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及其意義

并列篇名

The Concept of "Ming Tang Shape" in Dai Zhen's "Kao Gong Ji Tu"

DOI

10.6238/SIS.201209_(34-2).0003

作者

沈信甫(Hsin-Fu Shen)

关键词

三禮 ; 戴震 ; 明堂形制 ; 考工記圖 ; 典章制度 ; "Three Rites" ; Dai Zhen ; Ming Tang shape ; "Kao gong ji tu" ;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_2期(2012 / 09 / 01)

页次

57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人,為乾嘉學術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學問涉獵甚廣,其治學方法主張「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極深研幾,闡明經義。戴震對於名物度數的精核考訂,尤其以《考工記圖》一篇為時人所推重。戴震作《考工記圖》之目的是為了補足東漢.鄭玄(127-200)注的缺失,他在補注中逐一繪製圖象以作解說,於是古人制作的原意便昭然呈現。而《考工記》是因《周禮》中亡佚〈冬官〉一篇,乃補入之,於是《經》與《記》合為一書而得名。該書對古代社會裡諸多器物的種類、形制、構造、功用等均予以記錄,被視為一部古代工藝技術知識的彙編。對清儒而言,他們研治經學的方向不是從心性理氣作一形上思辨的論述,而是在經驗世界中關懷各種典章制度問題,並藉由考證方法的展開,重新安頓經驗世界的一切秩序。筆者發現自漢代以降的儒者對明堂制度的討論各有見地,聚訟不決,莫衷一是。是故本文擬以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作為討論的中心。分為三個部分作說明:其一是論述《考工記》的明堂形制,其二是說明戴震對明堂形制的考證過程,其三是探討戴震考證明堂形制的意義。本文的論述欲以戴震作為個案研究,探討其研治禮學所運用嚴謹的考證方法,以彰顯出典章制度研究的思想活力。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of ”Ming Tang shape” in Dai Zhen's ”Kao gong ji tu”. Dai Zhen (1723-1777) is an erudite scholar of Qian Jia School in the Qing Dynasty. In his study methods, one famous view he said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from words which makes man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meaning of phrases, and then through explaining the phrases in context makes man aim for the Tao. By this point, Dai Zhen had gained the abundant achievements on the academic study field of the Qian Jia School. One of the well-known articles ”Kao gong ji tu” shows his efforts on studying the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of ”Three Rites”. The main purpose he wrote ”Kao gong ji tu” is to use illustration to proofread and correct the errors in Zheng Xuan's (127-200) text not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illustration of ”Ming Tang shape” and focus on the three aspects to discuss the thoughts in Dai Zhen's ”Kao gong ji tu”. It is a significant case study to overview Dai Zhen's thoughts about how to display his attitude toward the preciseness and vitality in the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of ”Three Rit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劉文典著:《淮南鴻烈集解》(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年 4 月)
  2. 唐孔穎達注(1995)。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3. 清王先謙(2006)。漢書補注。揚州:廣陵書社。
  4. 清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5. 清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 清王聘珍(1986)。大戴禮記解詁。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Wen Shi Zhe Publishing Co., Ltd.。
  7. 清汪中、王清信點校、葉純芳點校(2000)。汪中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8. 清阮元、鄧經元點校(2006)。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9. 清徐世昌、楊家駱編(1962)。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
  10. 清郭沫若、許維遹、聞一多(1956)。管子集校。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清郭沫若、許維遹、聞一多(1956)。管子集校。北京:科學出版社。
  12. 清戴震、張岱年編(1995)。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13. 清戴震、張岱年編(1995)。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14. 清戴震、張岱年編(1994)。戴震全書。合肥=He Fei:黃山書社=Huang Shan Publishing House。
  15. 清顧頡剛(1963)。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16. 漢桓譚、朱謙之校輯(2009)。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17. 漢許慎、鄭玄駁、王雲五編(1966)。駁五經異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8.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漢蔡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1998)。蔡中郎集逐字索引‧忠經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2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2000)。禮記正義。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2001)。周禮注疏‧冬官考工記。臺北=Taipei: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Taiwan Classics Publishing co., Ltd.。
  22. 戰國尸佼、清汪繼培輯、朱海雷(2006)。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2003)。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2003)。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2003)。續修四庫全書。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Publishing House。
  26.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1996)。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齊魯書社。
  27. 王夢鷗(1966)。古明堂圖考。孔孟學報,11,221-230。
  28. 江乾益(1993)。漢儒論明堂制度。興大中文學報,6
  29. 林文華(2008)。戴震經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0. 林慶彰編(2008)。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北: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31. 邱靜綺(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2. 張一兵(2007)。明堂制度源流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33. 張一兵(2005)。明堂制度研究。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34. 張壽安(2005)。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35. 張維屏(1998)。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36. 曹春平(1994)。明堂發微。建築學報,1994(9)
  37. 黃銘崇(1998)。明堂與中國上古之宇宙觀。城市與設計學報,1998(4)
  38. 楊鴻勛(2001)。宮殿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9. 楊鴻勛(1999)。日本列島的「黃帝明堂」。文物世界,1999(1)
  40. 楊鴻勛(1987)。建築考古學論文集,北京:
  41. 聞人軍(1990)。考工記導讀圖譯。臺北:明文書局。
  42. 聞人軍(1996)。考工記導讀。四川:巴蜀書社。
  43. 聞人軍(2008)。考工記譯注。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Publishing House。
  44. 鄭良樹、曾永義(1971)。儀禮宮室考‧儀禮車馬考‧儀禮樂器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5. 戴吾三(2003)。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46. 瀧川龜太郎(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