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抒情詩人──論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傳記批評

并列篇名

Lyric Poet: Biographical Criticism The Personality and Style of Sima Qian by Li, Zhang-zhi

DOI

10.6238/SIS.201609.02

作者

廖棟樑(Tung-Liang Liao)

关键词

李長之 ; 司馬遷 ; 史記 ; 傳記批評 ; 抒情詩人 ; Li ; Zhang-zhi ; Sima Qian ; Shih Chi ; biographical criticism ; lyric poet

期刊名称

中國學術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38_2期(2016 / 09 / 01)

页次

29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方傳記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創作上的體裁,更是一種進行文學批評的方式,所謂傳記批評是也。替司馬遷撰寫的傳記《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一書亦然,乃是李長之(1910-1978)以傳記之體遂行批評之言說。傳記批評雖以撰寫傳記為歸宿,但不是為傳而傳,研究作家情況的最終目的還有研究作品,通過審視特定情境下的作品價值而確定作家在史學、文學與文化史上的特性和地位。因此,傳記必須傳、評結合,人、文並論。故文學史家總是「將李長之的批評標示為傳記批評,是因為他擅長為作家寫傳,而那傳記又有很濃重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研究的特點。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並不滿足於一般地描繪介紹作家的創作生活道路,也從不沈潛於史料的蒐羅考證,其功夫是探尋把握作家的人格精神與創作風貌,闡釋人格與風格的統一,領略作家獨特的精神魅力及其在創作中的體現。」《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一書,李長之著力刻畫司馬遷作為「抒情詩人」的「作家肖像」:「他的濃烈的情感,他原是像屈原樣的詩人」。「抒情」標示一種浪漫化的情感主義傾向,推重主體情感的原發性與創造性。從本體論上認定情感才是作品的本質、生命和靈魂;從發生學上確認作品起源於作家的情緒內驅;從作品論上闡明作品的藝術完成就是作家的情感被賦予語言的造「型」過程。這一傑作,其突出意圖顯然是要在民族危機時刻,振興和發揚以浪漫的文化英雄司馬遷為代表這一理想文化人格,俾能在戰後繼五四「啟蒙運動」後,迎接中國的「文藝復興」。

