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邊界危機與淨化儀式 SARS事件中失落社群的補遺

并列篇名

Border Crisis and Ritual Purification A Supplement for Lost Communities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作者

戴伯芬(Po-Fen TAI);吳偵宜(Jhen-Yi WU)

关键词

嚴重呼吸道症候群 ; 風險治理 ; 集體隔離 ; 污染儀式 ; 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 risk governance ; collective quarantine ; ritual pollution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1期(2015 / 12 / 01)

页次

87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過去關於台灣SARS經驗的批判多半建立在政治衝突與風險管理的理性模式,忽略了現代社會心理的集體危機療癒面向,因而未能透視源於社會自我保衛時可能出現的集體暴力。本研究以邊界危機中的污染與淨化儀式切入,分析SARS危機中遭到集體隔離的兩個社群:華昌國宅住戶與街友之處遇。透過隔離決策與執行過程的歷史分析與回溯訪談,本研究指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與危機時,社會透過儀式性懲罰做為重新劃定道德邊界的工具,納入道德污染的群體做為代罪羔羊,並擴大對於跨越邊界社群的淨化儀式,以恢復道德秩序;而疑似污染的不同社群也因為所處的地位差異,發展出回應危機的不同模式。在有關SARS的傳染與臨床通報相關科學知識日益清楚之際,關於劃定群體邊界的風險評估反而日益模糊,國家藉由舉行污染社群的淨化儀式,重新確定危機中的集體道德秩序,此舉強化了國家對於邊緣社群控制的合法性,卻同時隱藏了民主社會中的集體暴力。

