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考不上證照的「他者」異議:誰是「社工」?又誰的「專業/專精」?

并列篇名

Subverting the Otherness Who do not Have License-Who is Social Worker? And Who Defines Professional?

作者

郭志南(Chih-Nan Kuo)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92期(2013 / 09 / 01)

页次

267 - 2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連結:
  2.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153-196。
    連結:
  3. 夏林清(2010)。走在解殖的路徑中: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應用心理研究,45,45-72。
    連結:
  4. 鄭怡世(2007)。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63年「社會部所從事的工作」與「美式專業社會工作」雙元化的社會工作認識。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153-197。
    連結:
  5. 陳武宗。2004。〈誰是社會工作教育的終結者?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jun/30/today-o1.html,取自2012年8月26日。
  6. Austin, D.(1997).Th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first 100 years and beyond.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33(3),599-612.
  7. Campbell, M.、Gregor, F.、王增勇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群學。
  8. Chang, H.(2008).Autoethnography as method.Walnut Creek, CA:Left Coast Press.
  9. DeVault, M. L.(2006).Introduction: What is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Social Problems,53,294-298.
  10. Fanon, F.、陳瑞樺譯(2009)。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
  11. Fanon, F.、楊碧川譯(2009)。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
  12. Foucault, M.(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New York:Panteon.
  13. Freire, P.、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14. Grinnell, R.(1993).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evaluation.Itaska, IL:F.E. Peacock Publisher, Inc..
  15. Midgley, J.(1981).Professional imperialism: Social work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Heinemann.
  16. Payne, M.(1997).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Chicago, IL:Lyceum.
  17. Weiss, I.(2005).Is there a global common core to social work? 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BSW graduate students.Social Work,50,101-110.
  18. 方雅麗(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9. 呂又慧、王增勇(2010)。記錄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以宗教體系畢業生之考試權及就業困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9,281-294。
  20. 呂寶靜(1979)。從專業教育著手談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途徑之一。社區發展,6(1),33-37。
  21.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台北:五南。
  22. 李宗派(2002)。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趨勢。社區發展季刊,126,413-431。
  23. 周月清(2004)。「社會工作與社會」暨福利國家轉型跨國觀點:參與2003年「社會工作與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與台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421-432。
  24. 周怡君(2007)。德國高等教育中的社會工作教育制度看台灣的大學社工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20,149-159。
  25. 林萬億(2000)。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學刊,6,123-161。
  26.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27.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8.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臺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121,199-233。
  29. 林瀚生(1997)。山地社工員的心聲。社會福利,131,46-50。
  30. 張秀卿(1985)。社會工作員對國家社會的貢獻。社會建設,56,91-99。
  31. 張紉、林萬億、王永慈(2003)。內政部委託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內政部。
  32. 莫藜藜(2007)。台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20,30-47。
  33. 許展耀(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34.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35. 陳瑞樺譯(2009)。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
  36. 陳麗欣、王慧琦(2003)。,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7.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的發展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190-196。
  38. 黃侃如(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39. 黃彥宜(1991)。台灣社會工作發展。思與言,29(3),119-152。
  40.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21-29。
  41. 劉曉春(2009)。重返實務:詮釋取向之本土社會工作實務知識建構。華人社會工作與兒少權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42.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43. 蔡漢賢(1972)。各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社會福利研究會。
  44. 蕭信彬(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45. 蕭新煌編、林國明編(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46. 簡春安、趙善如(2010)。社會工作理論。台北:巨流。
  47. 羅曉瑩(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黃培潔、古允文(2014)。再思考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129-154。
  2. (2018)。何謂社工人特質?基於實證資料之分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