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作為理論」之前

并列篇名

Prelogue to "China as Theory"

作者

卡維波(Yin-Bin NING)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2期(2016 / 03 / 31)

页次

257 - 2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甯應斌(2014)。人民民主20 年後的尋思:反公民、反進步、反台灣的知識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4,157-179。
    連結:
  2. (2015)。人間思想。台北:人間出版社。
  3. (2016)。人間思想
  4. Stein, Edward(ed.)(1992).Forms of desir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controversy.London:Routledge.
  5. 孔恩、王道還譯(1989)。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
  6. 王奇生編(2013)。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
  7. 艾森斯塔特、曠新年譯、王愛松譯(2006)。反思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8. 宋少鵬(2013)。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婦女:為什麼中國需要重建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批判。開放時代,12,98-112。
  9. 李小江(2000)。50年,我們走到了哪里?: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歷程回顧。浙江學刊,2000(1),59-65。
  10. 珍妮特.L.阿布─盧格霍德、杜憲兵譯、何美蘭譯、武逸天譯(2015)。歐洲霸權之前。北京:商務。
  11. 喬萬尼.阿里吉、路愛國譯(2009)。亞當.斯密在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 甯應斌(2016)。中國作為理論:中國派的重新認識中國。開放時代,1
  13. 甯應斌編(2015)。重新認識中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14. 葛兆光(2014)。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郭佳(2019)。「臺灣-文化研究」作為第三隻眼:從我的精神與知識構造入手。文化研究,29,178-195。
  2. 卡維波(2018)。粉飾與同性戀民族主義之後:以夷制夷下的知識生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1,231-248。
  3. 劉文(2021)。非西方、亞洲或中美冷戰結構?重置酷兒臺灣的戰(暫)時主體。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6,3-35。
  4. 倪炎元(2020)。香港凝視與臺灣原住民: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原住民。傳播研究與實踐,10(2),115-139。
  5. 瞿宛文(第二輪發言人)、戴錦華(第三輪回應人)、鄭鴻生(第三輪發言人)、趙剛(第一輪發言人)、甯應斌(第一輪發言人)、崔之元(第二輪回應人)、徐進鈺(第二輪發言人)、孫歌(第一輪回應人)、汪暉(第三輪回應人)、何春蕤第三輪發言人(2018)。回首我們的知識道路:台社同仁北京2018座談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1,275-356。
  6. 王顥中(2017)。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應用倫理評論,62,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