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大理街社區運動

并列篇名

Toward a Citizens' City: The Dali Community Movement of Taipei

DOI

10.29816/TARQSS.200206.0004

作者

夏鑄九(Chu-Joe Hsia);成露茜(Lucie Cheng);陳幸均(Hsing-Chun Chen);戴伯芬(Po-Fen Tai)

关键词

市民 ; 社區 ; 都市運動 ; 市民城市 ; 台北 ; citizen ; community ; urban movements ; citizens' city ; Taipei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02 / 06 / 01)

页次

141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台北萬華大理街的都市運動為個案,分析一個老市中心的舊鄰里,如何經由一連串社區動員過程,反對市政府的都市計劃與都市更新方案,結果不但改變了市政府的態度,而且經由社區參與過程,致力於推動改善社區公共空間的品質。這個動員的目標雖然還沒有完全達成,後續的公園設計、相關工程建設、地方產業轉型還在進行,其他的外在危機也還在繼續發生,有待社區成員繼續努力。然而在這些社區動員過程中,確實可以看到,經由認同的轉化,以社區抵抗為起點的市民意識在逐漸形成。 作者們先說明大理街社區動員的起因、過程與初步結果。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在成功的社區動員過程中,社區組織的成員與不同政黨的民意代表、新聞媒體、專業者的互動關係,以及,社區組織本身的弱點與社區意識的自我反省能力。這個社區自我賦權過程,接著還要面對更困難的老市中心轉化和參與式公園設計等方案。最後,就成功的都市運動個案,在國家與社會間表現的新歷史關係轉化方面的理論意義言,大理街個案可以視為近年台灣市民社會歷史浮現的一部份。這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城市的與社區的領域性認同的表現,地方政府與社區自主性間的動態互動關係值得做為後續追蹤研究的基礎。作者們想指出,這是都市運動過程中市民形成的過程;做為一個第三世界的城市,台北市或許不是沒有創造一個“市民城市”的社會基礎與機會。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Dali, an old neighborhood in the old Taipei city center struggled to transform itself from resistance to the City's urban renewal plan to the militant mobilization of a common proje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life. In the process passive residents became active citizens, and hapless individuals trapped in the ”development oriented” partnership of state and capital became a formidable collective insisting on equal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that would affect their community. Their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ed the nascent civil society of Taipei and even won government recognition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urban movement. By constituting Dali as a community, the residents contributed to the remaking of Taipei as a Citizens' City. We discuss the background, process, and preliminary outcome of this community struggle, and then analyze its implications for transform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Castells, M.(1983).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Castells, M.(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Oxford:Blackwell.
  3. Castells, M.(2000).End of Millennium.Oxford:Blackwell.
  4. Fischer, C. S.(1982).To dwell among friends: Personal networks in town and city.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Friedmann, J.(2000).The Good City: In Defense of Utopian Think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4(2)
  6. Giddens, A.(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7. Touraine, A.(1995).Critique of Modernity.Oxford:Blackwell.
  8. Wellman, B.(1979).The Community Question: the Intimate network of East Yorker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4(5)
  9. 夏鑄九 Hsia, Chu-Joe(2000).Bridging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for Alternative Practices in 21st Century Geographies.2nd ICGC,Taegu, South Korea:
  10. 徐進鈺 Hsu, Jinn-Yuh, Saxenian, A.(2000).The limits of guanxi capitalism: transnat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32(11)
  11.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0)。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案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案,中國時報。
  12. 陳幸均 Chen, Hsing-Chun(2000)。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3. 華昌宜 Hua, Chang-I(1998)。台北市都市計畫變更增益回饋辦法及管理方式之研究台北市都市計畫變更增益回饋辦法及管理方式之研究,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14. 遲恆昌(1999)。社區動員與社區組織。
被引用次数
  1. 郭瑞坤、張秦瑞、徐依鈴、沈逸晴(2013)。社區議題與社區自主性關聯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39。
  2. 黃若慈、李涵茹、王志弘(2013)。縉紳化或便利城市升級?新北市三重區都市生活支持系統再結構。國家發展研究,12(2),179-230。
  3. 李蔚,王志弘(2021)。社區基礎設施化:新北市新店區花園新城供水爭議。地理研究,73,1-30。
  4. 邱淑宜、林文一(2014)。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地理學報,72,85-109。
  5. 石振國(2014)。從方案評估理論反思《都市更新條例》。中華行政學報,15,7-25。
  6. 釋昭慧(2018)。宗教與「非家者」的交集-台灣宗教性慈善暨社福團體「遊民服務」之現況、瓶頸與展望。新世紀宗教研究,17(2),89-112。
  7. 蘇碩斌(2008)。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3),397-439。
  8. 王文誠(2011)。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都市與計劃,38(1),1-29。
  9.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10. 王志弘(2010)。都市社會運動的顯性文化轉向?1990年代迄今的台北經驗。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6,39-64。
  11. 王志弘(2012)。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人文社會學報,13,31-70。
  12. 王志弘(2019)。臺灣都市與區域發展之文化策略批判研究回顧,1990s-2010s。文化研究,29,13-62。
  13. 夏鑄九(2006)。對台灣當前工業遺產保存的初期觀察:一點批判性反思。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91-105。
  14. 蕭閎偉、全泓奎、水內俊雄、中山徹、山田理繪子(2015)。以非正式公私協力網絡建構遊民取向之社會出租住宅:臺北市萬華地區的案例分析。都市與計劃,42(3),295-324。
  15. 張春炎(2013)。地方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苗栗「灣寶社區」動員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116,173-206。
  16. 鄭育芬、翁註重(2013)。販賣服務 戰後台北市街道家具營造的歷史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0,1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