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大眾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并列篇名

From "Shouwa Modern" to "Wartime Culture" -The Observation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Mass Literature Phenomenon in "Madame Chou's Giguwa"

DOI

10.29816/TARQSS.201212.0001

作者

柳書琴(Shu-Chin Liu)

关键词

龍瑛宗 ; 〈趙夫人的戲畫〉 ; 大眾文學 ; 閱讀反應 ; 女性讀者 ; Long Ying-tsung ; "madame chou's giguwa" ; mass literature ; reader response ; women readers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89期(2012 / 12 / 01)

页次

1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治時代臺灣各種現代知識或概念的傳播途徑中,傳播力最大、影響結果也最難以評估的一種即是大眾讀物。本文企圖以龍瑛宗(1910-1999)為案例,觀察一位純文學中堅作家對大眾文學元素的援用,分析這種策略出現的背景與必要性。龍瑛宗選擇了特殊的形式,獨特的角度,也選擇了一個特別的年代。〈趙夫人的戲畫〉成功捕捉了時代轉換期裡大眾文化在殖民地盛極將衰的片段,也傳達了作者對當時讀書市場及閱讀現象的批評。本文首先將分析這部具形式實驗意圖的反諷小說,如何透過雙層敘事、多角敘事和輕質感風格構成獨特形式?其次,探討它如何透過大眾文學元素的引入、中間色彩的營造,嘗試現實主義文學的虛構化?第三,探討它如何透過讀者閱讀反應的類型,描繪當時大眾文學盛行的現象,以及這種現象對女性教養及社會價值傾向產生的影響?第四,介紹龍瑛宗對於流行文化將衰、戰爭文化正起之文化轉換期的時代風景捕捉;第五,歸納他對日本大眾讀物影響殖民地讀書市場此一現象的整體觀察和省思,以及他透由大眾小說議題所欲傳達的殖民文化批判觀點。

英文摘要

In Japanese colonial time, among various mean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modern knowledge and concepts, popular readings was the most powerful medium, but it wa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to evaluate its influenc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Long Ying-tsung(1910-1999)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necessity of the use of mass literature by observing an important pure literature writer's application of mass literature. Long chooses a special method, a unique angle, and an extraordinary period of time. ”Madame Chou's Giguwa” successfully captures fragments of the time of transformation when mass literature throve to the utmost and was going to decline in the colony. It also conveys the author's criticism on the reading market and the reader responses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will first analyze how, with formal experiment intention, this ironic novel constructs its unique form through double-layer narratives, multi-perspectives narratives, and a light texture style. Second, it will explore how this novel experiments on the fictionalization of realism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lements of mass litera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intermediate colors. Third, it will discuss how it depicts the prospering phenomenon of mas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ader's response, and what impact this phenomenon has on women's parenting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Fourth and fifth, it will induce the author's reflection upon the reading market in Taiwan and other related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hen popular culture was about to decline and wartime culture was rising.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惠珍(2011)。戰前臺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
    連結:
  2. 石婉舜(2008)。「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
    連結:
  3. 不著撰人。〈享樂方面を肅清、基隆署から業者に嚴達〉。《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8月30日。第3版
  4. 不著撰人。〈臺灣ケン絶對禁止、臺南署で享樂街肅清〉。《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8月17日。第5版
  5. 龍瑛宗。〈ひとつの回憶,文運ふたび動く〉,《臺灣新民報》。1940年1月1日
  6. 不著撰人。〈一切の享樂を排撃、自肅一色に塗り潰す、帝都で各種の記念行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7月6日。第7版
  7. 不著撰人。〈事變第三年を迎へ、享樂機關は衰亡、帝都の各舞踏場はひつそり閑、麻雀倶樂部も廢業續出〉。《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月10日。第7版
  8. 菊池。《赤い白鳥》(上、下卷)。東京:文芸春秋社出版部,1927-1928年
  9. 不著撰人。〈宴會費や料理代に、鐵の禁令を强行、本島でも享樂面に肅清斷行〉。《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8月2日。第3版
  10. 龍瑛宗。〈「新鋭中篇創作集第三篇」作者言〉,《臺灣新民報》。1939年9月20日
  11. 蔡明諺。〈論杜南遠系列及龍瑛宗小說形式的轉變〉,2001年1月。未刊稿。1-19
  12. 龍瑛宗。〈文學の夜〉,《臺灣新民報》。1939年1月1日
  13. 不著撰人。〈全國的に記念式、日常を戰場と心得て自肅し、東京では正午に默禱〉,1939年7月6日。第7版
  14. 不著撰人。〈「新鋭中篇創作集第三篇」:推薦文〉,《臺灣新民報》。1939年9月20日
  15. 林煇焜。《爭へぬ運命》。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3年4月。87
  16. 日本出版學會出版教育研究所編(2004)。日本出版史料。東京:日本?????????出版部。
  17. 王惠珍(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
  18. 古茂田信男編(1995)。日本流行歌史。東京:社會思想社。
  19. 永嶺重敏(1997)。雑誌と読者の近代。東京:?????????出版部。
  20. 永嶺重敏(1999)。円本ブームと読者の近代。近代日本文学論,日本:
  21. 米川明彦(2002)。明治・大正・昭和の新語、流行語辭典。東京:三省堂。
  22. 松原一枝(2000)。改造社と山本実彦。鹿兒島:南方新社。
  23. 河原功、莫素微譯(2004)。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科技。
  24. 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5. 封德屏(2007)。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
  26. 柳書琴(2011)。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臺北與哈爾濱的比較。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
  27. 紀德、孟祥森譯(1981)。偽幣製造者。臺北:遠景。
  28. 涂慧軒(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9. 陳培豐(2009)。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249-290。
  30. 陳淑容(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31. 陳莉雯(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32. 陳萬益編(2006)。龍瑛宗全集。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33. 陳萬益編(2008)。龍瑛宗全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34. 陳萬益編(2008)。龍瑛宗全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35. 陳萬益編(2006)。龍瑛宗全集。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36. 菊池寬、桂珮君譯(2010)。珍珠夫人。臺北:日月文化。
  37. 馮壽農(1994)。論《偽幣製造者》的敘事美學。外國文學評論,1994(4)
  38. 黃惠禎(2009)。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39. 稻垣恭子(2007)。女学校と女学生。東京:中央公論社。
  40. 蔡文斌(2010)。螻蟻之志,何以成城?:析論楊逵《三國志物語》的譯寫策略及戰爭期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況。臺灣研究的國際化與深化:天理臺灣學會第20回國際學術紀念大會,:
  41. 蔡佩均(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42. 蔡鈺淩(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43. 辭典編輯委員會編(1990)。和英對照日本美術用語辭典。東京:東京美術。
  44. 内閣情報部(1987)。週報。東京:大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