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超克分斷體制經濟史的盲點

并列篇名

The China Factor in Taiwan's Economic Miracle

DOI

10.29816/TARQSS.200906.0002

作者

瞿宛文(Wan-Wen Chu)

关键词

台灣經濟發展 ; 中國背景 ; 分斷體制 ; 中華民族主義 ;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 China factor ; division system ; Chinese nationalism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74期(2009 / 06 / 01)

页次

49 - 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於如何解釋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優異成績,台灣內部仍是眾說紛紜,且甚至成為藍綠派別性對立的一部份。台灣在解嚴以來所形成的主流論述,大致是將成長歸功於或是日本殖民統治、或是美國的協助、或是人民的努力,而國民黨只是為一己之私致力於建立壟斷性黨國資本共生體,無功於經濟發展。本文認為落後國家要能夠成功的發展經濟,必須要同時具備抵拒外力以發展民族經濟的意志、能力與外在條件。上述主流論述只強調美日因素等外在必要條件,而忽略了另一重要條件—即發展的意志。本文也探究了戰後早期台灣經建事務主要推動者的背景與言行,認為應將他們視為是承繼中國救亡圖存使命的知識分子,「以實業救國的儒官」,與今日通稱的財經官僚實有所不同。台灣戰後推動發展的意志與動力,實源自中國百多年來面對西方挑戰及日本侵略、為了救亡圖存而形構成的現代中華民族主義。今日台灣各陣營都切斷了歷史,因而難以建立現實有效的主體意識,缺乏有效可行的經濟發展論述,遑論發展的意志。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聯繫瞭解過去及現在,才能重新建立台灣經濟共同體的主體意識,找到台灣經濟再出發的可能。

