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990年代以來韓國東亞論的演變以《創作與批評》團體的論述為主

并列篇名

The Evolution of East Asian Theory in South Korea since 1990s Focusing on the Discourse of Creation & Criticism Group

DOI

10.29816/TARQSS.200909.0008

作者

任佑卿(Im Wookyung)

关键词

東亞 ; 批判性地區主義 ; 後冷戰 ; 韓半島 ; 分斷體制 ; 變革運動 ; 創作與批評 ; East-Asian Discourses ; critical regionalism ; post-cold war ; the Korean Peninsula ; the system of divided nation ; reform movement ; Creation & Criticism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75期(2009 / 09 / 01)

页次

241 - 2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90年代以來韓國的東亞論可以大致劃分為四種:第一、儒家資本主義論,第二、政治經濟的地區聯合論,第三、後現代性的文明話語,第四、批判性地區主義。本文將簡單地梳理第四種東亞論的出現背景及其演變。作為批判性地區主義的東亞論當初由《創作與批評》集團作為韓半島的變革理論來提出。其直接契機是美蘇冷戰體制的瓦解。它出現在對上世紀70、80年代變革運動的自省和後冷戰時代變革運動出路的摸索過程之中。其最大的現實性關注點產生於有關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克服韓半島分斷體制的問題。以及它之所以沒有停留在韓半島變革理論,而是發展成為東亞論,其原因是認識到克服韓半島分斷並非僅僅是韓半島自身的問題,而是與整個東亞地區的後冷戰和走向和平的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這種韓國的變革理論開始的東亞論,在於東亞地區內批判圈知識份子們的積極溝通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思路,進而逐漸擴大和深化成為東亞的批判性地區主義。但,隨著東亞內部政治經濟交流的增多、大眾文化的急速混種化、市民社會的擴大和跨國連帶的增長、國內反北親美政權的登場等等現實的急速變化,它在面臨著新的挑戰。

英文摘要

In Korea East-Asian Discourses are able to b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 that is Confucian Capitalism, discourses on regional unification, post-modern civil theory, and critical regionalism. Above all, the one as critical regionalism represents a current of radial movement of Korea in post-war area. At first it was proposed as a reform movement theory by Creation & Criticism group in the early 1990s while they reconsidered radical reform movement of Korea and tried to find a new way to solve the system of the divided Korean Peninsula in post-war area. Later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critical regionalism throughout growing exchanging among the East-Asian intellectuals. This paper will show how East-Asian Discourses as critical regionalism has developed and what problems it has countered in Korea.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白元淡(1994)。為什麼是東亞?。實踐文學,4
  2. 白元淡(2003)。東北亞話語與文化交流。東北亞文化觀光交流與文化產業協作研討會論文
  3. 白元淡(2005)。東亞的文化選擇,韓流。Pentagram。
  4. 白永瑞(2003)。在現場看東亞:話語與連帶運動。知識份子連帶第二次發表會論文集。
  5. 白永瑞(2000)。東亞的回歸:試問中國的現代性。創作與批評社。
  6. 白永瑞著(2005)。東亞的地區秩序:跨越帝國,走向共同體。創作與批評社。
  7. 白樂晴(1993)。為分斷體制的認識而作。創作與批評,4
  8. 任佑卿(2001)。女性主義的東亞視角。女/性理論,5
  9. 朴明圭(2000)。複合型政治共同體與變革的邏輯:東亞的脈絡。創作與批評,1
  10. 何世鳳(2001)。東亞歷史學的生產與流通。亞洲文化社。
  11. 李承煥(1998)。開放的知性。教授新聞社。
  12. 李承煥(1997)。是誰在侮辱傳統?。傳統與現代,創刊號
  13. 李承煥(1998)。文化是在進步嗎?。傳統與現代,1
  14. 林志弦(2005)。敵對的共犯門。松樹。
  15. 金仁煥(1998)。東亞文化研究的反省與前景。東亞文化與思想,創刊號
  16. 金昊一、尹輝鐸、李東振、任城模著(2004)。東亞的民族離散與城市:20世紀前半期滿洲的朝鮮人。歷史批評社。
  17. 金恩實(1994)。民族話語與女性。韓國女性學論集,10
  18. 姜萬吉著(2004)。現代東亞歷史認識比較。先人。
  19. 徐仲錫、金京浩編(2004)。帝國秩序向新秩序的解體。青於藍媒體。
  20. 高在光(2000)。韓國西江大學政治學系。
  21. 高銀、白樂晴對談(1993)。尋找我們開啟未來的視角。創作與批評,1
  22. 崔元植(1997)。文學與社會。文學與知性社。
  23. 崔元植(1996)。非西方殖民地經驗與亞洲主義的亡靈。創作與批評,4
  24. 崔元植(1998)。世界體制之外是不存在的。創作與批評,3
  25. 崔元植、白永瑞編(1997)。東亞人的「東方」認識。文學與知性社。
  26. 崔英辰、池軍浩編(2004)。東亞儒教文化的新志向。青於藍媒體。
  27. 陳在教、朴義京編(2004)。青於藍媒體。
  28. 鄭文吉、崔元植、白永瑞、全炯俊(1995)。東亞,問題與視角。文學與知性社。
  29. 鄭文吉、崔元植、白永瑞、全炯俊(2000)。作為發現的東亞。文學與知性社。
  30. 鄭文吉、崔元植、白永瑞、全炯俊(2004)。從邊緣看東亞。文學與知性社。
  31. 鄭在書編(1999)。東亞研究-從寫作到話語。生活。
  32. 韓國女性研究院編(2002)。東亞的現代性與性的政治學。藍色思想。
  33. 韓國東北亞知識份子連帶編(2004)。走向東北亞共同體。東亞日報社。
被引用次数
  1. 任佑卿(2016)。中日人民友好的悖論以1980 年代中國的「日流」為焦點。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3,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