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

并列篇名

Modernity and Its Critique: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

DOI

10.29816/TARQSS.199806.0006

作者

酒井直樹(Naoki Sakai)

关键词

現代性 ; 批判 ; 後現代 ; 普遍主義 ; 特殊主義 ; 東方 ; 西方 ; modernity ; critique ; postmodern ; universalism ; particularism ; east and west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1998 / 06 / 01)

页次

205 - 2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藉由解構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意即西方與非西方的定位,來曝露形塑這些差異的發言位置,並企圖消解西方及東方的想像性統合。與以往談法不同,本文指出,無論是西方或非西方的論述,率皆採取了某種未曾言明的立場,此即它們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本文針對這種立場而解構之。作者不僅曝露形成這個分裂的發言位置,他還拆解所謂的西方與東方之統合性,因為正是這個說法才使得前述之發言位置,得以持續。一般認為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實乃水火不容,本文的論點與此相反,它試圖展示,此二者相互強化,彼此補充而從未真正有所衝突;二者相互需要,亟欲結合成為自成格局,互為奧援的關係,如此,二者方始能夠閃躲對話,因為雙方若經對話,勢必危及它們各自棲身之安全的、和諧的獨白世界。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交互背書,以此隱藏各自的缺陷;二者緊密掛連,共謀成事。就此而論,類如民族主義這種性質的特殊主義,從來也統未能嚴正地批判普遍主義,因為前者是後者的共謀。

英文摘要

Deconstructing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 as the unspoken positioning of the west and non-west, this article not only exposes the enunciative position which formulates the divide, but further disarticulates the putative unity of the west and the Orient which unholds the speaking position. Contrary to what has been understood, this essay seeks to demonstrate that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 reinforce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ey are never in real conflict; they need each other and have to seek to form a symmetrical, mutually supporting relationship by every means in order to avoid a dialogic encounter which would necessarily jeopardize their reputedly secure and harmonized monologic worlds.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 endorse each other's defect in order to conceal their own; they are intimately tied to each other in their accomplice. In this respect, a particularism such as nationalism can never be a serious critique of universalism, for it is an accomplice thereof.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85)。哈貝馬斯與現代性。坎布利奇:
  2. 大衛.波拉克(1986)。意義的斷裂。普林斯頓:
  3. 尤爾根.哈貝馬斯(1984)。商談行動理論,第1卷。波士頓:燈塔出版社。
  4. 竹內好(1980)。何謂現代?。東京:筑摩書房。
  5. 酒井直樹 Sakai, Naoki(1983).過去的聲音:語言在18世紀日本話語中的位置.芝加哥:
  6. 思想
  7. 高阪正顯(1964)。歷史性的世界。東京:理想社。
  8. 高阪正顯 、 鈴木成高 、 高山岩男 、 西谷啟治(1942)。世界歷史的立場與日本。中央公論,1月
  9. 高阪正顯 、 鈴木成高 、 高山岩男 、 西谷啟治(1942)。東洋共營團的倫理性與歷史性。中央公論,4月
  10. 理查德.羅蒂。哈貝馬斯和與利奧塔德論後現代
  11. 雅克.德里達(1981)。播散。芝加哥:
  12. 魯迅(1983)。故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曾倚萃、石之瑜(2008)。亞洲的超克?戰後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時間與空間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6,33-65。
  2. 陳光興(2005)。「亞洲」做為方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139-218。
  3. 單文經(2002)。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23-141。
  4. 梁廷毓(2023)。東亞的來世:論一種去全球化的「地域史時間」與「星球化實踐」。國家發展研究,22(2),111-140。
  5. 劉紀蕙(2004)。從「不同」到「同一」:台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臺灣文學學報,5,49-83。
  6.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5,69-122。
  7. (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臺灣社會學刊,31,153-188。
  8. (2008)。民族、歷史與倫理—中國後帝制時期(post-imperial)史學之抉擇。新史學,19(2),8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