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衡〈同聲歌〉篇旨及所透顯之房中文化析論

并列篇名

The Topics of Zhang Heng "Tong Sheng Ge" and the Analysis on marriage-bed Culture

DOI

10.6238/SIS.201003_(32-1).0004

作者

王偉勇(Wei-Yun Wang);王璟(Jing Wang)

关键词

張衡 ; 同聲歌 ; 五言詩 ; 興寄說 ; 房中文化 ; Zhang Heng ; Tong Sheng Ge ; five-word poem ; imagery theory ; marriage-bed culture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_1期(2010 / 03 / 01)

页次

97 - 1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張衡(西元78-139),少善屬文,諸體兼善,其中尤以詩賦成就最高,其現存詩歌數量雖然不多,且多為殘篇,但兼涉四言、五言、七言體裁。其中〈同聲歌〉與〈四愁詩〉在五、七言詩歌的發展上同具重要地位。然而相較於七言〈四愁詩〉,五言之作的〈同聲歌〉鮮有專篇探討,又歷來對該詩的討論,多集中在篇旨興寄與否上,學者大多承沿吳競及郭茂倩的說法,認為本詩篇旨有所興寄。對此,本文將參酌張衡生平事蹟,並以其詩文作品為佐證,以期能在前賢的基礎上對此議題做一釐清。 再者,〈同聲歌〉所涉及的房中內容突破儒家禮教禁錮,大膽歌頌人類至真至性的原始需求,除了在詩歌題材上有所創新外,更是考察漢代房中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然此部分多被歷來學者所忽略。對此,本文將就詩中「列圖陳枕張」以下予以挖掘,進一步探討詩中涉及的房中議題,及本詩在文學史上的定位與評價。

英文摘要

Zhang Heng (78-139 A.D.), started literary producing when he was young, and was good at literatures, especially poem and rhapsody. Nowadays, the number of his existing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was quite small, and mostly fragments involving four-word, five-word, and seven-word poems. However, his work, ”Tong Sheng Ge” (〈同聲歌〉and ”Si Cho Shi” (〈四愁詩〉),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ve-word and seven-word poem, but the ”Tong Sheng Ge” is less discussed. Moreover, most of the discussion on ”Tong Sheng Ge” mainly focused on exploring its imagery. most of the scholars adopted Wu Jing (吳競) and Guo Maoqian (郭茂倩)'s says and agreed with the existence of imagery of ”Tong Sheng Ge”. Therefore, in this manuscript, by referring Zhang's life story and his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we aim at discovering the manners of image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adoptions in ”Tong Sheng Ge” to clear up whether ”Tong Sheng Ge” was written based on those affaires. For the aspect of broadly talking about marriage-bed in ”Tong Sheng Ge”, it had broken the Confucian propriety imprisonment, and audaciously praised to the true humanity of the original demand for sex. Not only can it bring innovation in the subject of poetry subject but was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 for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bed culture in Han. However, rare literatures have noted this part. For his, we focus on the context segment starting from 「列圖陳枕張」to investigate the topics related to marriage-bed. We will also evaluate its position and judgment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孫文青1935年9月,《張衡年譜》,上海:上海新華書店。
  2. 宋洪興祖(1983)。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宋郭茂倩(1984)。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4. 明張溥(1964)。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松柏出版社。
  5. 南朝宋范曄(1983)。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6. 唐吳兢(1966)。樂府古題要解。臺北:藝文出版社。
  7. 晉皇甫謐(1989)。帝王世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晉陶潛、清陶澍注、威煥塤校(1982)。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
  9. 清沈德潛(1998)。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
  10. 漢司馬遷(1983)。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1. 漢班固(1983)。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方正己(1998)。論〈四愁詩〉的愁思情結。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4),22-24。
  13. 王志堯、劉太祥、李法惠、陳宜新(1997)。張衡評傳。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4. 王渭清(2008)。張衡《同聲歌》的文化透視。青海社會科學,2008(1),163-166。
  15. 曲瀅生(1999)。漢代樂府箋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16. 余冠英(1978)。漢魏六朝詩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吳慶峰(1990)。歷代敘事詩賞析。濟南:明天出版社。
  18. 宋書功(1991)。中國古代房室養生集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 汪祚民(1990)。民歌傳統與文人創作的融合—試論張衡的詩歌。南都學壇(社科版),2,96-103。
  20. 阮忠(1991)。試論張衡賦的雙重性。南都學壇(社科版),11(3),89-96。
  21. 周一謀(1990)。馬王堆漢墓出土養生著作釋譯。香港:海峰出版社。
  22. 周一謀、蕭佐桃(1988)。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3. 季羨林編、張燕瑾編、呂薇芬編(2001)。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
  24. 徐凌娟(2006)。張衡〈四愁詩〉與屈原〈離騷〉之特徵比較。池州師專學報,20(1),68-70。
  25. 袁行霈編(2003)。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6. 馬伯英(1994)。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7. 高羅佩、李零譯、郭曉惠譯(1991)。中國古代房內考。臺北:桂冠出版社。
  28. 高羅佩、楊權譯(1992)。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中國性生活。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9. 張在義、張玉春、韓格平(1992)。張衡詩文。臺北:錦繡文化。
  30. 張震澤(1986)。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梁啓超(1956)。中國美文及其歷史。臺北:中華書局。
  32. 許結(1999)。張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3. 郭預衡編(1998)。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陳于全(1998)。張衡文學的藝術精神與其人格之關係。華中理工大學學報,4,98-101。
  35. 陳新(2004)。〈“優美的婚歌”—以“詩”解讀張衡〈同聲歌〉〉閱讀與寫作。文學藝術,9,13-14。
  36. 章培恆編、駱玉明編(1997)。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7. 傅錫壬(1988)。歷代樂府詩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38. 黃節(1961)。漢魏樂府風箋。香港:商務印書館。
  39. 楊清龍(1975)。張衡著作繫年考。書目季刊,9(3),75-82。
  40. 董青(2002)。淺論張衡的文學創作。南京社會科學學報,2002(2),51-55。
  41. 路南孚(1987)。中國歷代敘事詩歌—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42. 廖國棟(197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43. 熊高德(1994)。張衡與「美人喻君臣」。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1,41-46。
  44. 趙光勇編(1998)。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5. 趙麗霞(2005)。張衡對東漢文學的創新。華夏文化,2005(3),39-41。
  46. 劉達臨(1995)。中國古代性文化。臺北:新雨出版社。
  47. 劉達臨(1995)。中國古代性文化。臺北:新雨出版社。
  48. 樊雄(1993)。中國古代房中文化探秘。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49. 鄭文(1986)。漢詩選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蕭滌非(1984)。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1. 賴家度(1956)。張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2. 龍文玲(1998)。漢詩的期待視野與張衡的詩歌超越。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3,46-52。
  53. 鍾來因(1985)。〈同聲歌〉簡論。貴州文史叢刊,1985(3),107-111。
  54. 藍旭(2002)。張衡的心態及其創作道路。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33-137。
  55. 羅根澤(1972)。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