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小城青年」到「新上海人」:《小時代》與大都會「新中產」之自我想像

并列篇名

Imagining the Entitled Middle-class Self in the Global City: Tiny Times, Small-Town Youth and the New Shanghainese

作者

黃宗儀(Tsung-yi Michelle HUANG);董牧孜(Muzi DONG)

关键词

小城青年 ; 品味政治 ; 都會書寫 ; 新上海人 ; 郭敬明 ; small-town youth ; the politics of taste ; urban writings ; new Shanghainese ; Guo Jingming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6期(2017 / 04 / 30)

页次

43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取徑文學與文化研究,重新定義當代中國的「小城經驗」,將行政尺度不同,但空間形態、文化經驗、生活質地與情感結構相近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小城鎮納入「小城」範疇,進而聚焦「城市中國」脈絡下的慾望主體「小城青年」,探討90年代以來發展主義對於城市及城市個體身份的等級差序(hierarchy)形塑。近年來,中國城市化的激烈競爭催生了明星大都會與「小城」的二元對立,「小城青年」與「小鎮青年」作為流行詞彙,將等級化的地域身份轉換為關乎格調與品味的象徵符碼。本文在此一背景下聚焦郭敬明與其作品,說明何以這位當紅作家身為世界一級明星都會之成功人士,卻始終未能擺脫「小城青年」的身份標籤。文章首先爬梳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小城」與「小城青年」的歷史意涵。繼而參照上海文學中隱含的城市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探討郭敬明散文中的小城經驗與上海想像。最後分析郭敬明的代表作系列小說《小時代》,藉由批判性地解讀文本,闡述品味政治、階級身份與城市書寫之交互作用。本文試圖說明郭敬明如何透過書寫從「小城青年」變身為「新上海人」,而其急切展演新都會人文化身份想像的背後,正是當代中國故鄉認同由「鄉土」到「大都會」的歷史性轉變。

