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砂拉越福州族群發展史
|
并列篇名
|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oochow Dialect Group in Sarawak
|
DOI
|
10.29976/BHARC.200507.0006
|
作者
|
陳琮淵(Tsung-Yuan Chen)
|
关键词
|
福州族群 ; 砂拉越 ; 詩巫 ; 在地觀點 ; 在地研究 ; Foochow dialect group ; Sarawak ; Sibu ; indigenous view ; indigenous research
|
期刊名称
|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7期(2005 / 07 / 01)
|
页次
|
175
-
22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詩巫(Sibu)是砂拉越(Sarawak)的第二大城,也是三大墾場(farm)的所在地。1901年,榕屬(Foochow)名士黃乃裳(Wong Nai-Siong)首開風氣之先,成立規模最大、人數最眾的「新福州墾場」則為其中翹楚,引領廣東(Canton)、興化(Henghua)等方言群加入墾殖行列,使詩巫的發展蒸蒸日上。當地自二十世紀起即以「新福州」、「小福州」等稱號聞名於世,與黃氏肇建的基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時至今日,榕屬人士於建築、金融、重工、文教出版等事業成就輝煌,有目共睹。本文旨在探討福州族群發展過程,並由「在地觀點」及「在地資料」的運用為基礎,漸次討論此一歷史脈絡下的社群結構及意涵,以彰顯其特殊性。
|
英文摘要
|
Sibu is the second 1arge city in Sarawak and also the location of the three large-scale farms. In 1901, Foochow scholar Wong Nai-Siong, the very first one, established the largest farm-New Foochow farm, which was the best one of the three. He led Canton and Henghua dialects joined the farming and help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bu. It was called New Foochow or Small Foochow by the beginning of twenty centuries and was famous for this name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mostly due to the Wong's establishment at that period. Nowadays, Foochow people in Sibu have achieved many successful accomplishment, such as construction business, financial industry, heavy industry and publication busines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Foochow people. Local point of view and information are accounted as basis of this article.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and implication of it will be discussed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its significanc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1999)。「在地性歷史」、「自主性歷史」與束南亞研究。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9,25-37。
-
(1991)。福華銀行簡史。詩巫福州墾場九十周年紀念會刊,334-335。
-
(1955)。詩巫工商業指南。詩巫:
-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華僑華人(研究)之展望。
-
婆羅洲人物記。
-
詩巫廣東墾場闢開記略。詩巫福州墾場五十周年紀念刊,112。
-
廣南洋華人宜大和以自保說。
-
星報
-
(1998)。詩巫廣東墾場史。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商學。
-
(1871).The Sarawak Gazette.
-
Benedict Anderson(1983)。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
Benjamin I. Schwartz、林淑慧摘譯(1997)。區域研究為一爭議性學科。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65。
-
Brooke, Margaret Lady B.(1986).My Life in Sarawak.Oxford;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rissman Lawrence W.(1967).Man.London: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Hewison Kevin(1989)。Bankers and Bureaucrats: Capital and the Role of State in Thailand。New Haven:South East Asian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
Ju-kang Tien.ibid.
-
Ju-kang Tien(1997)。The Chinese of Sarawak: A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Kuching:SUPP Headquarters。
-
Kiu Mee-Kuok(1997).The Diffusion of Foochow Settlement in Sibu-Binatang area, Central Sarawak 1901-1940.Sibu:Sarawak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
McDougall, Henriette(1992).Sketches of our life at Sarawak.Singapo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 A Cramb,R. H. W. Reece(1988).Development in Sarawak: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Australia: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
Reinharz, S.。On Becoming a Social Scientist。New York:Brunswick NJ。
-
Skinner, G. William(1958).Leadership and Power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Thailand.Ithaca, N. Y.: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Willmott E. Donald(1960).The Chinese of Semarang: A Changing Minority Community in Indonesia.Ithch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山下清海著、潘明智譯(1993)。福建省僑鄉地區的地理學考察:其地區特色和海外移居地的相互關係。亞洲文化,17,183。
-
方壯美(2004)。咖啡香,飄南洋。源,104,4-15。
-
王國璋(1997)。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
-
王雲五(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29。
-
田英成(1999)。砂拉越華人社會的變。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田英成(1990)。砂?越華族社會結構與形態。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
田英成(1990)。砂勞越華族社會的結構與形態。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
田英成(1999)。砂拉越華人社會的變遷。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田農(2004)。田農文史論集。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朱敏華(2000)。詩巫三大墾場史新資料的發現。文海,3,47。
-
