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

并列篇名

The De-Spirited Drink Exploring the Capitalization Process of Indigenous Societies in Taiwan

DOI

10.29816/TARQSS.201003.0001

作者

夏曉鵑(Hsiao-Chuan Hsia)

关键词

酒 ; 酗酒 ; 原住民 ; 資本主義發展 ; alcoholism ; indigenous peoples ; aboriginals ;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 capitalization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77期(2010 / 03 / 01)

页次

5 - 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原住民部落健康營造計劃在許多原住民部落進行著,其目的是藉由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解決原住民酗酒,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酗酒」不僅是外界認識原住民的主要意義框架,也成為原住民自我認知的一部份。從歷史的考察,「酒」的確是原住民生活世界中相當重要的媒介:在儀式中,「酒」是族人與祖靈溝通的管道;透過集體的釀酒過程,在在強化社群組織。然而,自日據至國府時期,不斷迫使原住民部落生產方式的改變,加以公賣制度禁止原住民釀酒後,酒由「公」領域轉化成「私」領域,由儀式、社群的媒介轉化成商品,也逐漸由鞏固集體的催化劑,轉化成部落解體的推手。本文透過「酒」的意義在原住民部落的轉化,探究原住民部落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以及國家在其中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英文摘要

Many health improvement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mostly with the focus on dealing with alcoholism and related problems. ”Alcoho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imary frames of meaning for outsiders to understand indigenous people, as well as for indigenous people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dentities. Historically, alcoholic drink was the crucial medium in the life worl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piri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olidarity within and between the communities. However,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o the KMT rule, the indigenous societies had been forced to transform their mode of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he system of wine monopoly was implemented. Consequently, alcoholic drink had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public sphere to the private sphere, that is, from being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in rituals and communities to being the commodity that could be bought easily. By analyzing the changing meanings of ”drink” in indigenous societies, this papers aims at exploring the capitalization process in indigenous societies and the crucial roles the state has played in such proces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林文玲(2001)。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97-234。
    連結:
  2. 顧玉珍、張毓芬(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221-292。
    連結:
  3. 台灣研究,2,7-15。
  4. Andre, J. M.(1979).The Epidemiology of Alcoholism among American Indians and Natives.Albuquerque, NM.:Indian Health Service.
  5. Polanyi, Karl(1944).The Great Transformation.New York:Farrar and Rinehart, Inc..
  6. Robin, R.,Long, J.,Rasmussen, J.,Alhaugh, B.,Goldman D.(1998).Relation of binge drinking to alcohol dependence, oc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on American Indian tribe.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22,518-523.
  7. Scale, J. Paul,S. Shellenberger,C. Rodriguez,J. D. Scale,M. Alvarado(2002).Alcohol use and cultural change in an indigenous population: A case study from Venezuela.Alcohol and Alcoholism,37(6),603-608.
  8. Seale, J. Paul,J. D. Seale,M. Alvarado,R. L. Vogel,N. E. Terry(2002).Prevalence of problem drinking in a Venezuelan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Alcohol and Alcoholism,37(2),198-204.
  9. 小林道彥(1985)。後藤新平植民地經營。史林,68(5),676-678。
  10. 孔吉文(1996)。為原住民健康促進工作計畫催生。山海文化雙月刊,48-55。
  11. 孔吉文(1993)。原住民年看原住民健康困境。山海文化雙月刊,1,110-114。
  12. 文崇一編、蕭新煌編(1990)。烏來鄉志。烏來:烏來鄉公所。
  13. 北山富久二郎、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台灣經濟史八集
  14. 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台北縣誌風俗志。
  15. 台北縣烏來鄉衛生所(2000)。八十九年度烏來鄉衛生所推動部落健康營造計畫。
  16.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編(1941)。台灣酒專賣史
  17. 矢內原忠雄(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帕米爾。
  18. 利格拉樂·阿烏(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星晨。
  19. 吳天泰(1993)。本土化衛生教育與酗酒防治。山胞(原住民)飲酒與健康問題研討會,花蓮:
  20. 折井博子(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21. 李亦園(1979)。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1-29。
  22.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所。
  23. 李興仁(1956)。台北縣文獻叢輯。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24. 周憲文(1980)。台灣經濟史。台灣開明書店。
  25. 林憲原(1986)。南勢阿美族人的飲酒問題。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26. 金寶瑜(1989)。農工部門間的資源轉移:從評「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開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63-177。
  27. 胡海國(1993)。山地社區酗酒之防治:理論與實際。山胞(原住民)飲酒與健康問題研討會,花蓮:
  28. 范雅慧(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9. 凌純聲(1957)。中國及東亞的嚼酒文化。中研院民族所集刊,4,1-30。
  30. 夏鑄九、張景森(1987)。依賴發展的空間向度:彰化平原的區域變遷。環境規劃與設計導論讀本。
  31.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2. 徐世怡(1989)。觀光旅遊空間之社會歷史分析:以烏來為個案。思與言,27(4),3-46。
  33. 烏來鄉公所(1949)。烏來鄉概況。
  34. 馬克思(1975)。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35.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36. 許木柱(1993)。台灣地區原住民飲酒行為之社會文化基礎。山胞(原住民)飲酒與健康問題研討會會議記錄,花蓮:
  37. 許功明(1990)。排灣族古樓村規律飲酒行為、習俗與規範之探討。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83-99。
  38. 許滌新主編(1980)。政治經濟學辭典。
  39. 郭孟佳(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
  40. 陳佳文(1988)。台灣地區菸酒專賣政策及專賣制度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39(3),310-335。
  41. 陳茂泰(197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42. 陳茂泰、徐裕健、蔣文鵑、王俊傑(1994)。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板橋市:台北縣政府。
  43. 陳憲明、汪明輝(1993)。台灣山地鄉的酒類消費與飲酒問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44. 黃通合編、張宗漢合編、李昌槿合編(1987)。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聯經。
  45. 黃應貴(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85-95。
  46. 黃鵬仁(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47. 楊士範(1998)。從新飲酒文化的形構過程看台灣原住民飲食文化品味的轉變現象:一個社會歷史角度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86-100。
  48. 楊灝(1962)。台灣之公賣收入。台灣銀行季刊,13(4)
  49. 溫振華(2000)。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板橋市:台北縣文化局。
  50. 葉元麗(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大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51.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0)。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原出版社。
  52. 廖文生(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53. 蕭新煌(1984)。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台灣銀行季刊,1,126-161。
  54. 瞿海源(1983)。台灣山地山胞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7,157-175。
  55. 藍忠孚、許木柱(1992)。現代醫療體系對社會規範的衝擊: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實證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56. 顏婉娟(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57. 瀨川孝吉(1956)。台灣經濟史四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次数
  1. 盧敬文(2016)。牡丹鄉衛生所醫護人員的工作世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