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南進台灣》:紀錄片作為帝國之眼

并列篇名

"Go Southward to Taiwan": Documentary as Imperial Eyes

DOI

10.29816/TARQSS.201203.0004

作者

蔡慶同(Chin-Tong Tsai)

关键词

《南進台灣》 ; 紀錄片 ; 帝國之眼 ; 再現真實 ; "Go Southward to Taiwan" ; documentary ; Imperial Eyes ; representing reality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86期(2012 / 03 / 01)

页次

99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回顧既有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的經驗研究,較少論及紀錄片的類型及其階段性的差異,尤其是它與其他再現真實的技術,如何共同形構作為視覺的治理?因此,本文乃是以《南進台灣》為例,分析其生產的權力、紀錄的形式、環島的巡視、南進的視線等等面向,並透過它與其他再現真實技術之間的互動連結,進一步凸顯帝國主義是如何不斷再現被選擇的真實,以規訓著包括被殖民者與殖民者的觀看方式。

英文摘要

Cinema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was both a leisure and a propaganda (especially the genre of documentary). This paper examines ”Go Southward to Taiwan” as an example and argues that documentary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s bested understood as the technique of representing reality just like exhibition and tourism. They all practice as Imperial Eyes to govern the looking both native and colonis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政亮(2006)。帝國、殖民與展示:以1903 年日本勸業博覽會「學術人類館事件」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2),31-46。
    連結:
  2. 李政亮(2006)。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台灣人的電影實踐。文化研究,2,127-166。
    連結:
  3. 邱雅芳(2008)。南方的光與熱: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南國記》的台灣書寫與南進論述。台灣文學研究,6,193-223。
    連結:
  4. 姚人多(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
    連結:
  5. 胡家瑜(2007)。博物館、人類學與台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型變化。考古人類學刊,66,94-124。
    連結:
  6.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47-82。
    連結:
  7. 廖新田(2006)。近鄉情怯:台灣近現代視覺藝術發展中本土意識的三種面貌。文化研究,2,167-209。
    連結:
  8. Anderson, Benedict、吳睿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9. Barsam, M. Richard、王亞維譯(1996)。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遠流。
  10. Bennett, Tony(1995).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London:Routledge.
  11. Foucault, Michael、劉北成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12. Foucault, Michael、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
  13. Nichols, Bill(1991).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4. Nichols, Bill(2001).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5. Nornes, A. Mark(2003).Japanese Documentary Film: The Meiji Era through Hiroshima.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6. Pratt, L. Mary(1992).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London:Routledge.
  17. Rabinnowitz, Paula、游惠貞譯(2000)。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遠流。
  18. Said, W. Edward、王志弘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19. Urry, John、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20. 三澤真美惠(2002)。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21. 吉見俊哉、蘇碩斌譯(2010)。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近代。台北:群學。
  22. 吳密察編、井迎瑞編(2008)。片格轉動的台灣顯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影片成果。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3. 呂紹理(2005)。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24. 李道明(1995)。台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73,28-44。
  25. 李道明(1998)。日治時期台灣紀錄片歷史資料彙編(一)。電影欣賞,94,84-89。
  26. 李道明(2005)。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發展簡史。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台北:
  27. 卓于綉(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28. 邱雅芳(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29. 胡家瑜(2005)。博覽會與台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2,3-39。
  30. 張郁琦(1991)。日本「南進論」的歷史背景:從「南方的參與」到「南進」。日本學報,11,106-115。
  31. 梁華璜(2002)。台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台北:稻鄉。
  32.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49-222。
  33. 陳怡宏、吳密察編、井迎瑞編(2008)。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34. 陳昌仁、吳密察編、井迎瑞編(2008)。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35. 陳美蓉(1989)。日本南進過程中的台灣總督府:南洋篇(1895-1945)。台灣風物,39(3),51-72。
  36. 陳衍秀(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
  37. 陳衍秀(2002)。帝國之眼中的國境之南:台灣鐵道名所案內中的本島風景。文化研究月報,21
  38. 程佳惠(2004)。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 年台灣魅力SHOW。台北:遠流。
  39.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玉山社。
  40. 葉龍彥(1996)。日治時代台灣紀錄片之歷史性分析。台灣史料研究,7,55-71。
  41. 謝侑恩(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42. 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編、周健蔚譯(2010)。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上海:上海譯文。
  43. 蘇碩斌(2006)。觀光/被觀光:日治台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36,167-209。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容、柳書琴(2013)。宣傳與抵抗:嘉南大圳事業論述的文本縫隙。臺灣文學學報,23,175-206。
  2. 葉欣誠,楊樺,張春炎(2019)。院線環境紀錄片作為環境教育影片的反思與分析:以《±2℃》、《看見台灣》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5(2),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