克利牛德•紀爾茲、楊德睿譯(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
吳崇海、饒尚東、田英成合編(1992)。砂?越華族研究論文集。詩巫:砂?越華族文化協會。
-
吳體仁編(1966)。殖產橡膠拓荒人。新加坡:世界書局。
-
宋鎮照(1999)。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
李元謹、何國忠主編(2001)。承襲與抰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台北: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
李亦園(1970)。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李亦園(2002)。李亦園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李建堂(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建堂(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周丹尼著、黃顺柳譯(1990)。砂?越鄉鎮華人先驅。古晉:??柳。
-
念燕(1963)。砂朥越的木材。南洋文摘,4(7),32。
-
房漢佳(1996)。砂拉越拉讓江流域發展史。詩巫:詩巫民眾會堂民族文化遺產委員會。
-
房漢佳(2001)。砂拉越巴南河流域發展史。古晉: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總部研究與資料中心。
-
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主辦(1999)。本生歷史、荷蘭束印度公司檔案與東南亞研究。台北:
-
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主辦(1999)。本生歷史、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與束南亞研究。台北:
-
林孝勝(1995)。新加坡的華社與華商。新加坡:亞洲學會。
-
林孝勝(1999)。新加坡的華社與華商。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
林宜慧(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弦寬(1987)。詩巫漳泉公會金禧紀念特刊。詩巫:漳泉公會。
-
武林吉。郇山使者報。
-
天南新報
-
南洋協會(1941)。南方?華僑。東京:東京都南洋協會。
-
哈里遜。婆羅洲森林。
-
約翰斯頓、柴彥威譯(2004)。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
畢恆達、嚴祥鸞(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
陳立訓(1951)。詩巫福州墾場五十周年紀念刊。詩巫:福州公會。
-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49-222。
-
陳約翰、梁元生譯(1985)。砂撈越華人史。台北:正中書局。
-
陳國棟(1999)。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9,37。
-
陳國棟(1997)。關於發展東南亞歷史研究之淺見。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3-8。
-
陳達(1939)。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
陳觀斗(1951)。砂羅越詩巫榕僑開荒史。詩巫福州墾場五十週年紀念刊,49-52。
-
麥留芳(1985)。方官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麥留芳、張清江譯(1985)。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
麥留芳、龔宜君(1999)。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台北:
-
傅利曼、郭振羽、羅伊菲譯(1985)。新加坡華人的家庭與婚姻。台北:正中出版社。
-
富雅各於。馬來西亞會報。
-
斯科克波。國家與社會革命。
-
湯•哈里遜、黃俊賢譯(1962)。砂古越民族叢談。古晉:婆羅洲文化出版局。
-
湯•哈里遜、黃俊賢譯(1962)。砂?越民族叢談。古晉:婆羅洲文化出版局。
-
黃乃裳(1951)。詩巫福州墾場五十週年紀念刊。詩巫:福州公會。
-
黃乃裳(1951)。詩巫福州墾場五+週年紀念刊。詩巫:福州公會。
-
福報
-
日新報
-
黃乃裳、葉鍾鈴。對於巡警憲詢及新福州墾事因述其顛末。
-
黃仁瓊(1961)。詩巫福州墾場六十周年紀念刊。詩巫:福州公會。
-
黃孟禮(2002)。文海。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黃建淳(1999)。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黃建淳(1999)。砂拉越華人社會組織史的調查與研究。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7,43-62。
-
黃建淳(1993)。晚清新馬華人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
黃建淳、國史館編(2001)。國史擬傳。台北:國史館。
-
黃建淳、張希哲、陳三井主編(1997)。星洲邱菽園與維新派的關係199-1911。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黃耀明(1961)。沙羅越風土誌。沙羅越:黃耀明。
-
楊建成(2001)。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的理論與實踐1924-1991。台北:楊氏台灣現代史資料出版屋。
-
楊國斯(1998)。楊國斯自傳:人生奮斗政治經歷。古晉:
-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台北:桂冠圖書。
-
楊聰榮(2001)。菲律賓獨立革命與西美戰爭-論東南亞自主歷史史觀下國族歷史論述的成就與侷限。新史學,12(1),187-232。
-
葉鍾鈴(1995)。黃乃裳與南洋華人。新加坡:南洋學會。
-
葛惠良(1996)。富雅各傳。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詹冠群(1992)。維新志士、拓荒者、革命黨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詹冠群(1992)。維新志士‧拓荒者‧革命黨人:黃乃裳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雷蒙•威康斯、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福州市華僑歷史學會(1992)。黃乃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
-
維多•巴素、郭湘章譯(1966)。東南亞之華僑。台北:正中書局。
-
劉久秀(2001)。詩巫福州墾場一百周年紀念特刊。詩巫:福州公會。
-
劉子政(1977)。詩巫五金入口商公會成立十五周年紀念特刊。詩巫:詩巫五金入口商公會。
-
劉子政(1964)。砂?越散記。新加坡:青年書局。
-
劉子政(1978)。黃乃裳與新福州。新加坡:南洋學會。
-
劉子政(1999)。砂拉越史事論叢。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劉子政(1978)。黃乃裳與新福州。新加坡:南洋學會。
-
劉子政(1999)。砂拉越史事論叢。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
劉子欽(1951)。詩巫福州墾場五十周年紀念特刊。詩巫:福州公會。
-
劉其偉(1994)。文化人類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劉強(1950)。砂羅越新福州墾場志。南洋學報,6(2),9。
-
蔡增聰(1998)。歷史與鄉土。詩巫:砂拉越留台同學會詩巫分會。
-
蔡增聰(2001)。逢站‧硝煙,貿易:十九世紀砂拉越堡的研究。詩巫:砂拉越留台同學會詩巫分會。
-
蕭新煌、龔宜君(1998)。東南亞台商與華人之商業網絡關係。華商經貿,381,19-38。
-
蕭靜淑(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
薩伊德、王志弘譯(2002)。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
顏清湟(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
顏清湟著、粟明鮮譯(1991)。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
饒尚東(1995)。落地生根:海外華人問題研究文集。詩巫:砂羅越華族文化協會。
-
饒尚東、林水檺、何啟良編(1998)。東馬華人人口變遷。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1(10),272。
|
被引用次数
|
-
徐雨村(2023)。華人跨國網絡與文化認同的資本轉化探討:以馬來西亞砂羅越彭城劉氏公會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18(2),3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