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

并列篇名

Dis/placed Identification and Politics of Space: The Consumptive Ethnoscape around Tao-Yuan Railroad Station

DOI

10.29816/TARQSS.200603.0004

作者

王志弘(Chih-Hung Wang)

关键词

外籍移工 ; 流移認同 ; 族裔地景 ; 消費 ; 桃園 ; migrant worker ; diaspora identity ; ethnoscape ; consumption ; Tao-Yuan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06 / 03 / 01)

页次

149 - 2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選擇桃園火車站周邊地區為田野場域,探討桃園縣這個北部主要工業區域,也是移民勞工人口最多的縣市,其東南亞消費族裔地景(ethnoscape)的形成過程及發展狀況,尤其是嘗試擺放在桃園市的都市發展過程裡來分析。本研究圍繞著空間政治與移/置認同的概念,突顯了幾個分析課題:族裔地景的形成引發了什麼樣的社會衛突和緊張,如何展現為爭奪空間使用及意義的官行?這片族裔地景與本地居民、警方監控、不同店家反應,以及外籍移工的關係各自為何?都市消費空間的佔取和休閒活動的展開,如何構成了外籍移工和外籍配偶協商自我和集體認同的場域?尤其部分由東南亞籍配偶經營的餐飲店,做為不同身分(移民或移工)的東南亞族裔集聚的社會空間,在族裔認同形構上又有何特殊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ast Asian consumptive ethnoscape around Tao-Yuan railroad station. The Tao-Yuan County, which gather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migrant workers, is the major industrial region of Northern Taiwan. The author trac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ao-Yuan City and tries to embed the emergence of the ethno-consumptive space for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urban process. The article then expounds several issues around two sets of concepts-politics of space and dis/placed identification. What kinds of social tension and conflict are deriv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ethnoscape? And how do these tensions and conflicts appear as contention about uses and meanings of space? W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onsumptive ethnoscape and the negotiation of dis/placed identities? And how do the appropriation of urban consumptive space and pursuing of leisure activities become social practices for marking self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And the author also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of restaurants run by foreign spouses for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and ethnic social network.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93-151。
    連結:
  2.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律賓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連結:
  3. 桃園縣統計要覽
  4.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網站
  5. 台北縣統計要覽
  6. Appadurai, Aijun.(1996).Modernity as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7. Ashley, Bob,Joanne Hollows,Steve Jones,Ben Taylor.(2004).Food and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
  8. Beardsworth, Alan,Teresa Keil.(1997).Sociology on the Menu.London:Routledge.
  9. Bocock, Robert.(1993).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
  10. Goffman, Erving.(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Doubleday:Anchor Books.
  11. Law, Lisa.(2001).Home cooking: Filipino women and geographies of the senses in Hong Kong.Ecumene,8(3),264-283.
  12. Lee, Martyn J.(ed.)(2000).The Consumer Society Reader.Oxford:Blackwell.
  13. Lefebvre, Henri.,Donald Nicholson-Smith(trans.)(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asil Blackwell.
  14. Lupton, Deborah.(1996).Food, the Body and the Self.London:Sage.
  15. Martin, Jeannie.(2000)。Translated space/translated identity: landscapes of Chinese food in a Sydney street。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Massey, Doreen.,Jon Bied(eds.)(1993).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
  17. Mennell, Stephen,Anne Murcott,Anneke H. van Otterloo.(1992).The Sociology of Food: Eating, Diet and Culture.London:Sage.
  18. Paul Cloke(eds.),Philip Crang(eds.),Mark Goodwin(eds.)(1999).Introducing Humann Geographies.London:Arnold.
