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辭章之潛性與顯性-以篇旨與章法為例作探討

并列篇名

The Latent and the Evident Attributes i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tif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DOI

10.6238/SIS.200903_(31-1).0005

作者

陳滿銘(Man-Ming Chen)

关键词

陰陽二元 ; 潛性 ; 顯性 ; 辭章 ; 篇旨 ; 章法 ; Yin-Yang dualism ; the latent attribute ; the evident attribute ; motif ;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1_1期(2009 / 03 / 01)

页次

115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宇宙人生之事事物物,都脫不開「陰陽二元」互動系統之牢籠,自然其中就存在著「潛性」(陰)與「顯性」(陽)之「二元互動」這一環。大體而言,同一種或同一類事物,如著眼於其「陽」面,將比較趨於表層而顯著,這就形成「顯性」;如著眼於「陰」面,則會比較趨於內層而潛伏,這就形成「潛性」。即以「辭章」而言,亦不例外。為此,特地鎖定辭章之「篇旨」與「章法」為範圍加以舉例探討,以此證出「潛性」與「顯性」間「陰陽二元」之互動關係。

英文摘要

All things on earth are interacted in a system of ”Yin-Yang” dualism, which also implies a dual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tent and the evident. Generally speaking, something that focuses on the positive aspect (Yang) tends to be exterior and reveals the evident attribute. On the other hand, something that focuses on the negative aspect (Yin) tends to be interior and implies the latent attribute. Such rule also applies to literary works. This article exemplifies motif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to demonstrate the Yin-Yang dual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tent and the evid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滿銘(2005)。辭章意象論。1,39。
    連結:
  2. 陳滿銘(2003)。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以《周易》與《老子》爲考察重心。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1-20。
    連結:
  3. 先秦老子著、陳鼓應譯注(1985)。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臺北:商務印書館。
  4. 先秦老子著、陳鼓應譯注。商務印書館。
  5. 先秦老子著、黃釗校注(1991)。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學生書局。
  6. 先秦老子著、黃釗校注。學生書局。
  7. 宋蘇軾著、曾棗莊、吳洪澤選注。三民書局。
  8. 宋蘇軾著、曾棗莊、吳洪澤選注(2000)。蘇軾詞選。臺北:三民書局。
  9. 清陳廷綽。新文豐出版公司。
  10. 清陳廷綽(1988)。詞話叢編:白雨齋詞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王希杰(2005)。章法三論。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5,20-23。
  12. 王希杰。章法學門外閑談。3,56。
  13. 王希杰。章法三論。1,23。
  14. 王希杰(2003)。章法學門外閑談。平頂山師專學報,18,53-56。
  15. 王希杰。詩歌章法(句法)的潛和顯。6
  16. 王希杰(2004)。詩歌章法(句法)的潛和顯。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8,47-52。
  17. 王希杰。詩歌章法(句法)的潛和顯。6,52。
  18. 王希杰。章法三論。1
  19. 王希杰。章法學門外閑談。3
  20. 吳功正。江蘇教育出版社。
  21. 吳功正(2001)。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2. 周振甫。上海教育出版社。
  23. 周振甫(1989)。文學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4. 周溶泉、徐應佩。
  25. 周溶泉、徐應佩(1987)。古文鑑賞辭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6. 宗白華。安徽教育出版社。
  27. 宗白華(1996)。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8. 林貴中。文津出版社。
  29. 林貴中(1990)。文章礎石及其他。臺北:文津出版社。
  30. 邱明正(1993)。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1. 邱明正。復旦大學出版社。
  32. 徐中玉(1990)。蘇東坡文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
  33. 徐中玉。巴蜀書社。
  34. 張少康。文史哲出版社。
  35. 張少康(1991)。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6. 陳居淵。齊魯書社。
  37. 陳居淵(2002)。易章句導讀。濟南:齊魯書社。
  38. 陳望道(1984)。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
  39. 陳望道。文鏡文化事業公司。
  40. 陳望衡。湖南教育出版社。
  41.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2. 陳滿銘(2001)。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3. 陳滿銘(2007)。意象「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以哲學、文學、美學作對應考察。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47-53。
  44. 陳滿銘。論章法結構與意象系統-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切入作考察。4,77。
  45. 陳滿銘。萬卷樓圖書公司。
  46. 陳滿銘。談辭章主旨的顯與隱。3
  47. 陳滿銘。論章法結構與意象系統-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切入作考察。4
  48. 陳滿銘。論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作考察。36,102。
  49. 陳滿銘(2002)。論幾種特殊的章法。31,204。
  50. 陳滿銘(2002)。學庸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51. 陳滿銘。唐宋詞拾玉﹝四﹞-辛棄疾的<賀新郎>。1
  52. 陳滿銘(2007)。意象「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以哲學、文學、美學作對應考察。3
  53. 陳滿銘(2003)。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54. 陳滿銘。唐宋詞拾玉﹝四﹞-辛棄疾的<賀新郎>。1,69。
  55. 陳滿銘。萬卷樓圖書公司。
  56. 陳滿銘。論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作考察。36
  57. 陳滿銘。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以《周易》與《老子》爲考察重心。1
  58. 陳滿銘。萬卷樓圖書公司。
  59. 陳滿銘(2007)。意象「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以哲學、文學、美學作對應考察。3,53。
  60. 陳滿銘。萬卷樓圖書公司。
  61. 陳滿銘(1996)。唐宋詞拾玉﹝四﹞-辛棄疾的<賀新郎>。國文天地,12,66-69。
  62. 陳滿銘(1995)。談辭章主旨的顯與隱。國文天地,11,76-81。
  63. 陳滿銘(2004)。論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作考察。國文學報,67-102。
  64. 陳滿銘(1995)。文章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65. 陳滿銘(2007)。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10,514。
  66. 陳滿銘。談辭章主旨的顯與隱。3,81。
  67. 陳滿銘。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以《周易》與《老子》爲考察重心。1,20。
  68. 陳滿銘(2005)。論章法結構與意象系統-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切入作考察。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0-77。
  69. 陳鵬翔(2001)。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70. 陳鵬翔。萬卷樓圖書公司。
  71. 喻守真。臺灣中華書局。
  72. 喻守真(1996)。唐詩三百首詳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3. 曾祖蔭。文津出版社。
  74.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
  75. 馮友蘭(2000)。馮友蘭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6. 馮友蘭。北京大學出版社。
  77. 葉太平(1994)。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
  78. 葉太平。正中書局。
  79.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80. 葉朗。滄浪出版社。
  81. 董小玉。四川教育出版社。
  82. 董小玉(1992)。文學創作與審美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83.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2001)。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84.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浙江大學出版社。
  85. 鄭頤壽(1986)。辭章學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86. 鄭頤壽。福建教育出版社。
  87. 鞏本棟。南京大學出版社。
  88. 鞏本棟(1998)。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89. 龍沐勛(1978)。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
  90. 龍沐勛。華正書局。
  91. 聶焱。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92. 聶焱(2008)。三一語言學導論。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