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方玉潤《詩經原始》析評:以方法論為核心的考察

并列篇名

Analysis and Comments on Fang Yu-Run "Shi-Jing-Yuan-Shi": The Core of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DOI

10.6238/SIS.201003_(32-1).0001

作者

黃忠慎(Chung-Shen Huang)

关键词

涵泳 ; 體會 ; 方玉潤 ; 詩經原始 ; 詮釋 ; Han Yong ; experience ; Fang Yu-Run ; Shi-Jing-Yuan-Shi ;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_1期(2010 / 03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方玉潤在《詩經》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極為尊重傳統的《詩》教觀,服膺孔子「思無邪」之語。在解《詩》時,方氏特為重視三百篇的文學藝術價值,強調讀《詩》時「不泥」的必要性,其透過涵泳、諷誦、玩味、體會的讀《詩》法,追尋詩的弦外之音,也確實讀出了許多不同於傳統的詮解內容。不過,方玉潤的解《詩》態度與方法也衍生出了一些問題,而且他在解釋三百篇的過程中,雖然暗示了在追求意義的途徑中讀者的作用,但這種體會式的詮釋法所要求的意義最終仍落實到作者之層面,顯然讀者的創造性作用並非其關照對象。

英文摘要

Fang Yu-Run got a high position in ”the Book of Songs” History. He highly respect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point of ”the Book of Songs”, to comply with Confucius 'Thinking Purely' views. Especially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emphasis on literature and art for the value. Can not be stressed when you read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need to uphold the authority of the argument. Fang Yu-Run trough the reading methods of 'Han Yong', 'Feng Song', interesting, experience, search for deeper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it did receive a number of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 However, Fang Yu-Run to explain the attitude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methods to produce certain questions. And he explained the process of ”the Book of Songs”, although the implied reader in the pursuit of meaningful ways to the role, but this type of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ence, the required significance of the final is still implemented in the author's level, is clearly not the reader's creative ro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清‧牛運震,《詩志》,清嘉慶間空山堂刊本。
  3. 楊鴻烈1928《中國文學雜論》,上海:亞東圖書館。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黎靖德編(1987)。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6. 宋嚴羽、郭紹虞校釋(1983)。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
  7. 宋嚴粲(1983)。詩緝。臺北:廣文書局。
  8. 明郝敬(1984)。毛詩原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清方玉潤(1981)。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清姚際恆(1994)。姚際恆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 清胡承珙(1999)。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
  12. 清馬瑞辰(1992)。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13. 漢毛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1976)。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76)。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976)。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王學泰(2007)。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7. 加達默爾、洪漢鼎譯(1999)。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8. 朱孟庭(2007)。清代詩經的文學闡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19. 余培林(1995)。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20. 林慶彰(1994)。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1. 科林伍德、王志元譯、陳華中譯(1987)。藝術原理。臺北:五洲出版社。
  22. 夏傳才(1993)。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3. 張旺山(1986)。狄爾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4. 喬納森‧卡勒爾、方謙譯、李幼蒸譯(1991)。羅蘭‧巴爾特。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25. 黃忠慎(2009)。典範的選擇—以民國學者評論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爲例。經學研究集刊,6,41-54。
  26. 黃俊傑編(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7. 葉國良(2000)。從名物制度之學看經典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1-20。
  28. 劉大杰(1975)。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29. 劉毓慶(2001)。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糜文開、裴普賢(1987)。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31. 謝地坤(2006)。狄爾泰與現代解釋學。哲學動態,3,1-23。
被引用次数
  1. (2003)。楚簡文字考釋二則。國文學報,34,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