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北宋真、仁宗時期對交趾的政策

并列篇名

Jen-Tzong and Ren-Tzong's Policies of the Chiao-chi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DOI

10.29976/BHARC.200606.0003

作者

湯佩津(Pei-Chin Tang)

关键词

交趾 ; 安南 ; 越南 ; 交州 ; 嶺南 ; 北宋 ; Chiao-chin ; Annam ; Vietnamese ; Chiao Chou ; Lingnan ; Northern Sung Dynasty

期刊名称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6 / 06 / 01)

页次

75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越南過去被稱為交州、交趾(阯)、安南。自秦漢以來,成為中國郡縣之一,但從唐末五代後逐漸自主。趙宋統一時,向宋廷稱臣為藩屬,然而在北宋「憚於征役」、「不欲用兵」下,使交趾態度漸傲慢失藩臣之禮。真、仁宗的「安邊弭兵」政策,力主「安靜」。然而交趾卻不斷以武力擴展勢力,蠶食中越邊地各羈縻州。宋廷對交趾採「不納交趾叛臣逃民」、「不干涉主義」和「恩信撫綏」措施。但造成交趾叛臣逃民流竄至宋境,興兵亂嶺南;不干涉交趾以武力更迭政權,導致宋廷威權漸失;恩信撫綏下,交趾依然蠶食北宋邊地。種種的措施在儂智高之亂時遭到挑戰,致使仁宗朝改變,募土民來屯駐,以武將兼知州,亦接納投奔至宋的各族。然而武備建構未完成,懼武將擅權的心態又起,再加上與交趾衝突不斷,仁宗朝在恐懼戰爭再起下,重歸「恩信撫綏」,停頓了羈縻州的開發,不與交趾爭利,中越邊疆各羈縻州依然籠罩在交趾勢力下。

英文摘要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turmoil of war, people had wished for peace. Therefore, Sung Jen-Tzong requested the officials in the borderland to do their utmos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stop the military activity. At the Sung Ren-Tzong era, the drawbacks appeared. Sung Ren-Tzong had tried to reform, but was unable to stop the confusion, so he was forced to get back to the original policy. Sung Ing-Tzong was on the throne lasted only a short time, mostly of the policies were following the prior cases. At this era, Chiao-chin had expanded the military force to encroach on Northern Sung Dynasty's borderland and then set up a dynasty. With the pacification policy, the mutineers and refugees of Chiao-chin fled to the borderland of the Northern Sung. Therefore,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had replaced the hollow military policy and civil officials in the borderland with military control policy and the recruit aborigines for defending the borderland. But the Sung Dynasty still devoted to merge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although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manage the southern borderland, including assignment the officials and the ethnic minor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古今交涉事宜通考。河內:漢喃研究院。
  2. 中文出版社編輯部編(1981)。永樂大典本地方志彙刊。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
  3. 井出淺龜(1942)。佛印研究。東京:皇國青年教育協會。
  4. 王存(1985)。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
  5. 王明蓀、鄧廣銘、漆俠主編(1992)。宋初的反戰論。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河北:
  6. 王禹偁(1965)。小畜外集。台北:台灣商務。
  7. 王象之(1969)。輿地紀勝。台北:文海出版社。
  8. 王應麟(1990)。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9. 司馬光(1985)。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
  10. 白耀天(1996)。古勿洞、勿陽洞--、勿惡洞、貢洞、及歸化州、來安州所在考。廣西民族研究,1,46-55。
  11. 江少虞(1982)。宋朝事實類苑。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吳士連、陳荊和編校(1986)。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3. 呂士朋(1986)。宋史研究集。台北:國立編譯館。
  14. 李燾(1983)。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
  15. 周去非(1985)。嶺外代答。北京:中華書局。
  16. 岡田宏二著、趙令志、李德龍譯(2002)。中國華南民族社會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17. 岩村成允(1941)。安南通史。東京:富山房。
  18. 河原正博(1984)。漢民族華南發展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19. 姚文楝譯、王錫祺輯(1991)。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廣文書局。
  20. 范成大、嚴沛校注(1986)。桂海虞衡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1. 徐松纂輯(1976)。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
  22. 翁方綱(1982)。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高明士(1984)。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台北:國立編譯館。
  24. 高熊徵。安南志原
  25. 張秀民(1992)。中越關係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脫脫(1991)。宋史。台北:鼎文出版社。
  27. 陳文為(1969)。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28. 陳重金著、戴可來譯(1992)。越南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9. 陳荊和(1956)。中越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
  30. 陸心源輯(1980)。宋史翼。台北:文海出版社。
  31. 陶鎔(1956)。中越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
  32. 勞榦(1956)。中越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
  33. 曾公亮、丁度(1983)。武經總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 程民生(2003)。宋代戶數探研。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6),11-19。
  35. 楊廣咸著、東亞研究所譯(1942)。安南史。東京:
  36. 趙汝愚(1970)。諸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
  37. 趙昇(1985)。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
  38. 劉統(1998)。唐代羈縻府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學。
  39. 樂史(1969)。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公司。
  40. 潘輝浩。歷朝憲章類誌。河內:漢喃研究院。
  41. 鄭永常(1997)。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台南:成大出版組。
  42. 黎崱、武尚清點校(1995)。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
  43. 謝啟昆修、吳虔纂(1995)。嘉慶廣西通志。上海:上海古籍。
  44. 顧祖禹(1955)。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13)。從和戎到拓邊─北宋中期對外政策的轉折。新史學,24(2),35-69。