英文摘要

In an attempt to redefine "small towns," which refer to towns and cities at or below the level of the third-tier as generic spaces produced by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1980s onwards and normally evoke the bad taste and worthlessness often attributed to counties,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cultural politic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classed selv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 outlin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s small towns, intra-city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is hierarchized space on subject form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a close reading of the urban writings of a small-town-boy-turned Shanghainese writer Guo Jingming. Both Guo's early writings on Shanghai fever and his novels of the city's second-generation nouveau riche will be discussed in an effort to reach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hods by which an entitled middle-class self-image-mark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one's lifestyle-is formed in a first-tier global city as well as why the success stories of this Shanghai new comer are always haunted by the specter of his abandoned smalltown identit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Dirlik, A.(2005).Architectures of global modernity, colonialism, and places.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7(1),33-61.
    連結:
  2. 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61-83。
    連結:
  3. 簡博秀、周志龍(2002)。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141-194。
    連結:
  4. 李巍。(2011 年7 月11日)。〈「河北第一高樓」主體已完工〉。《河北日報》,新華網轉載。(上網日期:2015 年1 月2 日)。
  5. 孫傑、魏冕。(2010年3 月12日)。〈華西建中國農村第一高樓,城鎮化路徑如何選擇〉。《新華每日電訊》,第13 版。
  6. 〈2013中國夢踐行者致敬辭〉〔2013中國夢特刊〕。(2013 年12 月19 日)。《南方週末》。(上網日期:2015 年2 月25 日)。
  7. 陳顯玲、黃怡、徐楚函。(2015年4月25日)。〈撤縣設市謹慎解凍 約200縣排隊申請〉。《南方都市報》,第A11-12版。
  8. 郁瀟亮、謝克偉。(2009 年1 月14日)。〈俞正聲:人才口子要開得更大些〉。《新聞晨報》,第A04版。
  9. 見雷驚。(2008 年2 月25日)。〈上海低調打造「世界第一高樓」〉。《華夏時報》,和訊網轉載。< http://house.hexun.com/2008-02-25/104028835.html >(上網日期:2015年1 月2 日)。
  10. 王瓊。(2009 年9 月3日)。〈鄙視:郭敬明曬圖炫富:小本子都是千元愛馬仕〉。《重慶晚報》,第42 版。
  11. 圖賓根木匠。2013。〈《小時代》:「硬盤」們的上海灘〉。《時光網》。(上網日期:2015 年3 月4 日)。
  12. 程思思、潘麗莉。(2010年12月19日)。〈華中第一高樓昨日正式投入使用〉。《長江日報》, 漢網轉載。(上網日期:2015 年1 月2 日)。
  13. 楊潔。(2013 年10 月 22日)。〈北大教授將郭敬明與張愛玲王安憶並列遭反對〉。《新華網》。(上網日期:2016 年5 月27 日)。
  14. 劉金松。(2012 年12 月1日)。〈外省女孩「約辯」滬籍青年被斥「上海不需外地蝗蟲」〉。《中國網》。(上網日期:2015 年4 月2 日)。
  15. 趙蘊穎。(2010 年9 月29日)。〈東港將建518米東北第一高樓〉。《大連日報》,第A01版。
  16. 李歐梵等。(2000 年6 月24日)。〈上海與香港「雙城」文化的一次對話:「首屆上海香港都市文化比較研討會」發言摘要〉。《文匯報》,第12 版。
  17. 趙振江。(2015 年4 月1 日)。〈「縣城青年」綠妖〉。《江南時報》,第B01版。
  18. 吳波。(2008 年11 月22 日)。〈罵完架韓寒「下水」玩PK〉。《廣州日報》,第B11版。
  19. 張頤武。2013a。〈《小時代》的「小」〉。《新浪博客》。(上網日期:2015 年2 月18 日)。
  20. 姚麗萍。(2014 年2 月24日)。〈滬青少年人口比重嚴重偏低〉。《新民晚報》,第A04版。
  21. 喻德術。2013。〈小鎮青年撐起中國電影 二三線城市貢獻7成票房〉。《騰訊娛樂》。(上網日期:2015 年1 月15 日)。
  22. 馬彧、周姣姣。(2013 年7 月6日)。〈《小時代》被批太物質,昨日來寧辯解─郭敬明:《紅樓夢》更物質〉。《揚子晚報》,第A23版。
  23. 董子琪。2014。〈「北漂傷痕文學」:他們漂浮如孤島〉。《共識網》。(上網日期:2016 年4 月25 日)。
  24. 宋燕。(2008 年9 月28 日)。〈郭敬明:2008年的上海無人書寫〉。《燕趙都市報》。(上網日期:2015 年6 月2 日)。
  25. 余姝、石珊珊。(2013年7 月1日)。〈郭敬明:我是第一個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羊城晚報》,第B1版。
  26. Arditi, J.(1999).Etiquette books, discourse and the deployment of an order of things.Theory, Culture & Society,16(4),25-48.
