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西醫脈學理論在近代史上的初遇-以唐宗海(1851-1897)的醫學觀點為例

并列篇名

Mai-zhen Theory about TCM and Westen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in Point of a Medical Research by Tang Zhonghai

DOI

10.29976/BHARC.200507.0005

作者

皮國立(Guo-Li Pi)

关键词

中國醫學 ; 氣血 ; 經脈 ; 脈診 ; 唐宗海 ; 身體知識 ; 心臟 ; 血液循環 ; Chinese Medicine ; Qi-xue ; Jingmuo ; Mai-zhen ; Tang Zhonghai ; body knowledge ; the heart ; circulation vessel system

期刊名称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05 / 07 / 01)

页次

133 - 1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欲檢視19世紀末傳統中國醫學理論在氣血、經脈與脈診等概念上可能的轉變。而這項工作主要之焦點是放在分析唐宗海(1851-1897)對身體知識的論點上。唐是第一位以傳統醫學的理論,如《黃帝內經》,來解釋19世紀末期傳入之西方身體知識中的心臟與血脈循環理論的中國醫生。史家通常稱其事業為「中西醫匯通」(融中西醫學於一爐)。希望就這篇文章來探究如何解讀中西醫各自重視氣化身體觀與形質身體觀的不同視角,以及在近代要真正匯通中西醫學的困難在何處。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chang of three concepts about Qi-xue (氣血), Jingmuo (經脈) and Mai-zhen (脈診)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late 19th. The Principal aim of this work is to analyse the theory of Tang Zhonghai (1851-1897)'s body Knowledge. Tang is first of the Chinese doctor who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theory like Huangdi nejing (黃帝內經) to explain the heart and circulation vessel system about western body knowledge which imported China in late 19th. Historians usually name his work Zhong xi yi hui tong (中西醫匯通) (Melting together i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Finally, we will know how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eyeshot of the Qihua (Qi Transformation)'s body and Xing (visible)'s body, demonstrate the difficult to assimilat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2. 千金翼方校注
  3. (1992)。格致彙編。上海圖書館:
  4.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5. 靈樞經
  6. 靈樞·營衛生會
  7.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8. 內科理法
  9. 內科理法
  10. 靈樞·邪客
  11. 體用十章
  12.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13.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14. 全體新論
  15. 素問·生氣通天論
  16. 西醫略論
  17.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血證論
  18.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19. (1890)。彙編
  20. 體用十章
  21. 靈樞·經脈
  22.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23. 體用十章
  24.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25. 靈樞經
  26. 陳垣早年文集
  27. 脈學發微
  28. 人身通考
  29. 內科理法
  30. 靈樞經
  31. 靈樞·決氣
  32. 徐靈胎醫學全書
  33. 體用十章
  34. 內科理法
  35. 內科理法
  36. 靈樞·壽夭剛柔
  37. 靈樞·終始
  38. 體用十章
  39. 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一段天才縱橫的歷史
  40. (2001)。身體的語官-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
  41. 醫學衷中參西錄
  42. 內科理法
  43.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血證論
  44.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45. 格致彙編
  46. 內科理法
  47. 全體新論
  48. 靈樞·經水
  49. 黃帝內經素問語譯
  50. 靈樞·五亂
  51. 靈樞·營氣
  52. 體用十章
  53.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54. 內科理法
  55. 脈學發微
  56. 內科闡微
  57. (1890)。彙縞
  58. 靈樞·衛氣
  59. 全體新論
  60.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61. 內科理法
  62. 千金翼方校注
  63.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
  64. 脈學發微
  65. 體用十章
  66. 體用十章
  67. 民國吳國定(1999)。內經解剖生理學。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68. 民國悍鐵憔。脈學發微
  69. 宋沈括、蘇軾撰楊俊杰、王振國點校(2003)。蘇沈良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0. 宋沈括、蘇軾撰楊俊杰、王振國點校(2003)。蘇沈良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1. 明方以智(1978)。物理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2. 明方以智、侯外廬主編(1988)。方以智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3. 唐孫思邈著、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1999)。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晉王叔和(1999)。脈經。台南:大孚書局。
