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回首我們的知識道路:台社同仁北京2018座談會

并列篇名

Reflecting on Our Winding Path of Inquiry: Talks in Beijing 2018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1期(2018 / 12 / 31)

页次

275 - 3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卡維波(2016)。「中國作為理論」之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2,257-284。
    連結:
  2. 甯應斌(2018)。揚棄同性戀,返開新男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1,165-229。
    連結:
  3. 趙剛(2009)。以「方法論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141-218。
    連結:
  4. 鄭鴻生(2001)。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市:聯經。
    連結:
  5. Anderson, B.(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6. Anderson, B.(2005).Under three flags: Anarchism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London:Verso.
  7. Anderson, B.(2013).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archists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London:Verso.
  8. Eisenstadt, S. N.(2000).Multiple modernities.Daedalus,129(1),1-29.
  9. Ferguson, J.(1990).The anti-politics machine: "Development," depoliticization, and bureaucratic power in Lesotho.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Jameson, F.(Ed.),Miyoshi, M.(Ed.)(1998).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11. 台社編委會(2004)。超克後威權,邁向公共化─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1-27。
  12. 安德森,班納迪克、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
  13. 艾森斯塔特,S. N.、曠新年譯、王愛松譯(2008)。反思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4. 何春蕤(2017)。性別治理。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5.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
  16. 何春蕤編(2018)。援助交際在台灣。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7. 何春蕤編(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遠流元尊。
  18. 何春蕤編(2006)。動物戀網頁事件簿。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9. 杜維明(2001)。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柄谷行人、林暉鈞譯(2015)。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台北市:心靈工坊。
  21.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2018年3月19日)。《2018年3月全國性民意調查摘要報告:內閣改組、兩岸關係與總統聲望》。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上網日期:2018年10月20日)。
  22. 崔之元(2018)。1848年的馬克思、托克維爾和蒲魯東。二十一世紀,167,25-33。
  23. 陳映真(2001)。忠孝公園。台北市:洪範。
  24. 費孝通(2012)。鄉土重建。長沙:岳麓書社。
  25. 甯應斌(2017)。現代性:文化研究─應用哲學的取向。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6. 趙剛(2005)。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台北市:唐山。
  27. 趙剛(2014)。「小確幸」:臺灣太陽花一代的政治認同。文化縱橫,12月號,46-52。
  28. 鄭鴻生。2000。〈臺灣的民族想像之可能及其障礙─回應班.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班.安德森「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想像」演講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時報文化主辦,4 月23日,台北市:清華大學月涵堂。(上網日期:2018 年10 月20 日)。
  29. 魯迅。1907。〈摩羅詩力說〉。「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上網日期:2018 年10 月20 日)。
被引用次数
  1. 郭佳(2019)。「臺灣-文化研究」作為第三隻眼:從我的精神與知識構造入手。文化研究,29,178-195。
  2. 姜亞築(2019)。從藍綠意識形態到「跟著心走」:台灣研究的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2,26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