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貴有辭」與《春秋》大義

并列篇名

"Guì Yǒu Cí"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unqiu"

DOI

10.6238/SIS.201203_(34-1).0001

作者

張高評(Kao-Ping Chang)

关键词

《春秋》大義 ; 外交辭令 ; 貴有辭 ; 何以書 ; 如何書 ; 資鑑勸懲 ; The Significance of "Chunqiu" ; the Diplomatic Language ; Guì Yǒu Cí ; the Reason to Write ; the Way to Write ;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s advisements and corrections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_1期(2012 / 03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春秋一代,諸侯專縱,陪臣竊命,王綱解紐,四夷交侵,於是孔子作《春秋》,假筆削以行權,藉史事以明義,大義微言多隱寓其中。諸侯爭盟,列國交兵,既無時而不有,大夫詞令或談言微中,妙在折衝尊俎;行人應答亦溫潤婉麗,貴能化干戈為玉帛。外交折衝之「貴有辭」,遂成《春秋》大義之一。或以有辭見褒,或以失辭見譏,楊樹達《春秋大義述.貴有辭》曾舉《公羊》《穀梁》以發凡示例。徵諸《左傳》,尤為春秋詞令之大宗,書中再三標榜「有辭」於行人專對之成效:或以退敵軍,或以釋人質,或以破要脅,或以還侵地,飾辭專對往往逆轉形勢,而有利於家國之生存發展。《左傳》大書「詹父有辭」、「我有辭也」、「其辭順」、「子產有辭」云云,其要歸於德、禮、信、義諸倫常因果。與《公羊傳》屬辭所謂異同、遠近、進退、詳略之書法殊異。《左傳》敘次辭命,既揭示「何以書」之資鑑,更呈現「如何書」之言辭;不但以「無經之傳」解說《春秋》,且以之發明《春秋》之勸懲與大義。

英文摘要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ukes and vassals defied emperor's superiors and start rebellions, while foreign tribes tended to invade Center Plains from time to time. Witnessing the collapse of Zhou's sovereignty, Confucius wrote ”Chunqiu” to criticize the history and to affect the public opinions so that the rightfulness would be upheld. Since the diplomatic language in ”Chunqiu”, such as ”Guì Yǒu Cí”, is significant that it directly relates to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influences the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it could also be found in ”Gongyang Zhuan” and ”Guliang Zhuan”, especially in ”Zouzhuan”. ”Zouzhuan” not only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iplomatic language, but also presents the way to represent one's mind by his words. By the way, ”Zouzhuan” eventually elaborates Chunqiu's advisements, correc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Tainan:莊嚴文化=Solemn Culture Press。
  2. (1986)。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劉異:〈孟子春秋說微〉,武漢大學《文哲季刊》4卷3期(1935年6月),頁509-547 Liu, Yì.“Mencius's Expatiation on Chunqiu.”Quarterly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of Wuhan University: 4.3, 1935.6, 509-547.
  5. (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1952)。四部要籍序跋大全.經部丁集。臺北:華國出板社。
  7. 周左丘明、楊伯峻注(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Pek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8. 明曹臣、陸林校點(1999)。舌華錄。合肥:黃山書社。
  9. 唐陸淳(1970)。春秋微旨。臺北:大通書局。
  10.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11. 晉杜預注、竹添光鴻(1961)。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
  12. 梁蕭統編(1991)。昭明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3. 清王源(1979)。左傳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清姜炳璋(1968)。讀左補義。臺北:文海出版社。
  15.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馮李驊(1967)。左繡。臺北:文海出版社。
  17. 清韓菼(1956)。重訂(批註)春秋左傳句解。臺北:台北書局。
  18.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 漢董仲舒、清蘇輿注(1975)。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0. 漢劉向集錄(1982)。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21. 戰國荀況、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10)。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2. 余英時(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店。
  23. 李炳海(1993)。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長春=Changchun: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4. 李樹新編(2001)。語言與交際。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5. 阮芝生(1969)。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26. 林紓(1981)。左傳擷華。高雄:復文書局。
  27. 洪鈞培編(1971)。春秋國際公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8. 徐令杰(2004)。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張高評(1982)。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Press。
  31. 張高評(2011)。《春秋》書法之修辭觀。錢鍾書詩文叢說-錢鍾書教授百歲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Zhongli:
  32. 張高評(2011)。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store。
  33. 陳其泰(1997)。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34. 陳彥輝(2006)。春秋辭令研究。北京=Pek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35. 陳柱(1980)。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6. 章太炎(1984)。春秋左傳讀敘錄。臺北:學海出版社。
  37. 楊伯峻(1992)。楊伯峻治學叢稿。長沙:岳麓書社。
  38. 楊樹達(2007)。春秋大義述。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39. 過常寶(2008)。原史文化與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 錢鍾書(1990)。管錐編。臺北=Taipei:書林出版公司=Bookman Books。
被引用次数
  1. 黃聖松(2018)。成大中文系《左傳》課程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4),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