  75. 清王有忠。簡明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76. 清王有忠(1997)。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清江涵暾撰(1997)。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8. 清吳謙主編(1978)。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下。台北:台灣第一書店。
  79. 清唐宗海(1998)。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傷寒論淺註補正。台北:力行書局。
  80. 清唐宗海(1993)。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金匱要略淺註補正。台北:力行書局。
  81. 清唐宗海(1998)。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台北:力行書局。
  82. 清徐靈胎原著、劉洋主編(1999)。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83. 清曹雪芹著(1974)。紅樓夢。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84. 清羅定昌(1882)。中西醫粹。上海:上海孚華書店。
  85. 隋楊上善撰注、清廖平補證、朱邦賢、王若水審閱(1990)。歷代中醫珍本集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86. 戰國秦越人著、張登本撰(2001)。難經通解。西安:三秦出版社。
  87. David Armstrong,Graham Scamber (ed).Social Theory and Medical Sociology.
  88. L.T. Woodward撰、盧象誠譯(1969)。外科發展史。台北:廣文書局。
  89. Stnley Reiser(1981).Medicine and The Reign of Techn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0. 氏著(1999)。新史學
  91. 氏著(2003)。新史學
  92. 氏著(2000)。古今論衡
  93. 氏著(1997)。中國醫學史。台北:正中書局。
  94. 王咪咪、李林主編(1999)。唐容川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95. 加麗莎·賈汀、陳信宏譯(2001)。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一段天才縱橫的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
  96. 卡斯蒂廖尼、程之范主譯(2003)。醫學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97. 石川光昭著、沐良譯(1968)。醫學史話。台北:臺灣商務。
  98. 合信(1857)。西醫略論。江蘇上海仁濟醫藏校。
  99. 合信。內科新說
  100. 合信(1984)。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01. 朱邦賢、王若水審閱(1990)。歷代中醫珍本集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02. 李建民(2001)。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103. 李經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
  104. 林昭庚、鄢良(1995)。針灸醫學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05. 虎伯撰、哈來等訂、清舒高第口譯、清趙元益筆述。內科理法
  106. 茅曉(2002)。中醫雜誌
  107.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2001)。身體的語官-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
  108. 馬光亞著、梁明達整理(2001)。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馬光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09. 馬繼興(1997)。雙包山西漢出土經脈漆木人型的研究。新史學,8(2),1。
  110. 張哲嘉=Chang Che-chia(1998).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 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sger Cixi (1874-1908).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11. 張哲嘉=Chang Che-chia.
  112. 郭藹春主編(1996)。黃帝內經素問語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13. 陳先賦(1987)。中華醫史雜誌
  114. 陳垣、陳智超主編(1992)。陳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5. 陳垣、陳智超主編(1992)。陳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6. 陳勝崑(1979)。中國傳統醫學史。台北:時報文化。
  117. 傅維康(2001)。醫藥文化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8. 傅維康主編(1991)。針灸推拿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9. 舒高第口譯(1876)。彙編
  120. 舒高第口譯(1876)。格致彙編
  121. 費俠莉、熊秉真編、賈士養、陳元朋譯(2001)。讓證據說話-對話篇。台北:麥田出版。
  122. 賈得道(2002)。系統中醫理論。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23. 雷祥麟=Sean Hsiang-lin Lei(2002).Positions: East Asian Cultures Cririque.
  124. 嘉約翰撰。內科闡微
  125. 廖育群。岐黃醫道
  126. 劉澄中(2000)。大陸經脈史學研究的新檢討-從經脈現象、出土脈書與經脈木人說起。新史學,11(2),75。
  127.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2000)。中華醫藥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8. 鄧鐵濤主編(1999)。中醫近代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29. 韓健平著(1999)。馬王堆古脈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0. 聶菁葆(1989)。中華醫史雜誌
  131. 譚一松主編。靈樞經
  132. 譚一松主編。靈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