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

并列篇名

How Do Yu Huan Construction's the Three Kingdoms History Image in His Book Weilüe (or Brief Account of the Wei Dynasty)

DOI

10.6238/SIS.201109_(33-2).0001

作者

王文進(Wen-Chin Wang)

关键词

三國史 ; 裴松之《三國志注》 ; 魚豢 ; 《魏略》 ; 《三國志演義》 ; 諸葛亮 ; 三顧茅廬 ; 子午道奇謀 ; 南北對立 ; the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 Pei Songzhi's Commentary to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 Yu Huan ; Weilüe (or Brief Account of the Wei Dynasty) ;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Zhuge Liang ; Liu Bei's thrice personal visit ; Zih-Wu Dao Scheme ; conflict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3_2期(2011 / 09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分裂時期,這段歷史就是著名的三國時代。所謂三國的歷史,一般是就魏、蜀、吳三國的角逐爭霸史而言,但是真正形成三國風起雲湧的前三國時期,其實才是這段歷史最精采的前奏曲,因此廣義地說則應由漢靈帝(168-189)中平元年(184)「黃巾之亂」開始講起。如在陳壽(233-297)的《三國志》中所描寫的英雄人物往往與「黃巾之亂」息息相關,而北宋的司馬光(1019-1086)在《資治通鑑》中也對「黃巾之亂」一事特別長篇著墨,而日後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就是由「黃巾之亂」帶出「桃園三結義」而展開序幕,直至晉武帝(266-290)於太康元年(280),王濬率軍渡江平吳為止。但在三國故事流傳的軌跡中,南朝宋裴松之(372-451)所奉敕作的《三國志注》卻是易遭人忽略的環節,尤其在《裴注》中蒐集了許多陳壽生前汰選後棄而不用,或於身後重新發掘之歷史文獻,讓三國史的面貌更為多元與完備。而裴松之《三國志注》對魚豢《魏略》的搜集不僅幫助其中珍貴的曹魏史料得以保存,也成為許多日後所流傳的三國故事之謎的關鍵線索,故《魏略》不僅補充了陳壽《三國志》中對曹魏歷史語焉不詳之處,也提供了後世史家觀察曹魏歷史的另一途徑。尤其是身為北方曹魏史家的魚豢,也用盡心機藉摧毀敵國蜀漢政權的「三顧茅廬」之神話以破壞劉備(161-223)、孔明(181-234)君臣相知相惜的美談;更試圖捏造魏延「子午奇謀」的詭計,與誇大「孟達來降」之委屈,以突顯諸葛亮拙於戰略,與識人無方的愚昧;更進而突顯蜀漢政爭內鬥的惡況,塑造諸葛亮專權跋扈之形象,完全顛覆傳統對諸葛亮的認知。但魚豢亦不忘強調專美本國曹魏之意,可見在其書中明顯存在偏袒北方曹魏之立場,也相對表現出三國時期,南北對立、劍拔弩張的衝突局面。是以本文將以魚豢《魏略》為例,深入掘發出處於魏晉分裂之局,各國史家對於歷史事件所做出的不同解讀,藉此釐清三國故事中許多以訛傳訛的來源線索,以更能貼近歷史的真實。

