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名教與真機-耿定向、李卓吾學術論爭之本質及其意義

并列篇名

Confucian Ethical Codes and True Mind-The Intrinsic Qual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about the Debates of Keng Ting-hsiang and Li Zhuo-wu

DOI

10.6238/SIS.200903_(31-1).0004

作者

袁光儀(Guang-Yi Yuan)

关键词

耿定向 ; 李卓吾 ; 晚明王學 ; 泰州學派 ; 名教 ; 真機 ; Keng Ting- Hsiang ; Li Zhi Li Zhuo-wu ; the Debates of Keng and Li ; Confucianism in Late-Ming Dynasty ; Thoughts of Taichou School ; Confucian Ethical Codes ; True Mind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1_1期(2009 / 03 / 01)

页次

89 - 1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明的進步思想家李卓吾,與泰州健將耿定向,曾有長達十數年之論爭,然彼此論爭之本質、及其背後隱含之學術問題與意義為何,在既有研究中尚少有深入探討。若掃除刻板印象,還原耿、李論爭之本質,實乃本於「責善,朋友之道」所從事的「問學」之爭。曾有論者以「天臺重名教,卓吾識真機」分別二者,實則耿、李之學術,皆以「識真機」為本;然因「天臺重名教」,故憂心若外「名教」而言「真機」,不啻為「拆籬放犬」;而「卓吾識真機」,故強調若「名教」無法包容異端,則亦將自喪「真機」。耿、李之爭反映出「名教」與「真機」間,確實有其矛盾難解之困境,然兩人卻以「兩舍兩從」的胸襟氣度尋求調合之道,故其論爭之積極意義與價值值得彰揚。

英文摘要

Li Zhuo-wu was a celebrated heretical thinker in the Late-Ming Dynasty. All the way, he was considered an iconoclast and anti-traditionalism. Until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scholars had gradually accepted an opinion that Li Zhuo-wu's theories originated form the Wang Yang-ming's doctrine of the mind. Keng Ting-hsiang was a scholar of Taichou School being an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a of the Late-Ming Dynasty. But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scholars were ignored to study Keng's doctrines. For the Li's advocating staunchly of ”true Confucianism”, and the continuous debates among Li and Keng, the scholars generally regarded Keng as a pseudo-Confucian. However, Li criticized severely Keng on the one part, but still eulogized that Keng was a sage on the other part. Then we consider that the evaluation about Keng was prejudiced for a long time. Li's ”true Confucianism” was a distinctive Confucianism about life practice, and he believed that genuine friends should redress errors mutually. The intrinsic quality about the debates among Li and Keng was responding to the debate between friends. Both the learning of Li and Keng were the practical wisdom. Their debates were concerned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nfucian ethical codes and true mind. It could help u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ir theories in Confucian's development. We coul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s comprise the ideal and reality, the dilemma, and the future of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袁光儀(2007)。道德或反道德?-李贄及其「童心說」的再詮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55-185。
    連結:
  2. 宋朱熹。學海出版社。
  3. 宋朱熹(1988)。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4. 明王夫之(1985)。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5. 明王夫之。里仁書局。
  6. 明王陽明著、李贄編。
  7. 明王陽明著、李贄編。陽明先生道學鈔
  8. 明李維楨。莊嚴文化。
  9. 明李維楨(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大泌山房集。臺北:莊嚴文化。
  10. 明李贄著、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1. 明李贄著、張建業編。社會科學文獻。
  12.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3. 明耿定向。文海出版社。
  14. 明郭子章。蠙衣生蜀草
  15. 明郭子章。
  16. 明黃宗羲(1987)。黃宗羲全集: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7. 明黃宗羲。里仁書局。
  18. 明黃宗羲、何紹基校勘本。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
  19. 明黃宗羲、何紹基校勘本。廣文書局。
  20. 明鄒元標。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鄒忠介公奏疏。北京:北京出版社。
  21. 明鄒元標。北京出版社。
  22. 江宜芳。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23. 江宜芳(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池勝昌(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大歷史研究所。
  25. 池勝昌。臺灣師大歷史研究所。
  26. 吳震(2003)。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7. 吳震。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周質平(1986)。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商務印書館。
  29. 周質平。商務印書館。
  30. 岡田武彥著、屠承先譯(2000)。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岡田武彥著、屠承先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林其賢(1988)。李卓吾事蹟繫年。臺北:文津出版社。
  33. 林其賢。文津出版社。
  34. 林海權(1992)。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5. 林海權。福建人民出版社。
  36. 荒木見悟(1979)。明末宗教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
  37. 荒木見悟。創文社。
  38.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聯經出版公司。
  39.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2006)。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0. 袁光儀。國立臺北大學出版社。
  41. 袁光儀。道德或反道德?-李贄及其「童心說」的再詮釋。2,185。
  42. 袁光儀(2008)。李卓吾新論。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出版社。
  43. 袁光儀。道德或反道德?-李贄及其「童心說」的再詮釋。2
  44. 袁光儀。僞道學或真聖賢?-明儒耿定向的人格學術之再評價。22,229。
  45. 張建業。福建人民出版社。
  46. 張建業(1992)。李贄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7. 張學智。北京大學出版社。
  48. 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9. 莊耀郎(2000)。新儒家對傳統儒家所謂「異端」態度的考察。21,175。
  50. 許建平。人民出版社。
  51. 許建平(2005)。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52. 陳時龍。復旦大學出版社。
  53. 陳時龍(2005)。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4. 陸冠州。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55. 陸冠州(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56. 楊天石。中華書局。
  57. 楊天石(1980)。泰州學派。北京:中華書局。
  58. 溝口雄三(1985)。李卓吾:正統を步む異端。東京:集英社。
  59. 溝口雄三。集英社。
  60.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國立編譯館。
  61.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62. 劉季倫。東大圖書公司。
  63. 劉季倫(1999)。李卓吾。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4. 潘玉愛。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65. 潘玉愛(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66. 羅福惠(2004)。兩捨則兩從,兩守則兩病-耿定向與李贄「論道相左」新解。湖北文獻,1-10。
  67. 羅福惠。兩捨則兩從,兩守則兩病-耿定向與李贄「論道相左」新解。153,10。
  68. 羅福惠。兩捨則兩從,兩守則兩病-耿定向與李贄「論道相左」新解。153
  69. 龔鵬程。里仁書局。
  70. 龔鵬程(1994)。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王矞慈(2015)。至道與人倫-李贄《老子解》中的道體義蘊及其對三教會通方法之反思。中國文學研究,40,221-266。
  2. 袁光儀(2012)。自律與自由—耿定向與李卓吾學術論爭之意義探討。鵝湖學誌,49,37-73。
  3. 袁光儀(2013)。論晚明儒者耿定向之學術及其價值─與《明儒學案》商榷。中國學術年刊,35(2),33-56。
  4. 袁光儀(2014)。處於江右與泰州之間的儒者耿定向─一個跨越陽明後學分派畛域的人物典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5,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