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敦煌講史變文中的祭祀敘述及其祭祀活動之關係

并列篇名

Dunhuang Historical Bianwen and the Activity of Worship

DOI

10.6238/SIS.201403.01

作者

楊明璋(Ming-Chang Yang)

关键词

敦煌 ; 變文 ; 唐五代 ; 祭祀 ; 敘述 ; Dunhuang ; bianwen ;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 worship ; narrating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6_1期(2014 / 03 / 01)

页次

1 - 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敦煌變文中的祭奠神鬼敘述,有二種類型:一是做為提供信息資訊的祭祀敘述,以講經變文為多;二是做為故事情節的祭祀敘述,以講史變文為多。後者尤值得關注,像〈伍子胥變文〉、〈孟姜女變文〉、〈漢將王陵變〉、〈王昭君變文〉、〈韓擒虎話本〉等五本講史變文,一方面藉祭祀情節以渲染故事、人物的悲壯與哀傷情調,一方面也藉賦誦祭文對故事裡的主要角色予以總結性的評述,甚至引出整個故事的要旨。相對於敦煌講經變文,講史變文的儀式性是較淡、娛樂性是較濃的,縱然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部分講史變文與祭奠神鬼儀式的關係。在唐五代,表演伎藝往往伴隨宗教齋會儀式,甚至喪葬祭祀也有英雄故事的伎藝表演,流衍至後代,許多的戲劇演出也結合齋會道場、祭奠神鬼儀式,且演出的故事主題也多為英雄神鬼。另外,若干敦煌寫本抄錄〈伍子胥變文〉、〈韓擒虎話本〉、〈前漢劉家太子傳〉等講史變文的同時,也抄寫齋願文、讚文等宗教應用文書。這些都表明了部分的敦煌講史變文與祭祀活動應是有所關聯的。

英文摘要

There are two types which narrating worship to gods and ghosts in Dunhuang bianwen. One type is the offering of information. The other type is the description of plot, which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especially-Wu Zi-XU bianwen, Meng Jiangnu bianwen, Han Jiang Wang-Ling bianwen, Wang Zhao-jun bianwen, and Han Qin-Hu huaben, for example. These five historical bianwens exaggerate sorrowful sentiment by the plot of worship; meawhile, recite funeral oration to comment on main roles and deduce the drift of story. Even though historical bianwen has entertaining inclination, it is relative to ceremony of worship. In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performing arts go along with the ceremony of memorial services; still more, there is performing art of heroic story in funeral. Extending to later ages, there are many dramas go along with the ceremony of memorial services, and the dramas are about heroes, gods and ghosts. In addition, Wu Zi-XU bianwen, Han Qin-Hu huaben, and Chian-Han Liou Jia Tai-tz juan have transcriptions of zhaiwen and hymns. Therefore, Dunhuang historical bianwen is relative to the activity of worship.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沈從文:〈宋人演劇的諷刺性〉,《論語半月刊》第 121 期(1948 年)。
  2. 宋•釋道誠撰:《釋氏要覽》,《大正新脩大藏經》54,No.2127(CBETA 電子佛典)。
  3. 唐•釋法照撰:《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大正新脩大藏經》85,No.2827(CBETA 電子佛典)。
  4. 宋李昉編(2003)。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5. 明馮夢龍、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2010)。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
  6. 明羅貫中(1993)。三國演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 唐封演、趙貞信校注(2005)。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 唐魏徵(198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9. 清阮元(1993)。經籍纂詁。臺北:宏業書局。
  10.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2)。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巴宙校輯(1965)。敦煌韻文集。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
  13. 王三慶(2009)。敦煌佛教齋願文本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王三慶(2009)。從敦煌齋願文獻看佛教與中國民俗的融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王先霈編、王又平編(2006)。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6. 田仲一成、云貴彬譯、于允譯(2002)。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7. 白秀芹(2004)。亦莊亦娛祭儀劇。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合肥:
  18. 吳真(2011)。招魂と施食:敦煌孟姜女物語における宗教救濟。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60
  19. 李占鵬(2000)。宋前戲劇形成史。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 李騫(1987)。敦煌變文話本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21. 車錫倫(2002)。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周紹良編、白化文編(1982)。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
  23. 林仁昱(2002)。論敦煌佛教歌曲特質與「弘法」的關係。敦煌學,23
  24. 金岡照光(1999)。關於敦煌變文與唐代佛教儀式之關係─以目連變文與盂蘭盆會為中心。敦煌文藪,臺北:
  25. 侯沖(2010)。俗講新考。敦煌研究,2010(4)
  26. 姜昆編、戴宏森編(2005)。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7. 施博爾(1970)。臺灣之道教文獻。臺灣文獻,17(3)
  28. 胡士瑩(1980)。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29. 倪彩霞(2011)。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0. 容世誠(2003)。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1. 荒見泰史(2003)。敦煌的故事綱要本。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
  32. 荒見泰史(2012)。敦煌喪葬儀禮と唱導。敦煌寫本研究年報,6
  33. 荒見泰史(2010)。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4. 高國藩(1994)。敦煌民間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5. 張錫厚(2006)。全敦煌詩。北京:作家出版社。
  36. 理查.謝克納、黃德林譯(2010)。從儀式到戲劇及其反面:實效-娛樂二元關係的結構。人類表演學系列:謝克納專輯,北京:
  37. 陸永峰(2000)。敦煌變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38. 庹修明(2001)。中國軍儺─貴州地戲。民族藝術研究,2001(4)
  39. 富世平(2009)。敦煌變文的口頭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0. 程毅中輯注(2000)。宋元小說家話本集。濟南:齊魯書社。
  41. 舒華(1993)。敦煌「變文」體裁新論。九州學刊,5(4)
  42. 項楚(2006)。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
  43. 黃征校注、張涌泉校注(1997)。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4. 新文豐公司編輯部編(1985)。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5. 楊明璋(2012)。論敦煌文學中的善惠故事─以 S.3050V、S.4480V、S.3096 為主。敦煌學,29
  46. 劉大杰(1994)。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華正書局。
  47. 潘重規(1979)。敦煌變文新論。幼獅月刊,49(1)
  48. 薛藝兵(2003)。神聖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49. 羅宗濤(1974)。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0. 羅斯寧(2007)。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51. 譚蟬雪(2006)。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陸穗璉(2018)。《漢將王陵變》與唐前王陵故事之互文性研究。成大中文學報,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