英文摘要

Biographical writing is not only a literary genre but also an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The works of an author can be examined along with the author's literary life in cert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he Personality and Style of Sima Qian (1948) by Li, Zhang-zhi (1910-1978) is one best example of biographical writing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book presents the personality and style of Sima Qian, the reinforcement of each other, and consequently showcases how Shih Chi becomes literary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this biographical writing, Li, Zhang-zhi makes efforts to render Sima Qian as a lyric poet. In Li's romantic portrait of the historian as a lyric poet, Shi Chi can be seen as a literary conversion of Sima Qian's sensibility, which takes center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this way, Li celebrates Sima Qian as a representative romantic hero in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n the greater social modern context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Enlighten Movement in China, and the new Renaissance to co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英俊(2009)。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3,239-271。
    連結:
  2. (2006)。李長之文集。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教育出版社=Hebei Education Press。
  3. 明凌稚隆輯校、李光縉增補、有景範平補標(1992)。補標史記評林。臺北=Taipei:地球出版社=Diqiu Press。
  4. 唐歐陽詢編纂(2013)。藝文類聚。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s Press。
  5. 清吳見思、陸永品點校整理(1985)。史記論文。長春=Changchun: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Dongbe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6. 清劉鶚、徐少痴新注(2013)。老殘遊記新注。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 Company。
  7.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2011)。史記會注考證。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an Press。
  8. 丹納、傅雷譯(1991)。藝術哲學。合肥=Hefei:安徽文藝出版社=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9. 王一川(2016)。種咱們的園地要緊。讀書,1月號=January,67-72。
  10. 卡西勒、甘陽譯(1990)。人論。臺北=Taipei:桂冠圖書公司=Guiguan Book Company。
  11. 卡西勒、關子尹譯(1986)。人文科學的邏輯。臺北=Taipei:聯經出版公司=Lianjing Press Company。
  12. 弗洛伊德(1985)。精神分析引論。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Shangwu Publishing Company。
  13. 朱自清(1996)。朱自清全集。南京=Nanjing:江蘇教育出版社=Jiangsu Education Press。
  14. 朱東潤(1999)。朱東潤傳記作品全集。北京=Beijing:東方出版中心=Dongfang Press Center。
  15. 朱東潤(1989)。張居正大傳。上海=Shanghai:上海書店=Shanghai Book Store。
  16. 江守義(2001)。感情的批評主義─論李長之的文藝批評。中國文學研究,2001(2),72-77。
  17. 江守義(1999)。「藝術-人生」的傳記批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4),559-563。
  18. 李長之(2006)。李長之文集。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教育出版社=Hebei Education Press。
  19. 李長之(2011)。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Shangwu Publishing Company。
  20. 李維武編(1990)。徐復觀與中國文化。武漢=Wuhan:湖北教育出版社=Hubei Education Press。
  21. 李澤厚(2009)。美的歷程。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anlian Book Store。
  22. 杜維明(1984)。燕園論學集。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3. 彼德.蓋伊、劉森堯譯(2004)。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臺北=Taipei:立緒出版公司=Lixu Press Company。
  24. 於璐(2014)。李長之學術編年。書目季刊,48(2),79-115。
  25. 邵瀅(2006)。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武漢=Wuhan:湖北教育出版社=Hubei Education Press。
  26. 勃蘭兑斯(1984)。十九世紀文學主潮。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Renmin Wenxue Press。
  27. 勃蘭兑斯、成時譯(1980)。十九世紀波蘭浪漫主義文學。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Renmin Wenxue Press。
  28. 洪堡特、姚小平譯(1999)。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Shangwu Publishing Company。
  29. 胡經之編、王岳川編(1994)。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30. 范文瀾(1980)。文心雕龍注。臺北=Taipei:學海出版社=Xuehai Press。
  31. 埃米爾‧施塔格爾、胡其鼎譯(1992)。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ocial Science Press。
  32. 夏中義(2004)。學人本色。桂林=Guilin: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33. 徐復觀(1976)。中國文學論集(增補三版)。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Book Company。
  34.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35. 高友工(2008)。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Beijing:
  36. 高友工(2008)。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討論「知」與「言」。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Beijing:
  37. 郜元寶編(1998)。李長之批評文集。廣東=Guangdong:珠海出版社=Zhuhai Press。
  38. 張世林編(1999)。學林春秋三編。北京=Beijing:朝華出版社=Zhaohua Press。
  39. 張松建(2012)。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40. 張寅彭(2012)。中國詩學專著選讀。桂林=Guilin: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41. 張毅(1995)。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Store。
  42. 張檸(2013)。感傷時代的文學。北京=Beijing:新星出版社=Xinxing Press。
  43. 張蘊艷(2006)。李長之學術─心路歷程。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44. 梁剛(2009)。理想人格的追尋─論批評家李長之。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45. 梁啟超(2013)。梁啟超古典文學論注。上海=Shanghai:上海書店=Shanghai Book Store。
  46. 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Beijing:北京出版社=Beijing Press。
  47. 梁實秋(1978)。梁實秋論文學。臺北=Taipei:時報出版公司=Shibao Press Company。
  48. 陳國球編(2016)。香港文學大系‧評論一。香港=Hong Kong:商務印書館=Shangwu Publishing Company。
  49. 陳國球編、王德威編(2014)。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anlian Book Store。
  50. 勞倫斯.A.施耐德、張嘯虎譯、蔡靖泉譯(1990)。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武漢=Wuhan:湖北教育出版社=Hubei Education Press。
  51. 復旦大學中文系編(2006)。朱東潤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s Press。
  52. 費振剛、常森、趙長征、安小蘭(2009)。中國古代要籍精解。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53. 馮川(2003)。死亡恐懼與創作衝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Sichuan Renmin Press。
  54. 黃鍵(2000)。北京=Beijing,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55. 黑格爾、朱孟實譯(1983)。美學。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 Company。
  56. 黑格爾、朱孟實譯(1981)。美學。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Book Company。
  57. 楊正潤(2005)。解釋」與現代傳記理論。歐美文學論叢,4
  58. 溫儒敏(1993)。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59. 鄒 君(2007)。宜昌=Yichang,三峽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anxia University。
  60. 廖棟樑(2016)。抒情主義與現代《楚辭》研究─梁啟超、梁宗岱與李長之。人文中國學報,22
  61. 劉永濟(2010)。十四朝文學要略。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Store。
  62. 劉陽(2015)。重構詩性─基於從純粹性向非純粹性的思想演進。上海=Shanghai: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Huad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63. 潘樹廣、黃鎮偉、包禮祥(1998)。古代文學研究導論—理論與方法的思考。合肥=Hefei:安徽文藝出版社=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64. 魯迅、顧農講評(2009)。漢文學史綱要。南京=Nanjing:鳳凰出版社=Fenghuang Press。
  65. 蕭學周(2014)。為新詩賦形:聞一多詩歌語言研究。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66. 錢基博(1971)。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Taipei:海國書局=Haiguo Book Store。
  67. 錢鍾書(2001)。談藝錄。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anlian Book Store。
  68. 賽義德、謝少波譯(1999)。賽義德自選集。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ocial Science Press。
  69. 羅偉文(2012)。中國現代文論與德國古典美學。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ocial Science Press。
  70. 蘇珊.朗格(1986)。情感與形式。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ocial Science Press。
被引用次数
  1. 錢瑋東,廖棟樑(2018)。走內線的路-梁宗岱的體驗批評。政大中文學報,30,95-128。
  2. (2020)。“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與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人文中國學報,29,18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