英文摘要

Over the past decade, studies on the crisis of the SARS in Taiwan mainly cam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risk governance. On the base of rationalism, both theories may have ignored the sociopsychological dimension that a society may legalize its use of collective violence to recover itself from the crisis. This study adopts Douglas' concept of pollution to analyze two communities which have been discriminated and ignored: the habitants in Huachang public housing and homeless people in Wanhua district, Taipei City. By evaluating the policy decision and revie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solation and quarantine on them, this study shows how these two groups were identified and punished by the purifying rituals in response to public anxiety. However, the two groups developed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discrimination and stigmatization. At the rising of the crisis,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SARS cases was so unclear and blurred that many innocent deviant populations were incorrectly included. Through ritual purification toward these groups, the state scapegoats them to reconfirm the boundary of moral and social order. In so doing, it also disguised the legalization of collective violence and the power of state upon shifting deviant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志弘、朱政騏(2007)。風險地理、恐懼地景與病理化他者。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8,23-42。
    連結:
  2. 吳嘉苓、曾嬿芬(2006)。SARS的風險治理:超越技術模型。台灣社會學,11,57-109。
    連結:
  3. 台北市政府。(2003年10月31日)。《台北市今年秋冬流感期SARS 防治計畫(草案)修正版》。
  4. 徐漢雄。(2003年5月21日)。〈抗SARS前進指揮所見聞透視窗〉(萬華區公所非正式文件)。
  5.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國宅社區簡介〉。http://www.udd.taipei.gov.tw/webhouse/area1.aspx?commnbr=A20(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6. 陳柏蒼。(2003年5月19日)。〈災禍重建〉。《海洋台灣留言處》,。http://www.oceantaiwan.com/wwwboard/posts/1704.html (上網日期:2014年6月1日)
  7. 林淑英。(2003年5月30日)。〈請多尊重 遊民不是罪犯〉。《中國時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SARS/Forums/htm/92053030.htm(上網日期:2014年6月1日)
  8. 《gugula 網誌b》。〈營區生活:防疫情、殺時間、賺薪水〉。http://blog.xuite.net/gugulasam/gugula13/31704878 (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9. 《gugula 網誌a》。〈武崗生活:防疫防到飆汗〉。http://blog.xuite.net/gugulasam/gugula13/31704878(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10. 《香港文滙報》。(2007年6月12日)。〈沙士事件簿〉。paper.wenweipo.com/2007/06/12/HK0706120010.htm(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11. 《「行政院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委員會」居家隔離組執行情形報告》。(2003年5月9日)。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sars/press1/policy/20030509/2003050902.html(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12. 行政院環保署。(2003年5月11日)。〈華昌國宅飲用水未受污染〉。《飲用水新聞資料》。http://ivy1.epa.gov.tw/drinkwater/news/92/0511.htm(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13.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http://nidss.cdc.gov.tw/NIDSS_report.aspx?pt=s&Dc=1&Dt=1&disease=SARS&d=1&s=determined_cnt&i=all&rk=Y(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14. 梁世煌、王寓中、姚岳宏。(2003年5月11日)。《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old.ltn.com.tw/2003/net/may/11/today-sarsl.htm(上網日期2014年6月10日)
  15. Davis, D.(Ed.),Siu, H.(Ed.)(2007).SARS: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s in three Chinese cities.London:Routledge.
  16. Davis, Deborah(ed.),Siu, Helen(ed.)(2007).SARS: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ree Chinese cities.New York:Routledge.
  17. Douglas, M.(1984).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London:ARK Paperbacks.
  18. Eisenberg, L.(ed.),Kleinmann, A.(ed.)(1980).The relevance of social science for medicine.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 Foucault, M.、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 Lee, Sing,Chan, L.Y.Y.,Chau, A. M. Y.,Kwok, K. P. S.,Kleinman, A.(2005).The experience of SARS-related stigma at Amoy Garden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61,2038-2046.
  21. Rosenberg, C.(1992).Explaining epide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Siu, Judy Yuen-man(2008).The SARS-associated stigma of SARS victims in the post-SARS era of Hong Kong.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18(6),729-738.
  23. 丁仁傑(2003)。捍衛社會身體:台灣SARS中的災難治理及其宗教論述。思與言,41(4),1-70。
  24. 丁仁傑、楊欽堯(2003)。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台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上。當代,193,76-91。
  25. 丁仁傑、楊欽堯(2003)。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台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下。當代,194,62-80。
  26. 江啟臣、盧奕旬(2003)。SARS對APEC及台灣經濟之影響。亞太經濟合作評論,11,75-83。
  27. 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抗SARS紀實。財團法人醫界聯盟基金會。
  28. 吳偵宜(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9. 吳嘉苓、陳惠萍、林如茵、孫志硯(2003)。協調疫病的公眾反應:台灣SARS居家隔離制度的出現與轉變。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學術研討會,台北:
  30. 李尚仁(2003)。從疾病史看SARS。台北:誠品書店。
  31. 李秉穎(2003)。別怕SARS-28個抗煞觀念。天下文化出版社。
  32. 李建良(2003)。論人身自由之憲法保障:兼談SARS防疫措施的合憲性。思與言,41(4),111-143。
  33. 李樹人(2009)。走過SARS:抗煞總指揮李明亮心路歷程。台北市:歐巴尼紀念基金會。
  34. 周純慧、吳佳燕、洪怡君、徐崎青(2003)。抗煞總動員。台北畫刊,425,6。
  35. 林元輝(2003)。報紙SARS新聞處理的質化分析:以華昌國宅和瓶中信等事件為例。思與言,41(4),71-110。
  36. 林國明、陳東升(2003)。台灣的醫療體系、民眾行為與 SARS 疫情。當代,190,60-79。
  37. 施文儀編(2004)。抗SARS關鍵紀錄。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38. 高志文(2003)。恐慌,在政治瘟疫蔓延時:2003年台北市府政治 媒體抗SARS實錄之國際比較。台北:玉山社。
  39. 郭俊偉(2003)。論SARS在台灣的社會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04,164-178。
  40. 郭慧明(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41. 陳明祺(2003)。瘟疾蔓延時的國家與醫療體系。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
  42. 陳東升、吳嘉苓(2004)。都市、傳染疾病與社會正義。青年研究學報,7(1),83-96。
  43. 陳建仁、簡吟曲、陳毓璟(2003)。從SARS疫災評估我國公衛醫療體系的危機處理能力: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04,12-16。
  44. 黃芷芊(2005)。SARS時期護理專業人員的倫理困境。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4,15-25。
  45. 葉肅科(2003)。SARS全球化與風險管理。社區發展季刊,104,189-202。
  46. 賴明韶編(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台北:聯經出版社。
  47. 瞿海源、張苙雲、章英華(2005)。台灣民眾的社會意象2004:地震、族群、SARS、政治信任。台北:巨流圖書。
  48. 顧忠華(2003)。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當代,194,54-61。
  49. 顧燕翎、林玟漪(2003)。台北市政府社會局SARS防疫工作實錄暨相關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4,27-47。
被引用次数
  1. 戴伯芬(2021)。萬華弱勢者處遇-SARS、新冠疫情的差異。婦研縱橫,115,12-22。
  2. 賴彥甫,李佳庭(2021)。疫病流行的不均地理:疫情中的萬華、街友與社工。婦研縱橫,115,23-32。
  3. (2023)。照護無家者,照護自己:新型態無家議題工作者的實作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