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王昌齡《詩格》的三境─對中國學界兩大詮釋取向的檢討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f Wang Chang-Ling’s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of "poetic rules": an examination about "Category-oriented" and "phase-oriented" theory in Chinese academic
|
DOI
|
10.6238/SIS.201603.04
|
作者
|
劉希珍(Chsi-Chen Liu)
|
关键词
|
王昌齡 ; 詩格 ; 三境 ; 意境 ; Wang Chang-Ling ; "poetic rules" ;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 conception
|
期刊名称
|
中國學術年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8_1期(2016 / 03 / 01)
|
页次
|
87
-
10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意境」一詞最早見於唐代王昌齡的《詩格》,和「情境」、「物境」合為三境。由於原始文獻的解說文字簡約,中國學術界從八○年代以來對三境的理解眾說紛紜,大致可分為「類型取向」和「層次取向」兩大詮釋取向,至今尚無定論。高友工建構中國文化中的抒情傳統時,所提出的美感經驗理論和三境的創作歷程不謀而合,因此本文借用高友工的理論框架對中國學界的兩大詮釋取向提出檢討與修正。本文確立了三境實為不可分割之整體,處於同一範圍之內,因此「類型取向」的各種說法皆無法成立,而情境和意境的運作是為了在物境中達到境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層次取向」應該修正為相反的次序,「物境」才是最高的品第,「形似」則是創作的最高要求。
|
英文摘要
|
A word of "Conception" (I Jing 意境) stem from Wang Chang-Ling's (王昌齡) "poetic rules" (Shi Ge 詩格), which with "Situation" (情境) and "Thing-situation" (物境) are combined into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San Jing 三境) in Tang Dynasty. Due to original words too shortly and hard to explain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s, the 1980s Chinese academic have different views to demonstrate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It is unclear conclusion but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split into "Category-oriented" (類型取向) and "Phase-oriented" (層次取向) in general. Gao Yu-Gong (高友工) build lyric trad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ropos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have the same creative histories. This article takes Gao's theory framework to review and examine into "Category-oriented" and "Phase-oriented" steps. Our conclusion confirm that "Three situational spheres" is hard to split, they are all in the same field, therefore, "Category-oriented" theory hard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operation with "Situation" and "Conception" purpose to obtain "Image phase" (境象) in "Thing-situation" (物境) environment. "Phase-oriented" should be modified into contrary order. Only "Thing-situation" has the highest order, "similarity " (形似) is the highest demand for creative work.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國球(2008)。從律詩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10,53-90。
連結:
-
蔡瑜(2010)。王昌齡的「身境」論—《詩格》析義。漢學研究,28(2),297-325。
連結:
-
龔鵬程(2009)。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3,155-190。
連結:
-
羅根澤:〈王昌齡詩格考證〉,《文史雜誌》第2 卷第2 期(1942 年),頁69-75。【Luo, Gen-ze. “The research of Wang Chang Ling's Poetic Rule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2:2 ,1942, pp.69-75. 】
-
唐柳宗元、楊家駱編(1999)。柳河東全集。臺北=Taipei:世界書局=World Co.。
-
唐遍照金剛、盧盛江校考(2006)。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
晉陸機、張少康集釋(2002)。文賦集釋。北京=Beijing:人民出版社=Renmin Book Co.。
-
梁劉勰、范文瀾注(1988)。文心雕龍注。臺北=Taipei:學海出版社=XueHai Book Co.。
-
梁鍾嶸、王叔岷注(1992)。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Taipei:中研院文哲所=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of Academia Sinica。
-
清永瑢、清紀昀(200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Co.。
-
王紅麗(2006)。王昌齡「三境說」淺探。名作欣賞,14,101-103。
-
王振復(2004)。對《意境探微》一書的四點意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32-37。
-
王振復(2006)。唐王昌齡「意境」說的佛學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4-101。
-
王運熙、楊明(1994)。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tique Press Co.。
-
王夢鷗(1984)。王昌齡生平及其詩論—王昌齡被殺之謎試解。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Taipei:
-
古風(2009)。意境探微(下卷)。南昌=NanChang:百花洲文藝出版社=Bai,Hua-Zhou Wen-Yi Press Co.。
-
古風(2004)。關於當前意境研究的幾個問題—答王振復兼與葉朗、王文生商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38-45。
-
古風(2009)。意境探微(上卷)。南昌=NanChang:百花洲文藝出版社=Bai,Hua-Zhou Wen-Yi Press Co.。
-
朱棟霖編、陳信元編(2000)。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縣=Chiayi County:南華大學=Nanhua University。
-
吳紅英(1993)。王昌齡的詩歌意境理論初探。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3(1),83-87。
-
吳鳳梅(1979)。臺北=Taipei,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of Chengchi University。
-
李珍華(1994)。王昌齡研究。西安=XiAn:太白文藝出版社=Tai Bai Wen Xi Press Co.。
-
李樹軍(2011)。唐代詩論中「意」的意象內涵與理論探索。貴州文史叢刊,2011(1),16-19。
-
李豐楙(2006)。《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257-264。
-
屈凱(2008)。唐代詩歌意境理論評述。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7(3),111-113。
-
柳龍飛(2005)。王昌齡「三境」說新論。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1),50-54。
-
高友工(2008)。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an Lian BookStore。
-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Center。
-
張伯偉編(2002)。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Nan-Jing:鳳凰出版社=Phoenix Book Co.。
-
張法(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Taipei:淑馨出版社=Shu Xin Press Co.。
-
張修蓉(1977)。王昌齡之詩格。中華學苑,20,93-106。
-
畢士奎(2008)。王昌齡詩歌與詩學研究。南京=Nan-Jing:江西人民出版社=Jiang Xi People Press Co.。
-
畢士奎(2001)。試論王昌齡的詩歌意境理論。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6),70-74。
-
陳必正(1991)。臺北=Taipei,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FuJen University。
-
陳劭為(2008)。王昌齡「意興說」之作品存在觀及對詩教的接受及轉化。先秦兩漢學術,2008(9),119-155。
-
傅璇琮(1995)。唐詩論學叢稿。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Wen,Shi-Zhe Press Co.。
-
賀天忠、楊麗娟(2010)。論王昌齡以「三境」說為核心的意境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5),146-151。
-
黃景進(2004)。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Student Bookstrore。
-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Taipei:滄浪出版社=Cang, Lang Press Co.。
-
廖蔚卿(1975)。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下)。中外文學,3(8),190-205。
-
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 An Press Co.。
-
蔡瑜(1998)。唐詩學探索。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 Ren Press Co.。
-
韓經太、陶文鵬(2003)。論中國詩學的「意象」與「意境」說—兼與蔣寅先生商榷。文學評論,2,101-111。
|
被引用次数
|
-
邱冠儒(2021)。王昌齡五古、七絕於歷代唐詩選本梗概抉微-兼論「七絕聖手」之形塑。東海中文學報,41,3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