英文摘要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aiwan's post war economic record has been phenomenal.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explain its growth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Taiwan, often mired in partisan politics. The dominant discours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ontributes Taiwan’s economic miracle to eith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legacy, or the American intervention, or the diligence of the populace, but not to the effort of the rul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ruling KMT party was instead accused of building up its oligarchical party-state capitalism for its own purpose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is discourse cannot explain the growth record. The afore-mentioned explanatory factors are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Developing economies need to have strong active forces to promote development, usually motivated by nationalism to fend off foreign economic dominance. Taiwan's post war development was promoted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its motivation came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forged during the century-long Chinese struggle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since the Opium War.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at the issu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to find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陳光興(2009)。白樂晴的「超克『分斷體制』論」:參照兩韓思想兩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
    連結:
  2. 趙剛(2009)。以「方法論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
    連結:
  3. 瞿宛文(2007)。戰後台灣經濟成長原因之回顧:論殖民統治之影響與其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1-33。
    連結:
  4. Amsden, A.H.(2007).Escape from Empire: The Developing Worlds Journey through Heaven and Hell.Cambridge:MIT Press.
  5. Amsden, A.H.(2001).The Rise of "The Rest?": Challenges to the West from Late-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Barrett, Richard E.,E.A. Winckler (eds.),Susan Greenhalgh (eds.)(1988).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NY:M.E. Sharpe.
  7. Comings, Bruce(1999).Parallax Visions: Making Sense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8.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various years,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Taipei:CEPD.
  9. Cullather, Nick(1996).Fuel for the Good Dragon: The US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aiwan, 1950-1965.Diplomatic History,20(1)
  10. Dore, Ronald,Gerefli, C. (eds.),D. Wyman (eds.)(1990).Manufacturing Miracles: Path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 Eckert, Carter,Merle Goldman (eds.),Andrew Gordon (eds.)(2000).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East Asi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Hayter, Teresa(1971).Aid as Imperialism.Harmondsworth:Penguin.
  13. Ho, Samuel P.S.(1987).Economics, Economic Bureaucracy,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Policy Affairs,60(2),226-247.
  14. Ho、 Samuel P.S.(1978).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Yale University Press.
  15. Jacoby, N.(1966).U.S. Aid to Taiwan.New York:Praeger.
  16. Johnson, Chalmers(1982).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Kirby, W.C.(1990).Continuity sod Change in Modern China: Economic Planning on the Mainland and on Taiwan, 1943-1958.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24,121-141.
  18. Kirby、 W.C.(1984).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Schumpeter, Joseph A.(1976).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London:Allen and Unwin.
  20. Schurmann, Franz(1974).The Logic of World Power.NY:Pantheon.
  21. Stiglirz, J.E.(2002).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NY:Norton.
  22. 尹仲容(1963)。《我對台灣經濟看法三編》之序。台北:
  23. 尹仲容(1952)。發展本省紡織工業問題的檢討。《紡織界》週刊,2
  24. 尹仲容(1954)。台灣工業發展之逆流。中央日報(1954/04/18)。
  25. 尹仲容(1959)。五年後再看「台灣工業褽展之逆流」。中央日報(1959/05/26-27)。
  26. 王作榮(1964)。尹仲容先生在經濟方面的想法和作法。白由中國之工業,21(1),1-9。
  27. 王昭明(1995)。王昭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
  28.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1946)。台灣一年來之人事行政。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29.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印(1954)。台灣建設概況。台灣省建設廳。
  30. 白樂晴(2008)。韓半島的殖民性問題和近代韓國的雙重課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187-203。
  31.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32. 任東來(1989)。試論一九四六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中共黨史研究,4
  33.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34. 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經濟成長
  35. 台灣經濟發展史
  36. 李元平(1992)。俞大維傳。台中:台灣日報社。
  37.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台北:遠流出版社。
  38. 杜文田(1973)。工業化與工業保護政策。經濟叢書,73
  39. 沈雲龍編著(1988)。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傳記文學叢刊,25
  40. 邢慕寰(1993)。台灣經濟策論。台北:三民書局。
  41. 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商經濟組(1988)。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42. 徐大麟(2004)。懷念IBM/360之父:行政院科技顧問艾文斯。經濟日報(2004/09/09)。
  43. 涂照彥、李明俊譯(1991)。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1
  44. 康綠島(1996)。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縣:卓越文化。
  45. 張九如、沈雲龍編著(1988)。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序。傳記文學叢刊: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25
  46. 張芯蕪(1993).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47. 張漢裕(1974)。台灣農業及農家經濟論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8. 張駿(1987)。創造財經奇蹟的人。台北:傳記文學。
  49. 陳師孟(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澄社報告之一。
  50. 陳誠(2005)。石叟叢書。台北:國史館。
  51. 程玉鳳編著(1988)。資源委員會技術人員赴美實習史料:民國31年會派。台北縣:國史館。
  52. 程麟蓀(2004)。中國計畫經濟的起源與資源委員會。二十一世紀,82,88-100。
  53. 趙既昌(1985)。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策略叢書。台北:聯經。
  54. 趙耀東、張守真訪問、陳念南、陳慕貞記錄(2004)。中鋼推手:趙耀東先生口述歷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55. 劉進慶、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2
  56. 鄭友揆、程麟蓀、張傳洪(1991)。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57. 錢昌照(1998)。錢昌照回憶錄。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58. 薛毅(2005)。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9. 瞿宛文(1995)。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51-175。
  60.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61. 瞿宛文(2009)。台灣戰後初期經濟發展。
  62. 瞿宛文(2008)。重看台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19(1),167-227。
  63. 瞿荊洲(1964)。台灣之對日貿易。台灣銀行季刊,15(3),41-84。
  64. 羅志田(2008)。南方週未。廣州:
  65. 嚴演存(1989)。早年之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若慈,王志弘(2019)。基礎設施化的國家建造:台灣經建計劃體制的形成與轉變。國家發展研究,19(1),145-188。
  2. 賴以瑄(2011)。國家、無線電視台、製作人:台灣電視戲劇節目跨國生產的形成(1989-1992 年)。新聞學研究,107,133-172。
  3.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4,243-288。
  4. 榮雄生、陳瑞龍(2015)。台灣與三大國經濟關係的形成及演變。東亞論壇,490,11-22。
  5. 吳玉山(2012)。孫中山思想、民國百年與兩岸發展模式─一個總體的分析架構。政治科學論叢,52,1-42。
  6. 楊穎超、吳秀玲(2017)。由澎湖山東流亡學生案重估臺灣白色「恐怖」統治。政治科學論叢,71,75-112。
  7. 張國暉(2013)。國族渴望的巨靈─台灣科技官僚治理的中國脈絡。國家發展研究,12(2),73-132。
  8. 張嘉顯,洪廣冀(2023)。林政與林產分合不定:戰後初期臺灣環境秩序的重整與爭議。國史館館刊,76,51-53+55。
  9. 趙剛(2009)。以「方法論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4,141-218。
  10. 鄭鴻生、鄭鴻生(2009)。台灣人如何再作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下的身分難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4,95-139。
  11. (2010)。臺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臺灣史研究,17(2),39-84。
  12. (2012)。中日合作策進會對臺灣經建計畫之促進與發展(1957-1972)。臺灣文獻,63(3),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