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并列篇名

A Critique from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Cheap Foreign Labor" Discourse

DOI

10.29816/TARQSS.200006.0002

作者

劉梅君(Mei-Chun Liu)

关键词

政治經濟學 ; 廉價外勞 ; 產業後備軍 ; political economy ; cheap foreign labor ; industrial reserve army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0 / 06 / 01)

页次

59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既有外勞文獻,大多數是出自經濟學或管理學的觀點,因此,外勞議題被視為市場供需或價格的問題,或被視為是某種潛在的危險,因而需要加以管理。這樣的觀察視野缺乏人本的考察,且易簡化外勞出現在台灣的政治經濟意涵。一般認為外勞的大量出現與其廉價有關,然其何以能廉價;以及在廉價之外,外勞對台灣的生產關係,具有何種生產政治的作用?本文循著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脈絡,深化既有的「廉價」論述。 外勞之所以「廉價」,是相對於國內勞工的平均工資而言,但若比較基凖是東南亞或中國大陸這些地區,則目前以勞基法「基本工資」的水準而官,顯然就不是那麼的「廉價」了。這裡凸顯出的一個問題是,外勞的「廉價」與否,牽涉到的是不同經濟體的社會發展程度。「基本工資」在台灣,之所以較難獲得勞工的青睞,絕不是以台灣勞動者「好逸惡勞」這樣具有道德性的評論可以解釋清楚,而是這個工資基準要支持起勞工家庭生活,有其客觀上的困難。弔詭的是,同樣的「基本工資」卻能吸引外勞爭相前來,也正是因為該工資水準,在支持外勞在其母國的家庭生活上,是綽綽有餘。因此,台灣外勞的「廉價」其實是建立衣外勞的「生產」與「社會再生產」分離的基礎上,外勞在台灣的「生產」所創造出的剩餘,其中一小部份作為工資給付,作為外勞匯回母國維持其「社會再生產」所需。 外勞對台灣資本家的作用,不僅在於其「廉價」,更在終其對生產關係的作用。在外勞政策下,作為一種「不自向」且「即期」商品的外勞,是大有助益對生產關係的穩定,並嚇阻任何對資本的桃釁企圖,完成基本社會關係的再生產。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 apparent paradox of the labor market, the coexistence of labor shortage and umemployment. Why local labors are left jobless at the same time that labor shortage emerges as a high issue? Being cheap is a commonly suggested excuse for the high demand for foreign labors.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from Marxist tradition provides an insightful clue to the reasons why foreign labors are mushroomed in the past ten to twenty years. The sepa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an institutional result of foreign labor policy, explains why foreign labors could remain cheap at a level unacceptable to local workers. But other than being cheap, foreign labors serve socio-political purposes that did not receive attention amo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aiwan. To be specific, foreign labors help stablize the social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urther aggravate the already tilting imbalance of worker-employer relationship that leads to the even more silence of the labors. This aspect of socio-political implications is the key to the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75).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Britai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Methuen.
  2. (1986).Family, Economy and State.London:Croom Helm.
  3. (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勞動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4. Burawoy, Michael(1985).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London:New Left Books.
  5. Burawoy, Michael(1976).The Fun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Migrant Labor: Comparative Material from Southern Africa and United States.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81(5)
  6. Castles, S., Kosack, G.(1972).The Function of Labour Immigration in Western European Capitalism.New Left Review,73
  7. Offe, Claus(1985).Disorganized Capitalism.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8. Picchio, Amtonella(1992).Social Reproduc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Labor Marke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Polanyi, K.(1944).The great Transformation.New York:Farrar and Rinehart.
  10. Polanyi, K.(1977).The Livelihood of Man.New York:Academic Press.
