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小國的學術困境: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教學與評量的反省

并列篇名

The Predicament of Small Nation: A Reflection on Research,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in Taiwan's Social Sciences

DOI

10.29816/TARQSS.200703.0003

作者

黃樹仁(Su-Jen Huang)

关键词

社會科學 ; 規模 ; 品質 ; 研究 ; 教學 ; social sciences ; scale ; quality ; research ; teaching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65期(2007 / 03 / 01)

页次

117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藉由一系列預設、推論、模擬、與經驗參照等,來推論學術規模偏小對臺灣此等學術小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 與政治、社會、經濟、學術歷史等條件相近的大國相比,小國社會科學規模偏小,不僅限制學術生產的總量,而且降低本土研究與教學的平均品質,乃至於降低學術評量、學術領導階層與學術政策的素質。這是規模此一物質條件所致,不是制度更張或學者個人修為所能克服。甚至不是多撥研究經費所能改善。 本文也推論,改善小國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一是擴大學界規模,藉以增加集體研究累積。二是擴大校系規模,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三是每學門成立幾個較大的特優系所,藉由聚集幾位原創學者而達到誰動學術良性發展的臨界值,帶動系所與學界的研究與教學發展。四是鼓勵不擅研究的學者從事學術翻譯來代替低品質的研究,以增加教材。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mploys a series of assumptions, deductions, simulations, and empirical references to infer the impact of small sca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s in small nations like Taiwan. It is found that the small scale of social sciences community in small nations would reduce not only the overall quantity of academic production, but also the average quality of research, teaching, evaluation, academic leadership, and academic policy. These shortages are caused by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scale, therefore could not easily be corrected by institutional design or individual endeavor, or even larger research budget.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ost essential steps to alleviate these predicaments of small nations would be, firstly, to significantly expand the scale of social sciences community; secondly, to enlarge the size of universities and departments; thirdly, to establish in each discipline several leading departments sizable enough to be endowed with several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s a core to lead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these departments and their discipline in large; and, finally, to encourag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k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eading material available to student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曹添旺|賴景昌|張峰嘉(2002)。臺灣經濟學術單位在EconLit資料庫的學術表現。經濟論文,30(2),115-152。
    連結:
  2. 陳光興|錢永祥(2004)。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6,179-206。
    連結:
  3. 葉啓政(2004)。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臺灣往會研究季刊,56,207-221。
    連結:
  4. 瞿宛文(2004)。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以經濟學門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6,223-236。
    連結:
  5. 顏崑陽(2004)。再哀大學以及一些期待與建議―當前高教學術評鑑的病徵與解咒的可能。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6,237-255。
    連結:
  6. 蘇國賢(2004)。社會學知識的社會生產:臺灣社會學者的隱形學群。臺灣社會學,8,133-192。
    連結:
  7. Mitchell B. R.(1976).European Historical Statistics 1750-1970.
  8.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2004).The Statistics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9. Weber,Max(1978).Economy and Society.
  10. 伊慶春|呂玉瑕|蕭新煌|章英華(1996)。臺灣社會學研究中家庭和婦女研究之評介。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
  11. 江宜樺(2005)。關於臺灣學術評鑑制度的幾點建議。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12. 李丁讚(2005)。學術生產、隱形學群與學術評鑑。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13. 高承恕|謝國雄|蕭新煌|章英華(1996)。臺灣企業的社會學討論。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
  14. 張苙雲(2004)。審查的隨想:舞權弄利?公益服務?。臺灣社會學會通訊,51,5-6。
  15. 許松根(1999)。經濟國際期刊的分等級群。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505-521。
  16. 許嘉猷|蕭新煌|章英華(1996)。臺灣的階級研究。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
  17. 郭明政(2005)。以SSCI及TSSCI為名的學術大屠殺。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18. 陳巨擘(2004)。對學術專書審查制度的一些觀察與感想。臺灣社會學會通訊,53,75-77。
  19. 陳伯璋(2005)。學術資本主義下臺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20. 陳杏枝(1999)。臺灣宗教社會學研究之回顧。臺灣社會學刊,22,173-209。
  21. 章英華(2000)。學術出版、評審與學術發展:一個社會學家的參與觀察。臺灣社會學刊,23,1-23。
  22. 章英華|黃毅志|呂寶靜(2000)。臺灣地區社會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期刊排序。臺灣社會學刊,23,103-139。
  23. 傅利曼夫婦|林添貴|羅耀宗(1999)。兩個幸運的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博利曼自傳。
  24. 曾孝明(2001)。臺灣的知識經濟―困境與迷思。
  25. 曾孝明(2004)。台灣教育的宏觀與微觀。
  26. 黃世鑫(2005)。經濟學:社會科學的女皇?杜鵑窩裹的真實。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27. 黃厚銘(2004)。省思臺灣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臺灣社會學會通訊,51,12-17。
  28. 黃厚銘(2005)。SSCI、TSSCI與臺灣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29. 葉秀珍|陳寬政(1998)。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術研究的現況與發展。臺灣社會學刊,21,21-57。
  30. 葉啓政(2003)。臺灣社會學的知識―權力遊戲。政大社會學刊,35,1-34。
  31. 葉啓政|蕭新煌|章英華(1996)。臺灣地區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及其潛在問題。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
  32. 蔡明月(2005)。引文索引與引文分析之探討。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33. 賴鼎銘(2005)。量化指標並非學術評鑑的萬靈丹:以國外幾種代表性的學術評鑑為例。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
  34. 瞿海源(1998)。社會學課程內容與臺灣社會研究。臺灣社會學刊,21,1-20。
  35. 瞿海源|蕭新煌|章英華(1996)。臺灣社會階層研究敘介。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
被引用次数
  1. 李宗榮(2019)。朝向台灣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未竟之路:回應謝國雄。台灣社會學,37,131-151。
  2. 趙春山,王信賢(2018)。尋求學術研究與政策分析平衡的中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的志業。東亞研究,49(2),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