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紀錄片拍攝作為勞動教育的方法實踐與反思

并列篇名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 on Teaching Labor Education by the Way of Documentary Filmmaking

作者

鄭怡雯(Yi-Wen CHENG)

关键词

勞動教育 ; 勞動紀錄片 ; 視覺教育學 ; 經驗哲學 ; 教學實踐 ; labor education ; labor documentary ; visual pedagogy ; empirical philosophy ; teaching practice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2期(2022 / 08 / 31)

页次

133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闡述在視覺教育學及經驗哲學等理論脈絡啟發下,筆者於大專院校開設「勞動影像與當代台灣社會」通識課程,進行以紀錄片拍攝作為勞動教育的方法實踐。該課程結合「勞動觀念」與「紀錄片製作」,希冀讓學生從學習「勞動紀錄片」的產製過程中,反芻課堂上講授的勞動概念,並從與拍攝對象的互動中,探索不同行業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下的勞動處境,從而培養其勞動意識。透過五階段教學歷程的闡述,本文進一步反思此教學實踐經驗並提出改善之處,期能在台灣校園內開發多元勞動教育方案上起拋磚引玉之效,改善台灣校園勞動教育的匱乏狀態。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why labor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by the way of documentary filmmaking and how the general course "Labor Image and Contemporary Taiwan Society"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contexts of visual pedagogy and empirical philosophy. Combining "labor concepts" with "documentary education," this cross-domain curriculum is aime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labor awarenes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how to make labor documentary. While students are involved to interacting with the person being documented, they are expected to rethink and digest the ideas of labor taught in the earlier stage as well as understand the working circumstance of the employed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rough this process. Through five course stages of teach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further reflects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analyzes how to improve the future course design in the last. Hopefully, it can be beneficial for rais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n Taiwan's university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a wider variety of labor education program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千倖(2012)。「學習者主導」影片教學模式應用於師資生「生命教育」課程之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63-188。
    連結:
  2. 李佳蓉(2015)。提升教學成效─影片融入教學之探討與策略。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13。
    連結:
  3. 《勞工教育實施辦法》。(2016年4月18日)。全國法規資料庫。(上網日期:2020年5月30日)。
  4. Arrow, K. J.(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9(3),155-173.
  5. Dewey, J.(1997).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ew York:Free Press.
  6. Farné, R.(2017).Visual pedagogy.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IMMAGINI? Image and Imagina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Brixen, Italy:
  7. Freire, P.,Myra, B. R.(Trans.)(2000).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8. Giroux, H. A.(1992).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New York:Routledge.
  9. Grison, J.(1976).First principles of documentary (1932-1934).Nonfiction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New York:
  10. Rose, G.(2001).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1. Trend, D.(1992).Cultural pedagogy: Art/Education/Politics.Westport:Praeger.
  12. 井迎瑞(2004)。過程、工具與意志。藝術觀點,21,24-29。
  13. 王俐婷(2015)。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14. 王慧蘭(2005)。批判教育學:權力抗爭、文本政治和教育實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85-112。
  15. 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2017。〈勞動教育促進法之推動〉。(上網日期:2020年4月2日)。
  16. 吳承紘,關鍵評論網(2017).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台北:月熊出版社.
  17. 吳柏軒。(2015年10月5日)。〈全教總宣布深根台灣勞動教育〉。《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20年2月12日)。
  18. 吳媛媛。(2018年1月3日)。〈一段「人、時間與勞動」的簡史─勞動權走過的漫漫長路〉。(上網日期:2020年2月12日)。
  19. 呂佳峻。(2016年9月13日)。〈北市高中職勞權教育上路賴香伶:歷史性一刻〉。《新頭殼》。(上網日期:2020年3月1日)。
  20. 李丁讚。(2017年8月3日)。〈「實作」怎麼「做」?〉。清華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上網日期:2020年3月18日)。
  21. 李俊璋(2017)。建構系統化「勞動教育」之迫切性─從訂立「勞動教育專法」談起。通識在線,73,45-47。
  22. 李健鴻(2015)。台灣青年勞工的低薪化趨勢、原因與因應對策。社區發展季刊,151,145-162。
  23. 李集國(2007)。合宜工作(Decent Work)與工作環境指標(WEI)。台灣勞工雙月刊,8,104-110。
  24. 林俊彥,陳幼珍(2017)。縮小「學用落差」是產官學共同的責任。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8),45-48。
  25. 林柏儀。2019。〈發展「勞動人權教育」的可能〉。《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人權電子報》80。(上網日期:2020年3月9日)。
  26. 林詠青。(2019年6月22日)。〈「勞動教育促進法」立法刻不容緩〉。《蘋果新聞網》。(上網日期:2020年3月2日)。
  27. 林斌(2014)。勞動部委託專案勞動部委託專案,勞動部。
  28. 林曉雲。(2019年5月17日)。〈全教總攜手教育部合作推出勞動教育教材〉。《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20年3月4日)。
  29. 張文昌。(2015年10月5日)。〈推動「勞動教育」此其時矣觀念與價值的澄清〉。《技職3.0》。(上網日期:2020年2月10日)。
  30. 陳雪麗(2004)。職前教師的轉化學習─以教育紀錄片的攝製為例。文化、人格與教育,台北:
  31. 陳業鑫(2016)。正視「學用落差」解決台灣低薪問題。新使者雜誌,154,24-26。
  32. 黃上豪,古允文(2018)。台灣青年非典型就業的特徵與風險因子探究。財務社會工作與貧窮研究學刊,1(1),1-40。
  33. 劉梅君(2006)。「勞動人權」年年退步的背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3-14。
  34. 劉梅君。2016。〈拜物教下的人權困境:以全球低薪化現象為例〉。《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人權電子報》80。(上網日期:2020年3月9日)。
  35. 劉議芳(2020)。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36. 蔡崇隆(編)(2014).愛恨情愁紀錄片:台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台北:同喜文化.
  37. 鄭怡雯。(2018年9月18日)。〈影像與社會學的交會:視覺社會學發展概況〉。《巷仔口社會學》。(上網日期:2020年3月29日)。
  38. 蕭照平。(2019年2月11日)。〈罷工怕被秋後算帳林靜儀:推勞動教育促進法有其必要〉。中央廣播電台。(上網日期:2020年3月5日)。
  39. 羅德水,陳巨擘(2007)。全面檢討教材內容,勞動人權教育應納入學校課程。全國教師會會訊,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