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析論郭象《莊子注》的創造性詮釋-以“堯讓天下於許由”為觀察中心
|
并列篇名
|
Treating of Guo Xiang's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Angle of "Yao Demised to Xu You"
|
DOI
|
10.6238/SIS.200809_(30-2).0001
|
作者
|
王奕然(Yi-Jan Wang)
|
关键词
|
莊子 ; 郭象 ; 堯 ; 玄學 ; 許由 ; Zhuang Zi ; Guo Xiang ; Yao ; Dark learning ; Xu You
|
期刊名称
|
中國學術年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0_2期(2008 / 09 / 01)
|
页次
|
1
-
3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誠齋詩云:「子雲到老不曉事,不信人間有許由」,對許由其人其事,歷來學者或信或疑:信者,如黃元吉《許真君傳記》以許遜為由之後人;疑者,如司馬遷、揚雄、張萱等人;至於堯、許優劣的評斷,學者所見亦異。郭象「堯優而許劣」思維,後世多有附論者,不過,筆者回歸《莊子》文本,認為莊子原意應是「優許而劣堯」。這個差異處實反映出一種「儒、道會通」思維,且具有三種哲學上的意義:一是對堯、許優劣的新詮,雖異於莊子,卻開出「堯優而許劣」與「堯、許一也」兩條思想脈絡。二是會通儒、道兩家思維,將儒家聖人與道家式的「無為」綰合於「堯」。三是將莊子哲學落實於外王事功,看似對立的儒學與莊子,乃得到會通的可能性。
|
英文摘要
|
About the stories of Xu You, not all philosophers believed them. Guo Xiang claimed that Yao is superior to Xu You, and many subsequent philosophers accepted his angle. However, I think Zhuang Zi should claime that Xu You is superior to Yao. The opinion of Guo Xiang reflected a thought of ”A Philosophical Synthesis of Confucian and Taoism” and its 3 senses. First of all, Guo Xiang's view is a new interpretation that Yao is superior to Xu You. Besides, it shows a sense of ”A Philosophical Synthesis of Confucian sage and Taoism's Inaction”. The third sense is that it applies Zhuang Zi's philosophy to governance, and it presents a thought of ”A Philosophical Synthesis of Confucian and Zhuang Zi”.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德和(2005)。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學與境界化老學。鵝湖學誌,35
連結:
-
黃聖平(2006)。郭象名教觀探微。哲學與文化,33(5)
連結:
-
劉笑敢(2006)。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33(7)
連結:
-
劉笑敢(2005)。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爲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
連結:
-
宋朱熹(2004)。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
-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
-
明羅勉道(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南華真經循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
明釋德清(1972)。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琉璃經房。
-
東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1984)。潛夫論箋。台北:大立出版社。
-
東漢班固(1976)。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
南朝宋范曄(1975)。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
南朝宋劉義慶(1979)。世說新語。台北:廣文書局。
-
南朝梁蕭統編(1967)。昭明文選。台北:東華書局。
-
唐房玄齡著(1976)。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
唐魏徵著(1975)。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
清王夫之(1984)。莊子解,莊子通。台北:里仁書局。
-
清郭慶藩輯(1983)。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清嚴可均校輯(198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
-
漢劉向著、趙善詒疏證(1986)。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何淑貞校注(2002)。新編抱朴子。台北:國立編譯館。
-
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
-
杜保瑞(2001)。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28(11)
-
周法高撰輯(1975)。顏氏家訓彙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
林俊宏(2002)。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16
-
林聰舜(198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徐震堮(1985)。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莊耀郎(1998)。郭象的名教觀。中國學術年刊,19
-
莊耀郎(2002)。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中國學術年刊,23
-
陳奇猷校注(1985)。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
陳奇猷校注(1974)。韓非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
陳麗桂校注(2002)。新編淮南子。台北:國立編譯館。
-
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北縣:藝文印書館。
-
黃暉(1983)。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楊家駱主編(1962)。隋唐子書十種。台北:世界書局。
-
楊家駱主編(1962)。莊子集釋,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
-
楊家駱主編(1962)。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
-
楊家駱主編(1999)。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
-
劉笑敢(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樓宇烈(1983)。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
盧桂珍(2002)。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爲而非爲』的分析爲主。哲學與文化,29(6)
-
蘇新鋈(1980)。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學生書局。
|
被引用次数
|
-
姚彥淇(2012)。從《莊子》評「禪讓」見其對政治生活的思考─兼論孟、荀的儒家觀點。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5,95-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