  27. Benjamin, W.(1999).The arcades project.Cambridge, MA:Belknap.
  28.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Harvard UP.
  29. Cartier, C.(2013).What's territorial about China? From geopolitical narratives to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economy".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54(1),57-77.
  30. Chen, N.N.(Ed.)(2001).China urban: Ethn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Durham, NC:Duke UP.
  31. Davis, M.(2006).Planet of slums.New York, NY:Verso.
  32. Featherstone, M.(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Sage.
  33. Harvey, D.(2003).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New York, NY:Routledge.
  34. Hoffman, L. M.(2010).Patriotic professionalism in urban China: Fostering talent.Philadelphia:Temple UP.
  35. Li, L.(2011).The incentive role of creating "citie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2(1),172-181.
  36. Liang, Z.,Ma, Z.(2004).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New evidence from the 2000 censu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30(3),467-488.
  37. Lin, G. C. S.(2009).Developing China: Land, politics and social conditions.London:Routledge.
  38. Lin, G. C. S.(2007).Reproducing spaces of Chinese urbanisation: New city-based and landcentred urban transformation.Urban Studies,44(9),1827-1855.
  39. Ma, L. J. C.(2005).Urban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changing scale relation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Political Geography,24(4),477-497.
  40. Ma, L. J. C.(Ed.),Wu, F.(Ed.)(2005).Restructuring the Chinese city: Changing society, economy and space.New York, NY:Routledge.
  41. Shen, J.(2007).Scale, state and the city: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31(3),303-316.
  42. Siu, H. F.(2007).Grounding displacement: Uncivil urban spaces in post-reform South China.American Ethnologist,34(2),329-350.
  43. Skeggs, B.(2004).Class, self, culture.London:Routledge.
  44. Tian, L.(2008).The chengzhongcun land market in China: Boon or bane? A perspective on property righ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2(2),282-304.
  45. Wei, Y. D.,Leung, C. K.(2005).Development zones, foreign investment, and global city formation in Shanghai.Growth and Change,36(1),16-40.
  46. Welsch, W.(1997).Undoing aesthetics.London:Sage.
  47. Xu, J.,Yeh, A. G.(2005).City repositioning and competitiveness building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Guangzhou,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9(2),283-308.
  48. Zacharias, J.,Tang, Y.(2010).Restructuring and repositioning Shenzhen, China's new mega city.Progress in Planning,73,209-249.
  49. 上海證大研究所編(2002)。新上海人。北京:東方。
  50. 方創琳(2014)。中國城市發展方針的演變調整與城市規模新格局。地理研究,33(4),674-686。
  51. 方斌、錢應華(2013)。二三線電影市場的發展對中國電影產業的作用。當代電影,12,18-21。
  52. 王光東編、楊位儉編(2011)。中國現當代鄉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53. 王安憶(1996)。長恨歌。北京:作家。
  54. 王斑(2006)。全球化陰影下的歷史與記憶。南京:南京大學。
  55. 王焱(2007)。「日常生活審美化」論爭的三大焦點。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8-53。
  56. 王夢奎編、馮並編、謝伏瞻編(2004)。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北京:中國發展。
  57. 王曉明(2002)。從「淮海路」到「梅家橋」:從王安憶小說創作的轉變談起。文學評論,2002(3),5-20。
  58. 王曉明編(2000)。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