英文摘要

In Pei Songzhi's Commentary to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materials from Yu Huan's Weilüe (or Brief Account of the Wei Dynasty) were extensively quoted, which not only replenished the insufficiency in Chen Shou's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but also provided important basis for historians to study the truth of the history of Cao Wei. In his works, Yu Huan not only revealed the cunning tactics employed by various powerful figures at the end of Han Dynasty, but also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to demolish the legend of the 'harmonious' friendship between Liu Bei and Kong Ming, as the one between the lord and the liege, via destroying the myth of ”Liu Bei's thrice personal visit.” He also attempted to fabricate a 'Zih Wu Scheme' for Wei Yan and exaggerated the oppressive side of 'The surrender of Meng Da' so as to emphasis Kong Ming's failure in war planning and his being unable to see through people.Furthermore, h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battle achievements of warriors of Wei as an attempt to intensify his preference of Wei. As it turned out, the preference for Wei was already visible in Yu Huan's works, which in turn exemplified the intense situation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era. Yu Huan's works revealed how Kong Ming had become a huge threat to the Wei Kingdom at that time, and in effect made Kong Ming a focal point for Yu Huan to develop antagonistic discourse to the extend that motivated Yu Huan to destroy Kong Ming's legendary image by every mea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宋祁、宋歐陽修(1997)。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 明張居正、明呂調陽編、涂道坤譯(2002)。帝鑑圖說—領導者必備的八十一種品格。臺北:正展出版社。
  3. 明羅貫中、盛巺昌補證(2007)。三國演義補證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明羅貫中、清毛宗崗批評、孟昭連(2006)。三國演義。長沙=Cheung Sha:岳麓書社=YueLu Book Co.。
  5. 東晉常璩、任乃強校注(1987)。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整理、余淑宜整理(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7. 南朝梁劉勰、周振甫注(1998)。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8.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清胡克家考異(2007)。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後晉劉昫(199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0. 唐李白、瞿蛻園校注、朱金城校注(1981)。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11. 唐房玄齡(1997)。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2009)。史通通釋。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Works Publishing House。
  13. 唐歐陽詢編、汪紹楹校(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唐魏徵(1997)。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晉 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2009)。三國志集解。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Works Publishing House。
  16. 晉 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97)。三國志。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17. 清仇兆鰲(2004)。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18.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97)。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9.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1998)。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20. 于濤(2006)。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北京:中華書局。
  21. 王永平(2005)。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Beijing: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2. 田餘慶(2004)。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23. 朱子彥(2006)。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三國史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 余志挺(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5. 余明俠(2006)。諸葛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6. 吳國聯(2006)。諸葛亮拒走子午谷的心理探究。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2(4),54-59。
  27. 呂思勉(2005)。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李純蛟(2002)。《三國志》研究。成都=Chengdu:巴蜀書社=BaShu Book Co.。
  29. 李殿元編(1996)。三國演義中的懸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0. 沈伯俊(2006)。沈伯俊說三國。北京:中華書局。
  31. 沈伯俊編(2007)。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32. 易中天(2007)。品三國續。香港:三聯書店。
  33. 金性堯(2006)。三國談心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4. 姚季農編(1973)。三國史論集‧第二集。臺北:古籍史料出版社。
  35. 晏波(2009)。諸葛亮「六出祁山」諸問題新探。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45-148。
  36. 海登懷特、劉世安譯(1999)。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臺北=Taipei:麥田出版社=Citi Press。
  37. 張大可(1988)。三國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38. 張越編(2009)。《後漢書》、《三國志》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9. 張新科(2003)。《三國志注》所引雜傳述略。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5),34-40。
  40. 梁滿倉(2000)。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41. 陳翔華(2006)。三國志演義縱論。臺北=Taipei:文津出版社=Wenchin Press。
  42. 黃進興(2006)。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Taipei: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San Min Book Co.。
  43. 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及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公司。
  44. 楊家駱編(1979)。三國志附編。臺北:鼎文書局。
  45. 過常寶編(2008)。名家品三國。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46. 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7. 臺北故宮編輯(2009)。捲起千堆雪—赤壁文物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
  48. 劉華、周維學(2008)。蜀漢首次北伐魏延、諸葛亮進兵路線新論。西南交通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1),91-94。
  49. 鄭鶴聲、鄭一鈞整理(2009)。正史匯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50. 錢穆(2001)。中國史學名著。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51. 魏明安、趙以武(2006)。傅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2. 瀧川龜太郎(1997)。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曾世豪(2014)。華、夷再變:論《女仙外史》中的秩序觀想像。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8,195-222。
  2. 陳俊偉(2015)。魚豢《魏略》的宮闈秘事之敘述傾向─以王沈《魏書》、陳壽《三國志》為參照。漢學研究,33(4),109-140。
  3. 王文進(2012)。習鑿齒與諸葛亮神話之建構。臺大中文學報,38,71-120。
  4. 王文進(2014)。論《江表傳》中的南方立場與東吳意象。成大中文學報,46,99-136。
  5. 王文進(2015)。論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三吳之書」。東華漢學,22,1-44。
  6. (2017)。魚豢《魏略》的人物書寫-以王族敘述為範圍的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1,41-74。
  7. (2019)。《蜀書.諸葛亮傳》對「三顧草廬」的歷史建構與「儒家道統」的價值宣揚。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