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梁啟超對整理國故之理論與實踐:以經學為論述重心

并列篇名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Reorganization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of Liang Qichao: Focus for the Classics

DOI

10.6238/SIS.201203_(34-1).0004

作者

張政偉(Cheng-Wei Chang)

关键词

梁啟超 ; 民國學術 ; 民國經學 ; 整理國故 ; 經學史 ; Liang Qichao ; Republic of China academic ; the study history of the Classics of Republic of China ; reorganiz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 the study history of the Classics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_1期(2012 / 03 / 01)

页次

87 - 11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梁啟超在1919年以前大抵是抱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面對國學與西學之間的關係。1918年12月梁啟超赴歐洲考察遊歷,親眼目睹戰火摧殘後的歐洲,也初步瞭解工業文明與資本主義的缺陷,積極反思西學的侷限。梁啟超思想至此發生重大轉變,開始質疑西方物質文明,在學術上傾向回歸傳統的路線。1919年之後國故整理思潮逐漸走向激化之際,梁啟超沒有積極參與,反而主張西方科學或學術有限度的支持,鼓勵學者發揚東方思想的精粹,這讓梁啟超被劃入國故整理運動中的「保守派」。1922年梁啟超發表〈治國學的兩條大路〉,指出研究國學的兩個途徑:「文獻的學間,應該用客觀的科學方法去研究;德性的學問,應該用內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並且強調專題史,學術史寫作的重要性。之後梁啟超對經學的研究與論述,大致上朝史料的運用與學術史的寫作方向進行。梁啟超對經學的研究由早年與西學比附,至視經學為材料,再至撰寫學術史以闡明前人經學研究之成果,最後通述《儒家哲學》,嘗試義理論題開展。一層轉進一層,逐漸加深。由學術方法與觀點來看,梁啟超與西學越來越遠,卻與中國傳統學術越來越近。

英文摘要

Before 1919, Liang Qichao believed the tradition academic was the core, the West academic may used. He visited to Europe in December, 1918.He saw the destruction in Europe for the war,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hortcoming of the industry civilization and the capitalism, and started to ponder the limit of Western academic. Therefore the Liang Qichao thought had th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and returned to the tradition. After 1919, the intense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pinion were appeared unceasingly, Liang Qichao encouraged the scholar to develop the Eastern thoughts. Liang Qichao regard as the conservative faction scholars for this. In 1922, Liang Qichao said the tradition academic should move towards th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and the moral research. And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In the academic method and the viewpoint, Liang Qichao received the West academic influence to be more and more low, moves towards the Chinese tradition knowledge gradual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問濤:〈國學之「遺老化」〉,《學燈》第5卷,第16號(1923年10月16日)。
  2. 吳稚暉:〈箴洋八股化的學理〉,《晨報副刊》(1923年7月23日)。
  3. 北京圖書館編(1991)。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哲學‧心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 石瑩麗(2010)。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列文森、劉偉譯、劉麗譯、姜鐵軍譯(1986)。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 余英時(1999)。論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7. 吳天任(1988)。民國梁任公先生啟超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吳銘能(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9. 李茂民(2006)。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梁啟超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 李國俊(1986)。梁啟超著述繫年。江蘇:復旦大學出版社。
  11. 李喜所編(2005)。梁啟超與近代中國文化。天津=Tianjin:天津古籍出版社=Tianjin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2. 李開、劉冠才(2003)。晚清學術簡史。南京=Nan Jing:南京大學出版社=Nan Jing University Press。
  13. 李稚甫(1989)。李審言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4. 杜維明(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5. 杜蒸民(1994)。一本研究清代學術的入門書-重讀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史學史研究,2
  16. 周國棟(2000)。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式-第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4
  17.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8. 胡適(1990)。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19. 胡適(1986)。胡適作品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20. 唐德剛譯註(1986)。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1. 桑兵(2008)。晚清民國的學人學術。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22. 張朋園(1999)。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3. 張灝、葛平夫譯(2006)。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北京:新星出版社。
  24. 梁啟超、朱維錚編校(1985)。梁啟超論清學史之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5. 梁啟超、張品興編(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Beijing:北京出版社=Beijing Publish。
  26. 郭湛波(1997)。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27. 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8. 陳居淵(2007)。20世紀清代學術史研究範式的歷史考察。史學理論研究,1
  29. 彭樹欣(2010)。梁啟超文獻學思想研究。北京=Beijing:光明日報出版社=Guangming Daily Press。
  30. 黃克武(1994)。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Taipei: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Institued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31. 楊克己(1982)。民國康長素先生有為梁任公先生啟超師生合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楊勇(1969)。清代學術概論考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3
  33. 董德福(2004)。梁啟超與胡適:兩代知識分子學思歷程的比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4. 劉起釪(1986)。顧頡剛先生學述。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35. 劉黎紅(2006)。五四時期兩種整理國故活動的比較。東方論壇,3
  36. 蔣廣學(1998)。梁啟超和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37. 鄭大華編、鄒小站編(2005)。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8. 鄭匡民(2009)。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9. 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