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佐藤一齋《言志四錄》的「天」思想及其意義
|
并列篇名
|
"Heaven" in Issai Sato's Genshishiroku
|
DOI
|
10.6238/SIS.201109_(33-2).0003
|
作者
|
陳威瑨(Wei-Chin Chen)
|
关键词
|
日本儒學 ; 佐藤一齋 ; 《言志四錄》 ; 天 ; 普遍性 ; Japanese Confucianism ; Issai Sato ; Genshishiroku ; Heaven ; generality
|
期刊名称
|
中國學術年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3_2期(2011 / 09 / 01)
|
页次
|
67
-
9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日本儒者佐藤一齋以同時治朱子學與陽明學而聞名,為江戶時代末期的著名儒者之一。其所著之四本語錄《言志四錄》乃是其代表性著作,不僅在幕末時期成為武士們的愛讀之書,至今日仍一再出版,這說明了《言志四錄》是了解佐藤一齋思想的必備途徑,而一齋本人對幕末至今的影響力也值得重視。閱讀《言志四錄》時將會發現,「天」之概念在書中地位十分重要,且相當於一齋思想之基石所在。前人亦有關於《言志四錄》的「天」概念之分析論著,然不無可商榷之處。本文針對《言志四錄》的「天」重新加以分析以探索《言志四錄》之思想,從用例歸納其概念結構,回應前人說法,並說明一齋此思想所具備之意義。本文指出:一齋承繼了朱子學以來的理氣觀,肯定了「天理」的地位。「天」除了是萬物主宰之外,也承載了客觀普遍的道德規範,並非如相良亨所言,不含超越狀況的普遍判準。一齋不僅成功利用儒家理論提高日本主體性,也見證了儒學跨文化的適用性。這可以進一步給予人們啟示,對儒學作為並非中國所獨有,而是人類共同文化財時,其中所包含的上通於世界終極秩序的無限人性論,及挺立人類道德主體性、激發人類自我道德意識及其自信之功能與價值進行省思,以發揚其現代意義。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aims to the concept of ”Heaven”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Issai Sato who was an important Japanese Confucian in latter Edo Period and was famous for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Shushigaku and Yomeigaku. From the latter Edo Period to Meiji Restoration, his analects Genshishiroku was popular and usually read by samurais. Even now, it is published in Japan repeatedly. This appearance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ssai Sato and his Genshishiroku. We can also find that the concept of ”Heaven” in Genshishiroku is the foundation of Issai Sato's thought. It contains these three meanings: destiny, morality and creator. Through the concept of ”Heaven” in Genshishiroku, we can discover the value of Confucianism as the worldwide culture proper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黃俊傑(2006)。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91-100。
連結:
-
楊儒賓(2006)。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1-39。
連結:
-
藤井倫明(2008)。『誠』在日本的變貌─由朱子之『誠』與山鹿素行之『誠』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2),13-34。
連結:
-
高瀨代次郎:《佐藤一齋と其の門人》,東京:南陽堂本店,1922 Takase, Daijiro. Satoissai to sono monjin Issai Sato and His Students. Tokyo: Nanyoto honten, 1922
-
荻生徂徠:《弁名》,《日本倫理彙編》第六冊「古學派の部 下」,東京:育成會,1903 Ogyu, Sorai. Benmei Distinguishing the Name. Tokyo:Ikuseikai, 1903
-
(1999)。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http://opac.ndl.go.jp/
-
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第三冊「陽明學派の部 下」,東京:育成會,1903
-
安井小太郎:《日本儒學史》,東京:富山房,1939 Yasui, Kotaro. Nihon jyugakushi History of Japanese Confucianism. Tokyo: Toyamabo, 1939
-
宋 程顥、宋程頤(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
宋朱熹(2005)。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
-
清王夫之(1967)。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
-
清孫詒讓(1967)。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
-
清黃遵憲(1981)。日本國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
山縣明人(1991)。言志四録における思想的戦略の変容。陽明学,3,64-81。
-
川上正光譯(1978)。言志四録全訳注。東京:講談社。
-
王家驊(1994)。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
-
田中佩刀(1991)。一斎学の系譜。陽明学,3,82-99。
-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謙之(2000)。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1997)。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
佐藤一齋(1999)。愛日樓全集。東京=Tokyo:????社=Belikansha。
-
吳偉明(2009)。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近藤正則(2008)。佐藤一斎学の基調「心之霊光」をめぐって。岐阜女子大学紀要,37,103-112。
-
相良亨(1982)。日本思想大系46 佐藤一斎‧大塩中斎。東京=Tokyo:岩波書店=Iwanamishoten。
-
相良亨(1996)。日本の儒教II。東京=Tokyo:????社=Belikansha。
-
宮城公子、許婷婷譯(2004)。日本的近代化與儒教的主體。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臺北:
-
張君勱(1970)。比較中日陽明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張崑將(2007)。幕末維新陽明學的思想內涵及其作用。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臺北:
-
張崑將(2004)。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勞思光(1999)。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
戴瑞坤(1981)。陽明學說對日本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