  19. Pratt, Geraldine.,Doreen Massey(eds),John Massey(eds),John Allen(eds),Philip Sarre(eds)(1999).Human Geography Today.Cambridge:Polity Press.
  20. Rojek, Chris.(1985).Capitalism and Leisure Theory.London:Tavistock.
  21. Rojek, Chris.(1995).Decentring Leisure: Rethinking Leisure Theory.London:Sage.
  22. Scapp, Ron(eds),Brian Seitz(eds)(1998).Eating Culture.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3. Sibley, David.(1995).Geography of Exclusion.London:Routledge.
  24. Soja, Edward W.(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
  25. Soja, Edward W.(1996).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Oxford:Blackwell.
  26. Storey, John.(1999).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London:Arnold.
  27. Wearing, Betsy.(1998).Leisure and Feminist Theory.London:Sage.
  28. Zukin, Sharon.(1998).The Cultures of Cities.Oxford:Blackwell.
  29.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4)。台北市特色景觀街區-雙城街商圈暨兩側地區環境改造規劃設計總結成果報告書。
  30. 台灣營建研究院(2000)。桃園矽谷:科學智慧園區規劃。桃園:桃園縣政府。
  31. 吳比娜(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吳挺峰(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林建元(1992)。工業區開發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34. 金天立(2003)。台灣大學地理系學士論文。
  35. 范清宏(1993)。台銀擬推動大型造鎮計劃,復興紡織員工深恐「覆巢」。中國時報(1993/05/14)。
  36. 許弘毅(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37. 許萬達(1993)。省府計畫開發桃園復興紡織廠舊址土地,昔日員工四十余人關切陳情。中國時報(1993/12/16)。
  38. 黃登榆、林佳諭(1998)。金融機構紛標售精華土地。經濟日報(1998/09/16)。
  39. 鄭滄傑(1994)。以職工福利金購買土地被變賣,復興紡織職工自救。中國時報(1994/01/01)。
  40. 賴淑姬(1994)。省議員促宋楚瑜「看緊」唐榮防範弊端;台銀與唐榮合作開發前後與紡織廠土地案。聯合報(1994/06/16)。
  41. 閻鳳婷(1998)。長億擬接手瑞聯部分資產,目前較中意桃園一筆住商合作開發權。經濟日報(1998/10/05)。
  42. 應翠梅(1999)。上百億大餅台銀、唐榮合作案民代想解凍。聯合報(1999/03/30)。
  43. 簡逸姍(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次数
  1. 陳翰堂(2021)。全球、有序與正常遷移全球公約框架下的台灣遷移基礎設施初探。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8,63-99。
  2. 陳坤宏(2010)。高雄市菲律賓籍外籍勞工在都市商業區的聚集與消費活動對都市社區空間之影響。建築與規劃學報,11(3),161-192。
  3. 陳坤宏(2011)。高雄市商業區東南亞外籍勞工之聚集與都市空間分割化之關連。建築與規劃學報,12(1),47-74。
  4. 陳燕禎(2008)。台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國家與社會,4,43-99。
  5. 高郁婷,王志弘(2022)。公共空間的維護政治:新北市三重區公園的清潔工作。地理學報,103,37-63。
  6. 林純秀、沈孟穎、王志弘(2009)。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台北都會區外圍東南亞消費地景分析。臺灣東南亞學刊,6(1),3-48。
  7. 林育生(2014)。遠行與作功德:泰國東北社會男性跨國移工的性別政治與行動意義。台灣東南亞學刊,10(1),33-70。
  8. 邱琡雯(2007)。「移民區病理vs.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以在台越南女性的店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3,95-120。
  9. 邱德亮(2008)。從局限經濟到普遍經濟:鴉片消費的東方語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1-55。
  10. 沈孟穎、王志弘(2009)。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3,119-166。
  11. 沈孟穎、王志弘(2010)。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臺灣東南亞學刊,7(1),151-192。
  12.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13.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是不是關鍵詞?。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205-212。
  14. 王志弘(2011)。我們有多元文化城市嗎?台北都會區東南亞族裔領域化的機制、類型與作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31-84。
  15. 吳永毅(2009)。無HOME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1-74。
  16. 楊賀雯、陳建元、張凱茵(2016)。臺中第一廣場暨周邊地區東南亞族裔空間形成與轉變。都市與計劃,43(3),261-289。
  17. 張春炎(2011)。從異鄉人到「藝」鄉人:中和區小緬甸美食街的文化景觀和象徵展演。臺灣東南亞學刊,8(2),139-170。
  18. 張書銘(2023)。北移工、南新娘:越南遷移體制的制度脈絡分析。問題與研究,62(1),129-170。
  19. (2011)。高雄市商業區東南亞外籍勞工之聚集與都市空間分割化之關連。藝術研究學報,4(2),47-74。
  20. (2014)。內捲化的跨國移動:來台印尼爪哇女性移工的道德經濟學。臺灣社會學刊,55,75-126。
  21. (2020)。可利用性的空間政治:臺中車站暨周邊公共空間的場景構作與身體繫留。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1,31-63。
  22. (2022)。漁港遷移基礎設施脈絡反思:以澎湖漁工生活適應調查為例。止善,32,121-156。
  23. (2023)。當勞動節點變成信仰飛地:海外客工如何成為一貫道傳向中國的擔綱者。台灣社會學,46,10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