  11. Ricardo, D.(1951).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vol. 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Smith, Adam(1976).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Oxford:Clarendon Press.
  13. 卡爾.馬克思(1975)。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行政院主計處(1990)。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5. 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七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9)。八十七年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統計結果。勞工行政 Labor Review Magazine,137
  17. 陳宗韓(1999)。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18. 臺灣勞工陣線(2000)。五百大工會領導人政治態度問卷調查報告。勞動者 The Labour,113
  19. 趙守博(1992)。回顧充滿挑戰的一年/外勞政策檢討。中國勞工 China Labor Magazine
  20. 潘英海 Pan, Ing-Hai(1993)。台北縣外籍勞工問題研究調查報告。台北縣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
  21. 衛民 Wei, Michael M.(1996)。外籍勞工的工會活動與勞工參與。臺灣省勞資關係協會。
被引用次数
  1. 白朗潔、王宏仁(2007)。移工、跨國仲介與制度設計:誰從台越國際勞動力流動獲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5,35-66。
  2. 曾嬿芬(2007)。研究移住∕居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75-103。
  3. 陳翰堂(2021)。全球、有序與正常遷移全球公約框架下的台灣遷移基礎設施初探。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8,63-99。
  4. 陳緯華(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57-105。
  5. 成露茜(2002)。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5-43。
  6. 黃上生(2013)。涉外勞動契約之裁判管轄權及準據法與外籍勞工人權之研究。蘭陽學報,12,124-139。
  7. 黃宗儀、李紀舍(2011)。「近似家人,實非親故」移工情感勞動與影像親密性的文化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5-30。
  8.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藉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9. 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僱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8,43-97。
  10.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4,107-150。
  11. 梁莉芳(2019)。結構性脆弱的悲歌:外籍漁工的日常工作與健康經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2),263-300。
  12. 林育生(2014)。遠行與作功德:泰國東北社會男性跨國移工的性別政治與行動意義。台灣東南亞學刊,10(1),33-70。
  13. 劉光益,黃國俊,黃英輝,梁莉芳,張書森,洪明恩(2023)。新冠肺炎疫情下臺灣藍領移工的心理健康與福祉。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50,61-122。
  14. 邱德亮(2008)。從局限經濟到普遍經濟:鴉片消費的東方語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1-55。
  15. 王志弘(2011)。我們有多元文化城市嗎?台北都會區東南亞族裔領域化的機制、類型與作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31-84。
  16. 吳慧娟(2018)。遷移與障礙:顧玉玲的《我們》與《回家》。中外文學,47(1),77-114。
  17. 吳永毅(2009)。無HOME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1-74。
  18. 顏士閔、黃仁宗(2017)。文化差異、生活適應與在地飲食體驗對外籍移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兼論族群特性與居留時間的影響效果。島嶼觀光研究,10(4),60-88。
  19. 楊培珊、王潔媛(2018)。「客工」?臺灣小型長期照顧機構外籍看護工之照顧勞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2(2),95-134。
  20. 楊婉瑩、張雅雯(2014)。為什麼反對移工/移民?利益衝突抑或文化排斥。政治科學論叢,60,43-84。
  21. (2003)。政策工具選擇的政治經濟學:以經發會基本工資的爭議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9,89-121。
  22. (2003)。政策工具選擇的政治經濟學:以經發會基本工資的爭議爲例。公共行政學報,9,89-121。
  23. (2008)。保障家務工作者的就業福利與勞動權益:以彭婉如基金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2,236-263。
  24. (2016)。全球化的跨國勞動力─外籍看護工在長照機構之情緒勞動。社區發展季刊,153,154-169。
  25. (2017)。從國際人權公約反思我國外籍勞工人權。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9(2),125-145。
  26. (2020)。移工自由轉換雇主之限制規範與檢討。交大法學評論,特刊,1-50。
  27. (2021)。跨越國境的勞動平權?— 論勞動權利之平等保護面對「暫時性跨國移工制度」之侷限。中研院法學期刊,28,211-285。
  28. (2022)。越南牛頭與台灣仲介:跨國招工網絡的彈性重組。台灣社會學,43,1-50。
  29. (2023)。「互為主體師生關係」的教育學實踐:以東南亞移工自我敘事紀錄片教學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3(2),4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