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1917-1937年間北大與清華外文系所的成立與發展
|
并列篇名
|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in Peking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during 1917-1937
|
DOI
|
10.29976/BHARC.200606.0008
|
作者
|
蔡明純(Ming-Chun Tsai)
|
关键词
|
外國文學 ; 西方文學 ; 外文系 ; 學科體制 ; 文學教育 ; Foreign literature ; Western literature ;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 Disciplinary system ; Literary education
|
期刊名称
|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8期(2006 / 06 / 01)
|
页次
|
225
-
26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衝突與調和的中國近代史上,不論是傳統學術或是新興的知識範疇都必須在此前所未有之變局中朝向現代學院化的學術體制轉型及站穩腳根。各類學科的體制形成無疑的有其自身背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與調適的歷程中逐漸造就其內在的典章制度。外國文學在中國近代史上被視為一門學科且獲得確立的時代晚於西方自然與社會科學,本文試圖從清末新式學堂與教會學校對西方語文的教育方針、課程設置、近代知識分子對於西文的認知定位以及學門地位的確立著手,來梳理出當時的教育及學術思想界在此一新學門的設科的過程中產生何種助力與阻力,並討論民初北大與清華外文系所的發展。
|
英文摘要
|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culture had the process of collision, conflict and harmonization. No matter traditional academy or new developing knowledge category, they must had being orientated and transformed in modern academic system of institute an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d situation. Undoubtedly, the forming of discipline has their own historical factor and culture background, accomplishing their internal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gradually in constant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Literature of foreign language is considered as a discipline and era established and later than the western n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This text tries to discus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in Beij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1924)。清華周刊。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1917)。北京大學日刊。
-
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國立清華大學時期(1928-1937)。
-
(1934)。北平晨報
-
(1929)。國立北京大學三十一週年紀念刊。北平: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1993)。北京大學史料(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北京大學史料(二)。
-
王文顯(1930)。外國語言文學系。清華周刊‧嚮導專號,514-515,49-51。
-
王立新(1997)。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
王先明(2000)。近代新學: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向遠(2002)。比較文學學科新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
-
王韜(1881)。習西學不宜專事西文說。申報
-
史靜寰(1999)。狄考文與司徒雷登:西方新教傳教士在華教育活動研究。珠海:珠海出版社。
-
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的創建。上海:上海書店。
-
吳汝綸、王寶平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
吳宓(1926)。本校西洋文學系課程總則及說明。清華周刊,771。
-
吳宓(1991)。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國立清華大學時期(1928-1937)。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吳宓(1926)。本校西洋文學系課程總則及說明。清華周刊,771-772。
-
吳宓(1926)。本校西洋文學系課程總則及說明。清華周刊,381,770。
-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二)。
-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1998)。吳宓日記(一)。北京:三聯書店。
-
李良佑、張日昇(1988)。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李良佑、張日昇。中國英語教學史。
-
李廣田(1949)。文藝書簡。上海:開明書店。
-
沈文沖(2002)。卞之琳年譜簡編。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1),143-149。
-
沈有鼎(1926)。清華周刊。
-
沈衛威(1999)。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周作人(1989)。知堂回想錄(中)。臺北:龍文出版社。
-
金克木、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
-
南京大學高教研究所校史編寫組編(1989)。金陵大學史料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胡適、姜義華主編(1993)。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
孫子和(197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
馬建忠、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
高恆文著(2000)。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
國立北京大學編(1935)。國立北京大學一覽(民國24年度)。北平:國立北京大學。
-
康有為(1992)。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
張之洞、沈雲龍主編(1971)。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
-
張之洞、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
張之洞、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
張元濟、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
-
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
-
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
-
張百熙、璩鑫圭、唐良炎編(1991)。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張百熙、璩鑫圭、唐良炎編(1991)。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曹伯言整理(2004)。胡適日記全集(三)、(四)。臺北:聯經出版社。
-
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一)。北京:北京出版社。
-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一)。
-
梁啟超、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
梁啟超、湯志鈞、陳祖恩編(1993)。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梁實秋(1962)。清華八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
-
盛宣懷、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
-
郭濟訪(1992)。夢的真實與美:廢名。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
陳平原(1998)。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
陳平原。老北大個故事。
-
陳建中、蔡恒(1997)。社會科學戰線。
-
陳振國(1990)。馮文炳研究資料。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
陳國球、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
-
陳國球、東華大學中文系編(2004)。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
-
陳國球、東華大學中文系編(2004)。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
-
陳獨秀(1978)。胡適往來書信選(上)。北京:中華書局。
-
彭小甫(1987)。析論《奏定學堂章程》中有關外國文史教學的方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7,247。
-
馮至、陳平原、夏曉虹編(1998)。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
-
馮姚平編(1999)。馮至全集(十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馮桂芬(1971)。校邠廬抗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
馮焌光、鄭藻如、高時良編(1992)。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黃延復、李繼凱編(2001)。追憶吳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葉雋(2004)。現代學術視野中的留德學人。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
葉雋(2005)。博覽群書。
-
廖壽豐。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
-
齊家瑩編(1998)。清華人文學科年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劉明華、王泉根編(2001)。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重慶出版社。
-
劉龍心(2002)。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
蔣夢麟。北京大學史料(二)。
-
蔡元培(1995)。蔡元培文集‧教育(下)。臺北:錦繡出版。
-
蔡明純(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
-
蔡明純(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歷史所。
-
鄭學稼(1989)。陳獨秀傳(上)。臺北:時報出版。
-
總理衙門、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
-
譚光輝、趙秋陽(2002)。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蘇雲峰(1996)。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蘇雲峰(2000)。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顧衛清(2000)。普遍主義的挑戰: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蔡明純(2011)。「外國文學門」課程在近代中國大學院校的建置與標準化─以北大、清華為討論中心。史原,復刊2期=23期,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