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詩緝》論嚴粲《詩經》學重要觀念

并列篇名

Discussing the Main Concepts in Yan Can's "Shi Jing" from "Shi Qi"

DOI

10.6238/SIS.200803_(30-1).0001

作者

陳清茂(Ching-Mao Chen)

关键词

嚴粲 ; 詩緝 ; 首序 ; 後序 ; Yan Can ; Shi Qi ; Shou Xu ; Hou Xu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0_1期(2008 / 03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嚴粲《詩緝》採用傳統解經手法,緝集諸家之長,深入考辨,故能時出新意。嚴粲的《詩經》學觀念,展現在以下幾點:以儒家美刺觀點解釋今本十五國風之次第與刺淫之詩非淫人自作,肯定〈詩序〉的解經價值,以體之大小解釋大、小雅之別,將興之兼比者視為興之常體。嚴粲及其《詩緝》在宋代《詩經》研究領域中,為傳統派的重要代表,在整個《詩經》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英文摘要

Yan Can's ”Shi Qi” used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and collected the main concepts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order to propose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review. Yan's concepts on ”Shi Jing” presented the following ideas: using Meici's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at the order of the folk songs of fifteen states and sexually promiscuous poems were not written by obscene persons; confirming the interpretation value of ”Shi Xu”, using size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a Ya and Xiao Ya; treating initiative implying figuration as the norm of initiative. In the research of Song Dynasty ”Shi Jing”, Yan and his ”Shi Qi” is treated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school, and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Shi J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忠慎(2006)。嚴粲《詩緝》的解經態度與方法及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興大中文學報,19,55-96。
    連結:
  2. 黃忠慎(2005)。嚴粲《詩緝》的以理學說《詩》及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1,85-114。
    連結:
  3. 王鳳貴(1999)。〈大雅〉〈小雅〉辨。漳州職業大學學報,48-50。
  4. 皮錫瑞(1990)。經學歷史。台灣:藝文印書館。
  5. 朱子赤(1984)。詩經關鍵問題異議的求徵。台灣:文史哲出版社。
  6. 朱熹。文淵閣《四庫全書》
  7. 竹添光鴻(1975)。毛詩會箋。台灣:華國出版社。
  8. 何異孫。文淵閣《四庫全書》
  9. 吳萬鐘(1998)。論《傳》《箋》興義的思維模式。天中學刊,13(6),38-44。
  10. 李光地。文淵閣《四庫全書》
  11. 李家樹(2005)。南宋朱熹、呂祖謙“淫詩說"駁議述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8(1),76-82。
  12. 李莉褒(1998)。台灣,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3. 杜純梓。孔子“詩三百思無邪說”正解新探-兼評詩序與朱熹淫詩說。雲夢學刊,22(6),50-51。
  14. 沈艾娥(2004)。和諧與矛盾-再議朱熹“淫詩說”。懷化學院學報,23(4),76-77。
  15. 周延良(2005)。詩經學案與儒家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16. 姚海燕(1998)。論朱熹《詩集傳》之“淫詩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7(1),62-65。
  17. 胡遠鵬(1997)。大雅小雅名稱源於地域考。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26-28。
  18. 夏傳才(1993)。詩經研究史概要。台灣:萬卷樓圖書公司。
  19. 馬瑞辰(1980)。毛詩傳箋通釋。台灣:中華書局。
  20. 梅顯懋(2006)。周代「采詩觀風」制度考。語文學刊,7,11-14。
  21. 莫礪鋒(2001)。從經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文學評論,2,79-88。
  22. 郭紹虞(1985)。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灣:丹青圖書公司。
  23. 陳向春(2006)。毛傳“獨標興體”的詩學貢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4,87-90。
  24. 陳奐(1986)。詩毛氏傳疏。台灣:學生書局。
  25. 黃忠慎(1988)。南宋三家詩經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26. 黃忠慎(2005)。嚴粲《詩緝》新探-從經學、理學與文學三重面向作全方位之考察。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4,32-96。
  27. 廖群(1999)。“代言"、“自言"與“刺詩"、“淫詩"-有關國風的兩種闡釋。文史哲,6,57-61。
  28. 熊公哲(1986)。詩經研究論集。台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9. 劉冬穎(2005)。《詩經》變風變雅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劉麗文(1999)。從《左傳》看周代采詩制度的變遷。北方論叢,4,71-75。
  31. 歐陽修、文淵閣。文淵閣《四庫全書》
  32. 蔣勵材。〈國風「淫詩公案」述評〉(上、下)。東方雜誌,10(12)
  33. 蔡卞。文淵閣《四庫全書》
  34. 嚴虞惇。文淵閣《四庫全書》
  35. 嚴粲(1989)。詩緝。台灣:廣文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黃忠慎(2014)。呂祖謙、嚴粲《詩經》學之比較研究。東吳中文學報,27,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