tung's philosophy, one shall star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y of Father and s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清阮元校勘、李學勤主編(2001)。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2. 清阮元校勘、李學勤主編(2001)。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3. 清蘇輿(1996)。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4. 清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5. 丁原植(2000)。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6. 二刷(1996)。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7. 于大成(1975)。說孝經。孔孟月刊,13
  8. 王正己(1993)。古史辨(四)。台北:藍燈出版社。
  9. 王正己(1933)。古史辨(四)。台北:藍燈出版社。
  10. 王邦雄(1977)。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11. 王邦雄(1983)。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2. 王邦雄編著、岑溢成編著、楊祖漢編著、高柏園編著(1995)。中國哲學史‧韓非子。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3. 王邦雄編著、岑溢成編著、楊祖漢編著、高柏園編著(1999)。中國哲學史‧韓非子。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4. 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5. 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6. 王國維(2002)。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7. 皮錫瑞(1996)。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18. 成其聖(1998)。論西漢「獨尊儒術」後的王霸之爭。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
  19.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20. 牟宗三(1989)。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21. 吳雁南主編、秦學頎主編、李禹階主編(2001)。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2. 李雲光(1994)。論孝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作用。中國書目季刊,27
  23. 李維琦(2002)。春秋穀梁譯注。台北:建宏出版社。
  24. 肖群中(2002)。中國孝文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5. 周乾濚(1995)。董仲舒刑德理論發微。天津大學報
  26. 韋政通(1986)。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7. 徐復觀(1976)。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28.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29. 馬森(1991)。家族倫理的政治化-釋《孝經》。國魂
  30. 高明(1993)。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1. 康學偉(1992)。先秦孝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32. 張踐(2000)。中國哲學第二十二輯:經學今詮初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3. 莊春波(2001)。漢武帝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4. 陳奇猷(1991)。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出版社。
  35. 陳師麗桂(2002)。《淮南子》中的陰陽學(一)-天文。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6. 陳師麗桂(1997)。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
  37. 陳師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38. 陳師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39. 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0. 陳筱芳(2000)。孝德的起源及其與宗法、政治的關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
  41. 勞思光(1995)。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
  42. 葉國良編著、夏長樸編著、李隆獻編著(1996)。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43. 葉國良編著、夏長樸編著、李隆獻編著(1997)。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44. 蕭公權(1992)。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45.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46. 蕭公權(2004)。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47. 賴炎元(1984)。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8. 羅根澤(1933)。古史辨(四)。台北:藍燈出版社。
  49. 羅根澤(1993)。古史辨(四)。台北:藍燈出版社。
  50. 羅螢、黃黎星(1997)。孝經漫談。台北:頂淵文化。
  51. 蘇淑瑜(2003)。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