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墓誌銘中所見宋代官員歸葬問題

并列篇名

The Issue of Burial at Ancestral Site for the Administrators of the Sung Dynasty Revealed in the Discovered Epitaph

DOI

10.29976/BHARC.200606.0004

作者

韓桂華(Kuei-Hua Han)

关键词

宋代 ; 墓誌銘 ; 官員 ; 歸葬 ; 喪葬 ; Sung Dynasty ; Epitaph ; Bury ; Funeral ; Administrator

期刊名称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6 / 06 / 01)

页次

119 - 1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大多數的農人,一生依附土地生產,少有遷徙。其他士、商之人則往往因為讀書、科考、履官、貨易等等原因,以及隨著身分的轉換,而離開了鄉里,其後或許最終死於他鄉外地,於是產生是否「歸葬」的問題。關於歸葬的觀念與實踐,在傳統社會中可謂根深蒂固。而宋人歸葬的情形如何?囿於出土墓葬碑銘的屬性以及為了便於討論起見,本文將以宋代官員自身的歸葬問題為核心,分就其卒地與葬地、歸葬里程與歷時、親族與宗族墓地、禮制與法制等相關問題加以探究。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agricultural society, most of the farmers were bonded to land in order to perform production, thus, migration was rarely observed. However, intellectuals or merchants usually decided to leave their hometown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higher educa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job opportunity, and business. Due to the shift of their roles and separation from their hometown, the idea of burial at ancestral site had become an issue. In a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concept and insistence on burial at ancestral site was deep-rooted. How is this issue in the Su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discovered epitaph,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dministrators of the Sung Dynasty. Further discussion will be on the place they die, the place they were buried, the distances and last of burial at their ancestral site, the graveyard of their kinsmen and clan, ceremony of ideology, and laws in the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65)。太宗皇帝實錄,78,14上-15下。
  2.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3.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4.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5. (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
  6.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7.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8.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9. (1005)。長編
  10.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1. 尹洙(1965)。故大中大夫右諫議大夫上柱國南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太傅韓公墓誌銘并序。河南先生文集,16,3上-8上。
  12. 尹洙。范文正公集
  13.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4.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5.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6. 朱熹。宋史
  17. 朱熹(1980)。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8. 朱熹(1986)。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建炎以來繫年要錄,89,1上-10下。
  19. 朱熹(1980)。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0. 朱熹(1965)。范直閣墓記。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94,23上-24下。
  21. 李心傳(1986)。建炎以來繫年要錄,175,5。
  22. 李燾(1964)。續資治通鑑長編,14
  23.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24. 范仲淹(1965)。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神道碑銘。范文正公集,11,12上-16上。
  25. 范仲淹(1965)。范文正公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26. 范仲淹。元豐九域志
  27. 范雍。宋史
  28. 曹家齊(2005)。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
  29. 曹家齊。元豐九域志
  30. 梁庚堯(1997)。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31. 梁庚堯(1997)。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32. 梁庚堯(1997)。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33. 陳忠凱(1995)。文博
  34. 陳柏泉(1991)。江西出土墓志選編。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5. 陳柏泉。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36. 陳柏泉(1991)。江西出土墓志選編。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7. 陳柏泉(1991)。江西出土墓志選編。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8. 陳柏泉(1965)。止齋先生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39. 陳傅良(1965)。胡少賓墓誌銘。止齋先生文集,47,2下-4上。
  40. 陶晉生(2001)。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41. 雷玉華(1999)。四川文物
  42. 錢師賓四、张栻(1980)。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43. 譚其驤主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
  44. 嚴耕望(1985)。唐代交通圖考(二)。台北:中研院史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