  59. 任榮榮、張紅(2008)。城鄉結合部界定方法研究。城市問題,2008(4),44-48。
  60. 安頓(1998)。絕對隱私:當代中國人情感口述實錄。北京:新世界。
  61. 李歐梵、毛尖譯(2001)。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
  62. 李潔非(1998)。城市文學之崛起:社會和文學背景。當代作家評論,1998(3),36-49。
  63. 季天琴、王東、吳蕙予(2014)。中年郭敬明。博客天下,167(7)
  64. 房偉(2013)。「大時代」 還是「 小時代」?關於《小時代》 的症候性解讀。創作與評論,24,83-90。
  65. 阿乙(2011)。寡人。重慶:重慶大學。
  66. 阿乙(2012)。模範青年。北京:海豚。
  67. 阿乙(2015)。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北京:北京十月文藝。
  68. 姜濤、邊靜(2013)。二三線電影市場:成長與成熟。當代電影,12,14-18。
  69. 孫劍(2013)。二三線電影市場助力國產片發展。當代電影,12,4-11。
  70. 徐巨洲(1995)。我國國際性城市的發展空間有多大。城市規劃,1995(3),23-25。
  71. 馬亮(2013)。城市排行榜:流行、問題與展望。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3(3),24-35。
  72.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編(2014)。中國城市狀況報告2014-2015。北京:中國城市。
  73. 張生(2010)。上海文化身份的建立、回歸與重構。上海文學,2010(10),98-105。
  74. 張卓(2013)。郭敬明:明利場〔封面故事〕。人物,293(7)
  75. 張屏瑾(2012)。日常生活的生理研究:《繁花》中的上海經驗。上海文化,2012(6),12-17。
  76. 張貞(2006)。日常生活審美化:中產階層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表述。黑龍江社會科學,98(5),16-21。
  77. 張頤武(2013)。全國化的世界性:華語電影新未來。當代電影,12,11-14。
  78. 郭敬明(2013)。願風裁塵。武漢:長江文藝。
  79. 郭敬明(2013)。小時代1.0 摺紙時代(修訂版)。武漢:長江文藝。
  80. 郭敬明(2013)。小時代電影全記錄。武漢:長江文藝。
  81. 郭敬明(2014)。小時代2.0 虛銅時代(修訂版)。武漢:長江文藝。
  82. 郭敬明(2014)。守歲白駒。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83. 郭敬明(2014)。小時代3.0 刺金時代(修訂版)。武漢:長江文藝。
  84. 陳映芳(2012)。城市中國的邏輯。北京:三聯書店。
  85. 陳惠芬(2006)。想像上海的N種方法:20世紀 90年代「文學上海」與城市文化身份建構。上海:上海人民。
  86. 陶東風(2011)。走出精英主義,堅持批判精神:日常生活審美化十年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60(6),30-33。
  87. 陶東風(2002)。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浙江社會科學,2002(1),165-171。
  88. 程乃珊(2002)。上海探戈。上海:學林。
  89. 費孝通(1984)。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大問題:江蘇省小城鎮研究論文選(第一集),南京:
  90. 馮驥才(2004)。中國城市的再造:關於當前的「新造城運動」。現代城市研究,19(1),4-9。
  91. 黃平(2011)。「大時代」與「小時代」:韓寒,郭敬明與「80後」寫作。南方文壇,2011(3),5-10。
  92. 黃宗儀(2011)。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份書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93. 溫鐵軍、溫厲(2007)。中國的「城鎮化」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教訓。中國軟科學,2007(7),23-29。
  94. 路遙(1982)。人生。北京:中國青年。
  95. 寧越敏(1997)。90 年代上海流動人口分析。人口與經濟,1997(2),9-16。
  96. 熊月之(2006)。鄉村裡的都市與都市裡的鄉村:論近代上海民眾文化特點。史林,2006(2),70-76。
  97. 熊家良(2003)。三元並立結構中的小城文化與小城文學。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4(5),5-7。
  98. 熊家良(2007)。小城文學:一個地域文化空間的命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3),130-134。
  99. 福塞爾,保羅、梁麗真譯(1998)。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00. 趙春音(2003)。城市現代化:從城鎮化到城市。城市問題,2003(1),6-12。
  101. 趙新平、週一星(2002)。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論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2002(2),132-138。
  102. 趙新平、週一星、曹廣忠(2002)。小城鎮重點戰略的困境與實踐誤區。城市規劃,26(10),36-40。
  103. 趙靜編(2010)。賈樟柯故鄉三部曲:小武。濟南:山東畫報。
  104. 劉士林(2006)。都市化進程論。學術月刊,38(12),5-12。
  105. 劉士林(2013)。關於我國城鎮化問題的若干思考。學術界,2013(3),5-13。
  106. 劉穎南編、許自強編(1989)。京味小說八家。北京:文化藝術。
  107. 衛慧(1999)。上海寶貝。瀋陽:春風文藝。
  108. 魯迅(1996)。魯迅雜文全集。北京:九州圖書。
  109. 戴錦華編(2000)。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
  110. 謝友順、石非(2001)。物質生活及其幻覺:朱文穎和她的《高跟鞋》。當代作家評論,2001(6),89-94。
  111. 韓素梅(2014)。傳媒之城:媒介視野下的城市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被引用次数
  1. 黃舒楣,張皓鈞(2020)。上海猶太襲產保存的記憶轉向與跨域協商:普世化記憶、襲產外交及城市空間政治。考古人類學刊,92,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